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②,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③。’子路:‘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段干木:战国初期人,孔子弟子子夏的弟子,曾做过魏文侯的老师。②泄柳:鲁穆公时贤者。③病于夏畦:比大热天在地里干活还难受。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孟子认为古时候,不是诸侯的臣下,不去谒见诸侯。段干木越墙躲避(魏文侯的来访),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不合乎“礼”。
B.公孙丑之所以向孟子请教不主动去求见诸侯有什么道理,是因为作为学生,都希望老师谒见诸侯之后,自己有官做并可以实现理想。
C.阳货探听到孔子不在家时,特意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按礼节规定,孔子就应该前往大夫家拜谢,这样正和阳货的心意。
D.文中引用曾子和子路的话是想说明,君子要想出仕,不能装出笑脸去巴结人;与诸侯志趣不相投,就不能为难自己勉强出仕。
小题2:孟子认为“君子之所养”(君子所要培养的道德操守)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2、阅读题 “得”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写出下列句中“得”的意思。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3)未得与项羽相见( )
(4)吾得兄事之( )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
(10)此言得之(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游东山[1]记
张栻
岁戊寅夏四月己亥,弋阳方畴、广汉张栻酌饯东平刘芮于永之东山。久雨新霁,天朗气清,步上绝顶,山色如洗。相与置酒于僧寺之西轩,俯仰庭户,喟然而叹,曰:“噫嘻!此前相范公忠宣之故居也!”坐客皆悚然,起而问之。
零陵张公饰曰:“公居此时,某始年十三四。某之先人辱为公客,故某亦得侍公。公时已苦目疾,手执寸许玉,用以摩按。某未之识也,则亟视之。旁有小儿诳曰:‘此石也。’公愕然曰:‘非也,此之谓玉。’呜呼!公存诚,至于不欺孺子,则公之气象可想见矣。”坐客皆咨嗟。
公饰又曰:“公居此西偏,为屋仅三十楹,盖与寺僧邻也。诸孙皆尚幼,它日与寺僧戏,僧愚无知,至相诟骂,直行过公前,语微及公。公漠然,若不闻见者。明日,僧大悔,惭跼蹐,诣求谢,亦卒无一言,待之如初。永之士间有得进见公者,公循循亲加训诱。一日坐定,有率尔而问曰:‘范某于相公为何亲?’盖斥文正公之名。时二子正平、正思侍旁,悚汗恐惧。公蹙额,久而曰:‘先公也。’言者大恐。已而,复以温词慰其心,后亦与相见不绝。公之度量,虽曰天与,其亦学以成之欤?”
于是,坐客相与言,曰:“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复见矣而有如公饰者尚及见所记之详如此岂易得哉?而斯轩也,经兵火煨烬之余,屹然独存;吾曹晚生,亦与闻公之言行,又岂偶然哉!”
抑尝记:栻庚午岁来永时,寺僧有法贤者,年八十余矣,为栻言:“范丞相居此,某时为沙弥,每见公遇朔望,必陈所赐书及赐物,列于堂上,率家人子弟再拜,伏阅。”呜呼!公之不忘君父至此。所谓“在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正公之心,公得之矣!
选自《三湘纪胜》,有删节。
【注释】东山:在古零陵城东。东山之上,现有高山寺,始建于唐代中期。宋哲宗时尚书右仆谢(宰相)范纯仁(范仲淹次子,死后谥忠宣)谪居永州时曾寄寓该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手执寸许玉,用以摩按许:表示约计的数量。
B.永之士间有得进见公者间:有时。
C.盖斥文正公之名斥:指
D.每见公遇朔望,必陈所赐书及赐物望:眺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相与置酒于僧寺之西轩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公漠然,若不闻见者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①寺僧有法贤者,年八十余矣,为栻言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D.①公之不忘君父至此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一般重点描绘景物的游记不同,是宋朝著名理学家张栻描述前朝(宋哲宗时)丞相范纯仁寓居东山时遗闻趣事的一篇文章。
B.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第二、三自然段以座中客人回忆的方式,讲述范纯仁谪居永州寄寓该寺时发生过的几件小事,从侧面表现范纯仁的人品。
C.第四自然段写众人的议论和感触,第五自然段补充的内容突出彰扬范丞相 “在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D.文章层次分明,记述详略得当,描写生动形象,论说透彻有力,且首尾呼应,言简而意赅。表现了范忠宣公至诚无欺、宽容大度、勤政为民、忧国忠君的优秀品质。
4、阅读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爽籁发而清风生
B. 孔明移军且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掳
C. 不觉其言之发也——翳桑之饿人也
D.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1.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卜地官山之阴——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受业:传授学业
C.俾无有所与——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植:培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