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蔷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奈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日:“郑生夸去,吾道东臭。”
玄自游学,十奈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乃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奈人俱被禁锢.递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敢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共冀州,遣使要玄,走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乡蔷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日夜寻诵???????????????????寻:探究
B.乃延升上坐???????????????????延:邀请
C.因自赞曰?????????????????????赞: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阀;门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十余年乃归乡里???????????????????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进为设几杖???????????????????????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国相孔融深敬于玄?????????????????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A.①遂造太学授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3分)
译文: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3分)
译文: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C(赞:引荐)
2.A(都是介词,经由,通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鸿门宴》选段,完成后面题。(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实词,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从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
C.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D.卮酒安足辞辞:推辞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为击破沛公军/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项王按剑而跽曰/夜,缒而出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亦以明死生之大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选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和“项庄舞剑”“樊哙闯帐”“项羽嘉许”等事件,期间矛盾时缓时急,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B.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C.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可见“留沛公与饮”是项羽精心策划的阴谋。
D.范增的政治观察力﹑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的致命弱点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这些都表明他不知己知彼,这就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小题4:翻译下列三个句子,注意关键字词、特殊句式的翻译。(7分)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项,考查学生对使动用法的掌握情况,从:使...从。所以选A。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一个是副词趁机,一个是介词因为。B都表介词用,替;C项都表修饰的连词;D都是结构助词,的。所以选A。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表述有误:“项庄舞剑”这一幕不属于项羽精心策划的内容.且从刘邦道歉后,项羽并无意杀刘邦。所以选C。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若属:你们这些人。多义词且:副词,将要。被动省略句/举、胜都有“完尽”的意思。词类活用刑:用刀杀,名词用作动词,引为对人用刑。多义词故:特意。古今异义非常:意外的变故。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安
蒲松龄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①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②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③,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入,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④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有删节)
注①绐(dài):哄骗。②措大:过去对贫寒读书人的轻慢称呼。③惝怳:恍惚,神志不清。④嗒(tà)然:失魂落魄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怒,骤起扑之骤:急忙。
B.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唱:写名字。
C.时作一得志想想:梦想。
D.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用火烧毁。
小题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之写照的一组是???(???)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等待结果时的煎熬。
B.“草木皆惊”,形容情绪紧张。意谓但有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报马到来,这种变态心理,实在可怜可悲可笑。
C.王子安梦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王子安本是视青紫如拾芥的名士,偏偏屡考不中。乡试后,为求精神解脱,他喝得大醉如泥,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摧残人性的本质。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3分)
译文:
(2)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4分)
译文: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B?(唱:喊,呼。唱名,点名。)
小题:A?(②④⑤是作者对科举应试之人种种行为的评论。)
小题:A?(“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文中无据。)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王子安是东昌的名士,一直在科举中失利。这次结束考试后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到接近放榜时,他痛饮后大醉,回来躺在卧室中。忽然有人说:“报马来了。”王子安踉踉跄跄地起来说:“赏钱十千!”过一会又有人进来说:“你中进士了!”王子安大喜,起来大喊:“赏钱十千!”又过不久,一个人急急地走进来说:“你殿试后出任翰林,长班在此恭候。”果然看见二人拜倒在床下,衣冠整整齐齐的。王子安喊赐给他们酒食,家里人又哄骗他,却暗自笑他喝醉了而已。过了好一段时间,王子安心里想道,既然高中了就不能不到乡里夸耀一番,就大喊长班,喊了几十遍没有人答应。家里人笑着说:“你先躺着等候,我们找他去。”过了许久,长班果然又来了。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说:“你这蠢奴才到哪里去了!”长班发脾气说:“穷酸无赖!先前同你开个玩笑,你当真要骂呀?”王子安发怒了,急急忙忙起来扑过去,打落了他的帽子。王子安也跌倒了。
