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 A.其闻道也故先乎吾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后作答。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上文用哪些修辞表现出孔子的什么精神品质?请简要叙述。
答:
?????????????????????????????????????????????????????????????????????????
?
??????????????????????????????????????????????????????????????????????????
?
2.文中加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结合浮云的特点具体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
????????????????????????????????????????????????????????????????????????
?
?????????????????????????????????????????????????????????????????????????
参考答案: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本题解析:
1、修辞手法的判断需要仔细辨读原文,“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是比喻;“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夸张
2、“浮云”漂浮不定,比喻来去匆匆。这里用来形容对待不义之财。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我何面目见之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日:“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踑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日:“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日:“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日:“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日:“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日:“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日:“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日:“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日:“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日:“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贸:购买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恤: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逆:违背,拂人意。
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造:拜访
9.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匾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lO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5分)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5分)
参考答案:
8. A
9. D
10. B
1
本题解析:8. A交换
9. D(③是王导为郭文提的居所,④是郭文对外物的淡然,⑤是郭文的推脱之词)
10. B(原文说是郭文夜里为打猎的人挑水)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gong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州。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齎衣粮,俾受寒馁。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至土田荒芜,民无储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它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蓄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濬河役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之立祠祀之。(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去家远,艰于衣食——去:距离
B.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输:运送
C.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俟:等待
D.饥民攘食人一牛——攘:偷窃
2.一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李信圭体恤百姓疾苦的一项是(???? )
①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 ②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③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 ④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 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 ⑥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熙年间,李信圭因贤良被举荐担任清河知县。当地百姓好盗墓、纵火,李信圭设立教戒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性公之于众,清河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李信圭关注民生,宣德三年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由于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无,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请求朝廷重申先前兵部的命令,限制役夫的征用。
C.李信圭勤政为民,在担任蕲州知府时,上奏朝廷把淮安卫卒侵夺的数百顷湖田归还百姓。在淮河水泛滥、百姓财物受损严重的情况下李信圭请求朝廷赈灾,并停止岁办物件以及征用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
D.李信圭在清河县为官二十二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府时,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让他留任,朝廷于是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后来李信圭死在清河县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D
4.(1)该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