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2017-01-16 12:48: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国家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 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1、下列对文章表述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均衡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B.要体现教育的公平,必须让所有学生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让学生接受不同模式的教育。
C.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完善,一旦取消文理分科,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D.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一旦取消分科,就会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2、下列对“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的积极意义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避免学生个性的片面发展,帮助他们建构完整的人格。
B.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让学有生接受到更广的学科知识。
C.让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高考、高校录取制度改革。
D.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利,让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相结合。
3、文章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不能作为理由的一项是(???? )
A.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B.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学生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
C.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大学的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D.我国的高中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
4、我国高中教育在条件成熟后取消文理分科,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 ???


参考答案:

1、C
2、C
3、D
4、①兼顾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批判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由认知技能和情感意向构成。前者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调控;后者又称批判精神,包括求真、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质疑、自信和好奇等。面对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门的问题,人们时时需要进行正确思考并作出行动。作为强有力的理性思维工具,批判性思维应运而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批判性思维往往存在两种误解。一种是认为批判性思维旨在发现他人而非批判性思维者自身的思想或行为错误。其实,“批判”在这里是中性词,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理解为“评论”。因此,批判性思维不是人们所误解的对人不对己的“找茬思维”。另一种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破坏性思维。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并没有试图否定一切。在检查发现有合理的理由后,它必然要肯定某些思想。所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客观和公允的,也是建设性的。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新是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内容一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批判性思维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的支持和帮助。在面对旧思想、旧观念和旧技术时,创新者要破旧立新,实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就必须具有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胆略;具有寻根究底的强烈好奇心和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心;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具有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这就是典型的批判精神。没有批判精神的介入、驱动、引导和激励,创新意识就难以孕育成型,创新过程就不能启动并持续下去,创新成果也就不能最终完成。科技史上数以万计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新者的批判精神。相反,唯命是从、人云亦云的从众性,偏见成癖、独断专行的褊狭性,思想懒惰、因循守旧的刻板性,都会对创新起阻碍作用。另一方面,认知技能为创新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基本工具。一般说来,创新过程包含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相应的认知技能。例如,在问题表征中,需要运用解释技能和分析技能,去加工问题涉及的各类知识,实现对问题的字面理解和深层理解。又如,在监控中,既要运用评估技能,对解题过程加以反思、监督和检验,又要运用自我调控技能,及时改正错误,校准方向。(节选自黄朝阳《创新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1.从原文看,下列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性思维是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门的问题时,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
