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此词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公元1082年(元丰六年)六月作。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A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的精神风貌。
B“长记平山堂上”五句,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美好回忆,又以此比拟今日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这种以实写虚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C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江面广阔明净,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如此奇峰突起的转换目的是为了凸显白发老翁奋力搏击风浪的豪情。
D“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点明全篇主旨: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小题1:上阕“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3分)
??
小题3: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夸张、比喻(1分)。传神地显示了草拟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鼻纽上磨墨,则进一步显示出当时军情的紧急和他的才气纵横,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而如龙蛇走势的字迹还没有干呢!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借代),答对其中一种得1分;答对其中两种得2分;多答不扣分。扣住“比喻”、“借代”或“夸张”手法分析作用且表述准确,则再得2分。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只需将相关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奔腾,高大战船正在抢渡。这二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
小题3:
试题分析:史载刘克庄从军建康李珏军幕时,由于前线泗上兵败,朝野皆主“以守易战”。刘克庄建议抽减极边戌兵,使屯次边,以壮根本。“主谋者忌之”,即自行辞职归里。由于这一次辞去军幕,使他一生未能再直接参与同敌人的战斗。所以每当追忆到这段军旅生活时,既神往,又遗憾。不过总的看来,词的上片的基调还是昂扬亢奋的。下片抒写的是诗人愤郁塞胸时发出的悲凉深沉的哀叹。结语用春秋时郑大夫烛之武语。《左传》僖公三十年载:烛之武对郑文公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里意为虽有“从戎之兴”,无奈力不从心。表面上怨叹流年,实际上是感叹壮志未酬,不能一展抱负,用的是曲笔。答题方面:感情,3分;答出其中(①虽有战功却不获封赏的怨愤之情,②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一种,得2分;两种,得3分;意对即可。若联系诗句作答,则再得1分。
《满江红》赏析:这首词原有自注:“忽动从戎之兴”,即作者忽然产生从军杭金的念头。
词的上片从对往日军营生活的回忆写起。“记当日”表明时间是回忆往日,写自己担任军门工作时的威武之气,当时刘克庄在李狂幕府做文书,被誉为“烟书檄笔,一时无两”。他本人也颇为自负,正所谓“少年自负凌云笔”。接下来“磨盾鼻”三句,显示出自己写文书时的文思敏捷,倚马可待;“铁马”两句源自于陆游《书愤》一诗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晓嘶”和“夜渡”相对,表明强敌压境,战斗紧迫,对仗工整。最后“有谁怜”三句,是借“李广难封”典故表明自己曾经满怀壮志,最后却是无功而归,充满怨愤和遗憾之情。总体看来,上片在回忆往日情形时经历了由高昂到怨愤的情绪过程。
下片是抒写诗人心中悲凉深沉的哀叹之情。诗人现在已是无路请缨,“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正话反说来倾诉心中的愤慨。第一句说那些杭敌恢复的方略和军中生活的记录,已经零落殆尽,而自己也没有心思去整理。只能靠着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这句与辛弃疾《鹤鸽天》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都是一种无奈之情。“生怕”两句写出过去遭遇给作者留下的伤痛,不但自己不谈,而且连客人也要避之。末尾一句语出烛之武:“臣之壮也,扰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看似叹息时光流逝,实际上感叹的是自己如今壮志未酬身先老,运用了曲笔的手法。
整首词风格与辛词极似,在慷慨淋漓之中满含悲凉深沉之哀叹。主题是要收复中原建立功名,曲笔的运用恰当地表现了英雄失志却又不甘寂寞的思想。
【一诗一得】
正话反说:类似于反语,立意较为含蓄,如本词的第二句,作者极力写自己放弃抗敌大计,一门心思致力于温习茶经香谱、教孩子诵读《花间集》这样平庸日常的琐事。一个“时时”,一个“生怕”,从反面表达了自己恢复山河的抱负难为所用的无奈和悲哀。这种无奈和悲哀对于作者来说,难以直面,只能出以自嘲的口吻。这正话反说的背后,有着作者对时光虚掷、壮志难酬的深沉伤痛。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日“故山草堂”。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说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小题1:诗歌颔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张先在当时有一个绰号叫“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的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某一联写景的特点,除了要注意该联的用词造句外,还需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诗中,颔联上下句中“见”和“闻”二字,分别暗示了写景的落脚处:一为视觉,一为听觉。再结合全诗看,“见山影”照应首联的“清”字;“闻草声”照应首联的“静”字。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比较好找,“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而“过桥人似鉴中行”和“莫放修芦碍月生”则是暗写,前者暗写的是人影,后者暗写的是月影。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