异史氏评论说:“秀才考试,有七种比喻:刚入场时,光着脚提着篮子像乞丐一样。点名时,官员呵斥随从责骂,像是对待囚犯。等到进了号房,每个洞口都伸出个脑袋,每个房间都露出一双光脚,好像秋后的冷蜂。到考完试出场时,神情萎靡不振,感到天地也变了颜色,好像出笼的病鸟。等到期盼捷报时,风吹草动都心惊肉跳,梦想幻出,一会儿作中举得意的梦想,则顷刻间楼阁都建成了;一会儿作落第失意的假想,则瞬息间自己的骸骨都已经腐烂了。这种时候坐立不安,真好像被拴起来的猴子。忽然间报信的骑马飞快传入,报条中没有自己,此时神色,突然变得像死人一样,就像是吃了毒物的苍蝇,弄他也没有感觉。刚失意时心灰意冷,大骂主考官没长眼睛,应考失败了,势必把桌上的文具物件都烧毁;烧毁了还不解恨,再用脚踏碎;踏碎了也不解恨,再把碎物扔到臭水沟中。从此以后披散头发入山,面向石壁,心想今后再有拿人‘且夫’、‘尝谓’这样的文章给我看,一定抄起枪棒来把他赶跑。没过多久,考试后的挫折感淡忘了,气也渐渐消了,手又渐渐发痒了,于是又像一只倾巢覆卵的斑鸠,重新衔木营巢,从头孵窝。这种情况,置身其中的人痛哭欲死,而在旁观者看来,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王子安的内心,顷刻间千头万绪,想来鬼狐早就偷着笑了,所以乘着他喝醉酒时戏弄他。他妻子醒来看见,怎么能不哑然失笑呢?看起来中举后得意的滋味,不过就是这样的短短时刻;各位真正的翰林学士们,一生中也不过经历了两三次这样短短时刻罢了,而这种滋味子安在一天之内都尝到了,如此看来,狐狸的恩德等同于录取他的老师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8分)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与宰相宋齐丘不协。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
时景命内臣车延规、傅宏营屯田于常、楚州,处事苛细,人不堪命,致盗贼群起。命铉乘传巡抚。铉至楚州,奏罢屯田,延规等惧,逃罪,铉捕之急,权近侧目。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景徙铉饶州,俄召为太子右谕德。景死,事其子煜为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
宋师围金陵,煜遣铉求缓兵。时煜将朱令赟将兵十余万自上江来援,煜以铉既行,欲止令赟勿令东下。铉曰:“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煜曰:“方求和解而复决战,岂利于汝乎?”铉曰:“要以社稷为计,岂顾一介之使,置之度外可也。”煜泣而遣之。及至,虽不能缓兵,而入见辞归,礼遇皆与常时同。及随煜入觐,太祖责之 ,声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太祖叹曰:“忠臣也!事我当如李氏。”命为太子率更令。
太平兴国初,李昉独直翰林,铉直学士院。从征太原,军中书诏填委,铉援笔无滞,辞理精当,时论能之。师还,加给事中。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铉奸私事,道安坐不实抵罪,铉亦贬静难行军司马。
初,铉至京师,见被毛褐者辄哂之,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书讫而卒,年七十六。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铉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
——?(节选自《宋史·徐铉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署中书省事署:代理
B.辞理精当,时论能之能:认为……有才能
C.见被毛褐者辄哂之被:披,穿
D.以社稷为计“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代帝王都祭社稷,所以“社稷”又代指国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檄乃汤悦所作今君乃亡赵走燕
B.煜以铉既行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方求和解而复决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礼遇皆与常时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铉十岁时便能写文章,在南唐为官时因与宰相宋齐丘关系不好,又批评汤悦所写文书援引不当,遭两人诬陷而被贬谪。
B.徐铉奉李景之命巡察,到楚州时,上书请求停止屯田,车延规等畏罪潜逃,徐铉追捕很急,令权贵对他刮目相看。
C.徐铉为解金陵之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后随李煜朝见宋太祖受到斥责时刚正不阿,宋太祖赞之为忠臣,并希望他忠于大宋。
D.徐铉跟随军队出征太原时,军中需要撰写的诏书很多,但徐铉执笔写来,言辞十分流畅,内容精当,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
(2)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
(3) 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社稷解释颠倒。
小题1: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C表转折(A前为“是”,后为“竟然”;B前为“因为”,后为“凭”;D前为介词,“和、跟”,后为连词,“和”。
小题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侧目”应理解为“畏惧”。
小题1:(1) “属文”“游”各1分,句子连贯1分(2) “俟”“坐”“专”、被动句各1分(3) “冠带”“疏”“约束”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徐铉十岁时就善写文章,不乱交往。出仕吴任校书郎,又在南唐李昪父子手下做官,主管草拟诏命,与宰相宋齐丘不和。有时候看到军中的文书,徐铉与他的弟弟徐锴就议论(评论)文书引证不当。文书是汤悦写的,汤悦就同宋齐丘一同诬陷徐铉、徐锴泄露军中机密之事,徐铉获罪被贬为泰州司户掾,徐锴被贬为乌江尉,不久官复原职。
当时李景任命自己身边的车延规、傅宏在常、楚州管理屯田,办事苛求细枝末节(严格而琐碎),百姓忍受不了,导致盗贼纷起。李景命徐铉奉命巡察。徐铉到楚州后,上书请求停止屯田,车延规等人害怕,畏罪而逃,徐铉追捕很急,权贵都很害怕。等到捕得盗贼头子,徐铉不等朝廷批复就(当即)斩杀,因犯专擅生杀之罪被流放到舒州。周世宗南征,李景将徐铉贬谪(调)到饶州,不久召任太子右谕德。李景死后,侍奉他的儿子李煜做礼部侍郎,代理中书省的事务。
宋军围困金陵,李煜派徐铉请求宋军退兵。当时李煜的部将朱令赟率领十多万士兵从上江(长江上游地区)来救援,李煜因为徐铉已经确定前往,想要阻止朱令赟让他不要东下(向东进军)。徐铉说:“这次前往不一定能够保证解救危难,江南所依靠的是援兵,为什么要让他停止呢?”李煜说:“刚求和解却又要决战,难道对你有好处吗?”徐铉说:“要以国家安危为大计,难道能顾虑(顾及)一个使者的安危吗?可以置之度外(不必考虑)。李煜哭着送他出发。等到了宋营,徐铉虽然不能让宋退兵,但入见辞归,受到的礼遇都跟平时一样。到跟随李煜朝见宋太祖,太祖斥责徐铉,十分严厉。徐铉回答说:”我是江南大臣,国家灭亡按罪该死,不应当考虑其他。”太祖感叹地说:“真是忠臣啊!侍奉我要同侍奉李氏一样。”任命做太子率更令。
太平兴国初,李昉独主翰林院,徐铉主学士院。徐铉跟随出征太原,军中文书很多,徐铉提笔即写,言辞流畅,内容精当,当时人们都夸赞他有才干。出师归来,加封给事中。淳化二年,庐州女尼道安诬告徐铉奸诈营私(或“通奸”),道安因为不实诬告获罪受到处罚,徐铉也被贬为静难行军司马。
徐铉初到京师,看见穿兽毛短衣的人就讥笑,邠州极寒冷,但徐铉始终不穿兽毛短衣,因寒冷而得病。一天,徐铉早晨起身,正装束打扮(戴帽子束腰带),突然急着要来纸笔,亲笔写下(遗言),交代后事。写完就死了,享年七十六岁。徐铉生性简朴淡泊,少私欲,朴实正直不造作。徐铉著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只。
C、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凡,总共。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