B.批判性思维的构成,一般认为包括了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认知技能。
C.批判性思维的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求真、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质疑、自信、好奇等情感意向。
D.批判性思维旨在发现他人而非批判性思维者自身的思想或行为错误,是怀疑、否定一切的破坏性思维。
2.下列各项中,对批判性思维的作用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创新活动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支持和帮助。
B.革新者具有批判性思维才可能破旧立新,实现理论的突破和技术革新。
C.批判性思维必须具有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胆略和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D.批判性思维中的认知技能为创新整个过程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基本工具。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审慎、客观、公允、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离不开的强有力的思维工具。
B.批判性思维中“批判”是中性词,可理解为“评论”,也可说是评论性思维。
C.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内容一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二者对立统一。
D.从孕育创新意识到终成创新成果,全赖批判精神的介入、驱动、引导和激励。


参考答案:1.D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指先辈留下的财产。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种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次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事物的内在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
②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1832年他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③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有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④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取材于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的颁布,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B.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
C.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
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本质。
E.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国务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将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
B.一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亲眼目睹并学习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C.我国有关部门正通过笔录、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各地方言的原始数据。
D.被焚毁近90年的故宫中正殿近日复建竣工,完整再现了清朝乾隆时期的建筑全貌。
小题3:试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4分)
小题4: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根据文意,“现代的遗产观”中的“遗产”包括哪些?(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B.“一些作家”,在文中为“一些有识之士”E.“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文中无根据,“新遗产观”应指“现代遗产观”。
小题2:
试题分析:D项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小题3: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文学的功用的表现)流俗的表现说大概不外起于两种误解。第一是把写下来的(或说出来的)语文当作在外的“言”,以为思想原无语文,到写或说时,才去另换语文,换得的语文便是思想的表现。其实在写或说之前,还是空洞游离的思想。比如我写下一句话,这一句话的意义连同语文组织都已在心中想好,才下笔写。写不过是记录,犹如将声音灌到留声机片,不能算是艺术的创作,更不能算是替已成的思想安一个形式。
  第二个误解是起于语文有时确需费力寻求,我们常感觉到心里有话说不出,偶然有一阵感触,觉得大有“诗意”,或是生平有一段经验,仿佛是小说的好材料,只是没有本领把它写成作品。这好像是证明语文是思想以后的事,其实这是幻觉。所谓“有话说不出”,“说不出”因为它根本未成为话,根本没有想清楚。你看一部文学作品,尽管个个字你都熟悉。可是你做不到那样,举一个短例来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哪一个字你不认识,你没有用过?可是你也许终身做不成这么一首好诗,这可以证明你所缺乏的并不是语文,而是运用语文的思想,你根本没有想,或是没有能力想,在你心中飘忽来去的还是一些未成形的混乱的意象和概念,你的虚荣心使你相信它们是“诗意”或是“一部未写的小说”。你必须努力使这些模糊的意象和概念确定化和具体化,所谓确定化和具体化就是“语文化”,“诗意”才能成诗,像是小说材料的东西才能成小说。心里所能想到的不完全是语文,但是文学须从有限到无限,只能用可以凝定于语文的情感思想来暗示其余。文学的思想不在于飘忽迷离的幻想,而在使情感思想凝定于语言。在这凝定中实质与形式同时成就。
  我们写作时还另有一种现象,就是心里似有一个意思,须费力搜索才可以找到适当的字句,或是已得到的一个字句还嫌不甚恰当,须费力修改,这也似足证明“意在言先”。其实在寻求字句时,我们并非寻求无意义的字句;字句既有意义,则所寻求的不单是字句而同时是它的意义。寻字句和寻意义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统名之为思想,其中并无内外先后的分别。比如说王介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原来由“到”“过”“入”“满”诸字辗转过来。这几个不同的动词代表不同的意境,王介甫要把“过”“满”等字改成“绿”字,是嫌“过”“满”等字的意境不如“绿”字的意境,并非本来想“绿”字。在他的心中“绿”的意境和“绿”字同时生发,并非先想到“绿”的意境而后另换一个“绿”字来“表现”它。(朱光潜《文学与语文》)
