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1-15 20:52: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①”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②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③。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④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⑤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 而寡人死不朽乎: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
   ② 倍:同“背”,背后。  ③ 先王: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
   ④ 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
   ⑤ 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        多:称赞
B、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族:家族
C、其母尚织自若也             尚:还、仍然
D、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悉:全、都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为县,其实郡也
B、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
C、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D、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甘茂虑事深远的一组是( )
① 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② 挟韩而议,王必听之
③ 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④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⑤ 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武王想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宜阳是韩国重镇,不易攻取,而且此次军事行动又是劳师袭远,这些情况使得甘茂对此次出兵有所顾忌。
B、通过张仪、乐羊两个事例,甘茂想说明,国势的强大、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臣子的贤能,更重要的在于君王对臣子的支持、信任。
C、在与秦武王谈话过程中,甘茂举了曾参杀人的事例,通过这个事例,甘茂想向秦武王说明“人言可畏”的道理。
D、甘茂虑事深远,在出兵之前已经考虑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困境、危险,这使得他最后得以保全自己,并取得战争的胜利。秦武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言而有信,堪称是一位贤君。
秦 与 赵 相 距 长 平 赵 军 固 壁 不 战 秦 数 挑 战 廉 颇 不 肯 赵 王 信 秦 之 间 秦 之 间 言 曰 秦 之 所 恶 独 畏 马 服 君 赵 奢 之 子 赵 括 为 将 耳 赵 王 因 以 括 为 将 代 廉 颇 蔺 相 如 曰?括 徒 能 读 其 父 书 传 不 知 合 变 也 赵 王 不 听 遂 将 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2、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B.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C.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D.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3、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每移案,视无可置者——顾:回头看
B.成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顾:回想
C.三臣于草庐之中——顾:拜访
D.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难道母题迁移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也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学者之言,皆曰轻刑,此乱亡之术也。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急。夫欲利者必恶害,害者利之反也,反于所欲,焉得无恶。欲治者必恶乱,乱者治之反也。是故欲治甚者,其赏必厚矣,其恶乱甚者,其罚必重矣。今取于轻刑者,其恶乱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无术也,又乃无行。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明主之法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赏!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故先圣有谚曰:“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是故轻罪者,民之垤也。是以轻罪之为民道也,非乱国也则设民陷也,此则可谓伤民矣!
(节选自《韩非子·六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军旅之难犯:侵犯
B.明主之法,也揆:准则
C.又一国劝:劝勉
D.故人之也易:轻视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相忍饥寒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B.是故欲治甚吾妻之美我
C.欲治者疑于重刑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此不察治者也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B.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C.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D.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4分)
(2)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4分)
(3)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4分)



5、单选题  下列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策扶老以流憩——手杖
B.帝乡不可——期待
C.翳翳以将入——太阳
D.复驾兮焉求——助词,不译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