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世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赵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夫以前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孑L子而修建fL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B
4.(1)大概用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漫:全都。????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穷尽。????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感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昙首,太保弘之弟也。幼有素尚,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宋武帝,帝曰:“并膏粱世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自使懦夫立志。”时谢晦在坐曰:“仁者果有勇。”帝悦。及至彭城,大会戏马台,赋诗,昙首文先成。帝问弘曰:“卿弟何如卿?”答曰:“若但如下官,门户何寄?”帝大笑。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闺门内雍雍如也。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为文帝镇西长史,武帝谓文帝曰:“昙首辅相才也,汝可每事谘之。”及文帝被迎,入奉大统,议者皆致疑,昙首与到彦之、从兄华并劝上行,上犹未许。昙首固陈,并言天人符应。上乃下,率府州文武严兵自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参军朱容子抱刀在平乘户外,不解带者累旬。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领骁骑将军,容子为右军将军。诛徐羡之等及平谢晦,皆昙首及华力也。自谢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出诏以示之。昙首曰:“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封事遂寝。时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文帝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遣其栋梁?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此处非卿而谁?”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义康谓宾客曰:“王公久疾不起,神州讵合卧临?”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乃悦。七年卒,时年三十七。子僧绰嗣。论曰:王昙首之才器,王僧绰之忠直,其世禄不替也,岂徒然哉!
(节选自《南史?列传二十二》)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①喜愠不见于色 ?????????????B①昙首为上所亲委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②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C①昙首固乞吴郡???????????D①以配义康,乃悦
②固一世之雄也?????????????②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昙首“才器”的一组是
①大会戏马台,赋诗,昙首文先成 ②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
③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 ④昙首辅相才也,汝可每事谘之
⑤岂有欲建大厦而遣其栋梁 ⑥昙首劝弘减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幼年就有素淡的志趣,兄弟分财物,他只要图书;虽是富贵世家,却能屈志从军,充分体现了“仁者必有勇”的儒家修养。
B.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一方面积极劝说宋文帝继承皇位,并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铲除徐羡之等人,并平定谢晦之乱。
C.王昙首“建功”却不“自傲”,虽然文帝称自己仰仗王昙首兄弟之力才得登基,但王昙首认为不能借国家的灾祸,作为自身的幸运。
D.皇上非常重用王昙首,打算让王昙首接任王弘之位,但王昙首顾全大局,不仅自己坚持请求到吴郡任职,还劝说王弘分兵给义康。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两个加点词都表示两事顺承相同。“才”A.①显现,出现②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B.①介词“被”②动词,“叫做”、“称为” C.①“坚定”、“坚决”,副词②副词“本来”)
小题2:C(①表明王昙首的“文才”;②表明王昙首的“才器(智局:才智度量)”;⑥表明王昙首的“度量”,三句都是直接描写;③表明王昙首的“清廉”;④⑤虽然表明王昙首的“才能”,但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间接描写。
小题3:B(根据原文,“昼夜保护文帝安全”的不是“王昙首与王华”,而是“朱容子”)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王昙首,是太保王弘的弟弟。幼年就有素淡的志趣,兄弟分财物,王昙首只要图书。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下属官员。跟随府公修复洛阳陵园,和堂弟王球一起到宋武帝那里去,武帝问:“你们都是富贵之家,竟然能屈志从军?”王昙首回答说:“既然参加了神武之师,自然会使懦夫立志。”当时谢晦在座,说:“仁者果然有勇。”武帝很高兴。等到了彭城,在戏马台举行盛大集会,共同赋诗,王昙首文章最先完成。武帝问王弘说:“你的弟弟比你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像我,家门还寄托谁呢?”武帝大笑。王昙首有才智度量,喜怨不表现在脸色上,家门之内十分和谐。如果不是俸禄赏赐,一毫也不从别人那里接受。担任文帝镇西长史,武帝对文帝说:“王昙首是宰相之才,你可以每件事向他咨询。”等到文帝被迎准备入京继承皇位,议论的人都表示怀疑,王昙首与到彦之、堂兄王华都劝说皇上登基,皇上还没答应。王昙首坚持请求,并且说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皇上才行动,率领府州文武紧急陈兵自卫,各台所派的百官兵众不得接近部队。中兵参军朱容子抱着刀在平时所乘的车子门外,几十天不解带。等到即位,任命王昙首担任侍中,兼任骁骑将军,朱容子担任右军将军。铲除徐羡之等人以及平定谢晦,都是王昙首以及王华的力量。自从谢晦平定以后,皇上想加封王昙首等人,正好举行宴会,举酒相劝,于是拍着御床说:“这个位置不是你们兄弟,就不会有今天。”便拿出诏书来给他看。王昙首说:“怎么能借着国家的灾祸,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偏爱我,将会怎么面对正直的史官呢?”加封的事于是停止。当时王弘总领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史。王昙首被皇上亲近重用,兼任两宫职务。彭城王刘义康与王弘一起总领,心中常常不乐,又想得到扬州。因王昙首为中枢,分了他的职权,更加不高兴。王昙首坚持请求到吴郡任职,文帝说:“难道有想建大厦却舍弃栋梁的吗?你的贤兄接连称病,坚持辞去扬州的职务,将来如果答应他的请求,这个位置除了你还能让谁担任呢?”当时王弘久病不起,多次请求让位,但皇上没有答应。刘义康对门客说:“王公久病不起,国家难道应当卧床管理?”王昙首劝王弘减少府中兵力的一半,来分配给刘义康,刘义康才高兴。元嘉七年,王昙首去世,时年三十七。他的儿子王僧绰承袭爵位。史官评论说:王昙首的才能度量,王僧绰的忠诚正直,家族世代享受的俸禄没有衰落,难道是平白无故是这样吗?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与“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宜悉王诸功臣