1.第二段“只有没有本领把它写成作品”一句中“本领”是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提到“语文化”,请根据该段内容予以解释。注意句子通顺。(连标点不超过30字)
所谓“语文化”,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流俗的表现说”观点有二:一是_________;二是“意在言先”。而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不超过4个字,后不超过12个字)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写或说,无非是将已连带语文的思想,记录下来或表达出来。
B.只有不断地费力寻求,费力修改,才能运用好语文。
C.“说不出”不是因为语文的缘故,全是思想的缘故。
D.举王介甫改词一例意在说文学创作看上去在寻字句其实也在寻意义,两者是统一的。
E.我们写作时时常碰到“有话说不出”与“有话说不好”两种现象,因而产生了一个误解。
F.“将声音灌到留声机”式的记录,不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文学创作的知识技巧。
2.把头脑中模糊的意象和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2分)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王安安
回想我的北大时代,开头,应该是一个银灰色的清冷的晨——我在北京初秋清冷的晨中醒来。
  我醒在北大的校园里,这里就是我心中沈从文、郁达夫那些现代作家们曾经关注的地方。我曾那么痴迷钟情的二十年代,曾经在这里释放过青春最靓丽的姿态,有真正的自由和激扬的时代。
  我并不是第一次发现自己是很少去想未来的人。因为对于过去,我那样地依赖。回忆——我在这个清冷的早晨发现回忆是一个酒坛子,我们那么多的感动都依赖于这个酒坛子开启的一刹那。
  在我这里,美丽成了一个个的定格,在新的定格产生之前,我只能依赖旧的定格追忆曾经的感动。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近乎极端地活在追忆之中,时常是那样万般无奈地凝视着曾经的种种,就像是手抓不住酒香。
  这是我的局限。而发现这个局限的,正是我已经开始挣脱的动作。
  因为我看到树叶上跳跃的太阳。就是这个早晨,就在我们31楼楼下,那一个瞬间如此美丽,高大的杨树上面全都是太阳。本来是阴冷的银灰的晨,它在树梢绽放笑颜。我发现沉迷于追忆的我忘了寻找新的定格了。
  完成了大三的最后一篇论文,去还书。图书馆面朝东门,直通校外的大街,走出图书馆的那一刻,身边的女伴说,你看,尘世原来就在我们面前不远的地方。那一瞬间我想起第一次站在这里时心中浮现的一句话:北大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也许是我需要的吧,世外桃源也是幸福的,也还能看到人间凡俗的烟火在不远处燃烧。
  我找到了现在时的美丽定格。骑车穿越理科楼群中间的草坪,平旷的视野里全是青草的芳香,让我想起在南配殿看的第一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岩井俊二把绿色用得那么残忍。
  那部片子让我第一次想到自我意识的问题。青春就是对自己这个人一场巨大的解构,自我就在这种活动中急速膨胀。按严格的医学计算,一个人的青春期应该是从10岁到20岁。在我19岁的那一年,我来到了北大,三年,在一次次的选择、徘徊、挣扎、洗礼中,那个膨胀的自我在渐渐恢复它本来的体积。某个清冷的早晨醒来,当我发现自己不再有那些虚无的故事情结:在我从这个学校这个世外桃源里遥望尘世的一刹那,我知道我的青春期终于临近尾声。我终于明白,年轻的眼睛只有在岁月的洗涤中,才能不再只看到内心深处青涩潮湿的沼泽,而是看到外面,例如,树梢上跳跃的太阳。
  刚上高中时,我说我喜欢新文学时期的作品,高年级的师哥师姐都说,哦,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张爱玲。那天一个中文系的学姐问我,外国的戏剧你看过什么?我说只看过萨特。她马上很共鸣地说,大一的时候喜欢萨特是正常的。后来遇见广告系的学姐叶子,问我喜欢什么电影,我随口说我喜欢张扬的《昨天》,她说,跟我那时候真像。
  其实所有的青春都印证着共性,然而青春之所以为青春,也是因为它们都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个案。所有的青春都不明所以,正因其不明所以,才在历练中发现求索是一件何其必要的事情。
  北大给了我什么?曾经以为,是一种酒神意味的自由不羁,以及将知识变成文化,再将文化变成智慧的能力。我自然地认为北大给了我很多问题的答案,然而这些答案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证明我的以为都还是片面的。那么北大给我的究竟是什么呢?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伴侣,选择什么样的说辞……一切种种,实际上都在让我追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
  原来北大并没有给我答案,它给了我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要过怎样的一生。高贵地活着还是卑贱地活着,做古典的人还是做现代的人……我行走在这个淡灰色的校园里,脸上带着哈姆雷特式的思考,固执而天真地维护着我们善良而纯真的理想主义。
  北大给了我们什么?我想,是一种格局,一种追问,一种“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力量。
小题1:作者回忆北大的生活时以一个“清冷”的早晨为背景,其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2:“发现这个局限的,正是我已经开始挣脱的动作”一句中的“局限”和“开始挣脱的动作”分别指什么?(3分)
小题3:请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6分)
(1)“回忆是一个酒坛子,我们那么多的感动都依赖于这个酒坛子开启的一刹那。”(3分)
(2)“青春之所以为青春,也是因为它们都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个案。”(3分)
小题4:第7段中,作者对北大这一“世外桃源”的认识有了变化,试分析其前后的不同理解。(4分)
小题5:文章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为题有何妙处?你又是怎么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内涵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通过环境的渲染(1分),突出北大历史的厚重感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注意,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此题已经给定了范围即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小题1:注意前后对比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