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1-15 20:52: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元褒字孝整,便弓马,少有成人之量。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性友悌,善事诸兄。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家素富,多金宝,褒无所受,脱身而出,为州里所称。
  及长,宽仁大度,涉猎书史。仕周,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及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邑二千户。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岁余,徙原州总管。
  有商人为贼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执之,褒察其色冤而辞正,遂舍之。商人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使者簿责褒曰:“何故利金而舍盗也?”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使者与褒俱诣京师,遂坐免官。其盗寻发于他所,上谓褒曰:?“公朝廷旧人,位望隆重,受金舍盗非善事,何至自诬也?”对曰:“臣受委一州,不能息盗贼,臣之罪一也。州民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旋即放免,臣之罪二也。牵率愚诚,无顾形迹,不恃文书约束,至令为物所疑,臣之罪三也。臣有三罪,何所逃责?臣又不言受赂,使者复将有所穷究,然则缧绁横及良善,重臣之罪,是以自诬。”上叹异之,称为长者。
  十四年,以行军总管屯兵备边。辽东之役,复以行军总管从汉王至柳城而还。仁寿初,嘉州夷、獠为寇,褒率步骑二万击平之。炀帝即位,拜齐州刺史,寻改为齐郡太守,吏民安之。及兴辽东之役,郡官督事者前后相属,有西曹掾当行,诈疾,褒诘之,掾理屈,褒杖之,掾遂大言曰:“我将诣行在所,欲有所告。”褒大怒,因杖百馀,数日而死,坐是免官。卒于家,时年七十三。(《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性友   悌:敬爱兄长 ????
B.遂免官   ?坐:因……犯罪????
C.臣受一州   委:托付 ????
D.不恃文书约束   约束:限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无褒“有德行”的一组是?(????)
①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
②元褒字孝整,便弓马
③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
④臣有三罪,何所逃责?
⑤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
⑥褒大怒,因杖百余????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褒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几个兄长的抚育下长大。他对几个兄长很友爱,兄长们想分家另过,元褒哭泣劝谏,但没能阻止这件事。
B.元褒中富有,但他不要家中财物,凭宽仁大度的性格和渊博的知识做了官,凭功绩破格提升为柱国,进封河间郡公。
C.元褒在审理商人被抢案中,处理失当,被商人告到朝廷,皇帝派使者调查此事,元褒承认自己的错误,事情澄清后,皇帝称赞他是“长者”。
D.辽东之役时,元褒果断地依法处理了贪生怕死、畏惧劳苦的西曹掾,但却被免了官,受到不公正待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人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州民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旋即放免,臣之罪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D
4.?(1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策扶老以流憩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奚惆怅而独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鄢百里,立堨去:距离
B.有易于古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任用
D.独长渠之利然较:明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3分)
①川饮食者无所取????????????②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
③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④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
⑤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⑥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4分)
(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3分)
(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用:采纳。从句意来看,前有“公听之不疑”,可见“不用”的是他人的话,而“任用”指向于人,所以讲成“任用”是不符合句意的。这里应讲成“采纳”,这样才符合文中的意思: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对于那些阻挠者的话不予采纳。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来解题,其首要的是要理解题干的筛选要求,也就是要理解“二人者之志”指的是什么。“二人者之志”的“志”指的是一心为民,发挥长渠之利的心愿。①③不符合要求,①指干旱之害,③指修复水渠的客观条件。
小题3:
试题分析:时间顺序错,禀告在先,修复在后。原文中说“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这里的“初”,指当初,也就是在修复此渠之初。这句话是说,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瓖唐公禀告。
小题4:
试题分析:要做到规范翻译,要注意分析所给的句子,把握句子的特点,尤其是句式和句中的关键词。从具体句子来看,(1)句“民田渠下者”,这是定语后置句,应译成: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其中的关键词有“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完好,即修好;“堨”:水堰;(2)句“资”:动词,利用;“顾”依靠;(3)句“因”:介词,根据,凭借;“兴”:这里指修复。
【参考译文】荆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发源于这两座山中间、向东南方流去的一条河,春秋时叫鄢水。根据左丘明的历史记载,鲁桓公13年,楚国屈瑕攻打罗国,到鄢邑时,军队乱了阵脚而渡过的那条河,后来改称夷水。再后来又称为蛮水,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夷水因避桓温父亲的名讳,改称蛮水的那条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在距离鄢一百里的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为渠来淹灌鄢邑,于是攻下了楚国。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筑的渠因而不废。引鄢水来浇灌田地,使田地都成为沃土,这就是现在的长渠。
长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毁坏不修已经很久了,而农田屡遭大旱,靠河饮水的人们无从取水。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从二月丙午日开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农田,都恢复了旧貌。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间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
鄢水从西山流出,起初人们弃之不用,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灌溉农田三千余顷,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发动百姓协力修复了它,使渠两旁的人们饮食充足,那些多余的粮食分送到四方。因为渠水出于西山的许多山谷,水源丰富,而流到东南时地势渐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下的形貌地势并未改变,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如果水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低一旦改了古貌,那么,曼叔即使用尽力气也不可能使长渠恢复。
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瓖唐公禀告。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对于那些阻挠者的话不予采纳,所以曼叔得以成功。这样看来,长渠的修复是由于这两人之力啊!当两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并未想到有求于当世。到后来,谈论筑渠造堰的人纷纷出来,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唯有长渠之利十分明显,因而两人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
熙宁六年,我移任襄州,路过京城,曼叔当时在开封任职,到东门来拜访我,对我说起有关长渠的事,还委托我考查当时与百姓的盟约是否遵守执行。我到襄州后就查问这件事,百姓都认为这是贤君制定的盟约,大家相约共同遵守,传了几十年一如当初。这一年秋天大旱,只有受到长渠灌溉的农田没有遭害。应该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那都是州官的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后来的人,而且又让他们知道修复长渠这件事开始的原因。八月丁丑曾巩记。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俊采星驰——俊采:指人才都督阎公之雅望——雅望:好名声 B.宇文新州之懿范——懿范:美好的风范时九月——维:在 C.绣闼,俯雕甍——披:披着闾阎地,钟鸣鼎食之家——扑:满。 D.睢园绿竹,气彭泽之樽——凌:超过北海虽,扶摇可接——赊: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饱而知人之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小题1:选出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项。
(1)A.饱而知人之饥
B.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D.五谷不收谓之饥
(2)A.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B.蹇叔之子与师
C.与嬴而不助五国
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2)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小题3:品味文章,请思考晏子对景公的这番陈说,是随机而言,还是心中早已有意?为什么?
小题4:晏子的谏言中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BCD (2)AD
小题2:(1


本题解析:
小题1:(1)B:指荒年/C:偏义复词,偏义与“饥”,指荒年。/D:指荒年。)(2)(A/D:给予/B:参与。/C:交好。)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景公在位时,雨连续下了三天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侧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进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