B.沛公欲王关中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八方归附,四夷来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刘大山[注]书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二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
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法度,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
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
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刻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
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
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
一序以冠其篇首,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
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
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风露,息虑屏气,乃敢命笔。而不
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
“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
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果大工,号南中
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
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
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
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于穷饿,
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今足下欲效仆之所
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有删改)
【注】刘大山:作者挚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见:通“现”,展示
B.摘其瑕疵摘:指出
C.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当:相称
D.穷造化之微穷:探求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人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不想让门生刻印。
B.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之人的才能,文章奇特,境遇也奇特。对这种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C.在这封信中,作者反复请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写序,主要是为了让他了解自己的心志。
D.作者以秦淮余叟学成琵琶却陷于困境来比况自我的遭遇,流露出自己对不平世道的愤恨。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A(见:副词。有称代作用,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小题2:B(对方苞的说法,作者是认同的。)
参考译文:
去年春正月,我渡江拜访您,您留我在家住了两夜,您拿出所写的十几篇文章给我看,这些文章文气都很奇特。您一直不相信自己的文章,却谬赞我的文章符合古人的法度,就向我问起这些文章为什么要这样构思。我回秦淮后,正想挑选箱子里的文章,全部送给您,希望您有所指教。恰逢您往北去,在燕蓟一带游历,我也向东去了吴越,于是没能如愿。今年冬天,有一个金陵门生想把我的文章刻印。我的文聿大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不敢给世人看,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但是门生最终把他收藏的百篇抄本刻印以流行世间。等到刻印完毕,我就送一本给您。那些文章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行文构思,我也没有可以告诉他人的。希望您仔细加以甄别,指出它的缺点,使我能够改正,并且请您写一篇序放在它的篇首,那真是我的荣幸啊!
当今社会,写文章这种事情,贱如粪土,但是我又没有其他的爱好,唯独喜好写文章而不厌倦。我平生特别留心前朝文献,二十年来,搜寻前人留下的著作,研究各种掌故,胸中感到有百卷书,文思泉涌要一吐为快。然而我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想要到名山中,洗涤心神,餐风饮露,平心静气,才敢动笔。可是不幸的是,丧事接连不断,家庭的拖累一天天增加,我四方奔走,以求温饱,那困厄不顺的境遇很是让人悲叹。同县人方苞认为:“写文章是那些处于习窘失意之人的才能。文章写得奇特,写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像戴先生就是这样的。”我的文章不敢与他所说的相称,想写书却不能如愿,这大概是方先生认为我困境奇特的原因。
秦淮有个姓余的老人,喜好琵琶,听说有个擅长演奏琵琶的人,就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学习他的技艺。老人的琴技最终十分精妙,号称“南中第一手”。但是他因此耗尽千金家产,以致不能衣食自给。于是拿着琵琶在市井弹奏,乞讨钱财养活自己,(可惜)最终没有了解他的人,不能使他免于饥寒,他就只能抱着琵琶饿死在秦淮河边。现在我的文章就像姓余的老人的琵琶。但是琵琶是西域乐器,那技艺的精妙拙劣得失,自不用说。至于我们这些人所做的,是古代贤王遗留的事业,是用来阐明圣人的道理,探求自然精微的道理,极尽人间百态,这与姓余的老人学成琵琶却遭遇困境是一样的。如果要打碎琵琶来免于困窘饥饿,这是我不愿做的。呜呼,琵琶学成了恰恰因为这样招致了自己的死亡,文章写成了恰恰因为这样加重了自己的困窘。现在,您要效仿我的所作所为,又是一个姓余的老人。然而只有作了姓余的老人,才能听懂他的乐曲,这就是我想要让您为我的文章写序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