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6 12:51: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爱闲说
董桥
一   闲最难得。闲和趣相似,袁宏道说是如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现代人慕闲之名,求闲之似,于是品茶赌马以为怡情,逛街打牌以为减压,浪迹欢场以为悦性。那只是闲的皮毛,沾不到闲的神情。闲,得之内省者深,得之外骛者浅。内省是自家的事情,常常独处一室,或读书,或看画,或发呆,终于自成一统。外骛是应酬的勾当,迁就别人多过自得其乐,心既难静,身亦疲累,去闲愈远矣。
  袁宏道说趣,其实还有一句说“趣如山人之色”,我不信,只好不引。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人,即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也;那倒是实实在在的职务,有事可做。袁宏道的“山人之色”指隐士,爱竹林山水,烟岚与居,鹿豕与游,衣女萝而啖芝术,大半是些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人,只得避世,只得隐居,摆出山林大架子,染出一脸清高色。这样的人既无真趣,心也甚忙,有什么色好看!我反而很想见识一些旧时从事卜卦算命职业的山人,好歹帮人避凶趋吉;也想亲近几个归田种菜的大学问家,他们起码还事生产。 二   今人之迹,什九市廛,既无陵薮可以小隐,大隐于朝市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修养,求闲于是只剩了追求大忙中的一点闲忙而已。大忙是俗务,身不由己;闲忙是雅兴,浮生之中偷来的。所谓善琴者不弦,善饮者不醉,善知山水者未必真要一头钻进青山绿水之中。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说:客持文徵明着色山景帧,渲染虚浑用赵孟頫家法,画的是古柏、草亭、竹筱、涧流,上系一诗曰:茗杯书卷意萧然,灯火微明夜不眠;竹树雨收残月出,清华凉影满窗前。那是值得偷闲看看的景致。李日华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却不喜仕进,一旦通显,志在谦退,归田园居,杜门却扫,好收藏,善鉴赏,跟董玄宰、王惟俭一样醉心金石书画。虽说李日华性格落穆恬淡,经济条件还是好的,不然也不可能看破放下。他在人家家里看到文承寿草书二诗,有“寂寂寥寥无个事,满船风雨满船花”之句。那寂寥无事的境界,一般人殊难消受;朝市忙人惯见的是满船的风雨,追慕的是满船的繁花,得此片刻之闲,于愿足矣。 三   “闲”字其实最怕惹上太多的正气和太多的霸气。王家凤写桂花,说到刚刚归属阳明山国家公园的阳明书屋,原本是国民党党史会的所在地,其中中兴宾馆则是蒋介石生前最后一处行馆。宾馆里处处桂花,既有两层楼高的几株四季桂,后花园还有一株稀罕的丹桂。问满脸风霜的老花匠:是蒋公生前偏爱此树?他说:“贵气临门啊!”不巧“桂”与“贵”谐音,闲闲几株瑶草琼花,竞都披上了满枝的使命。再问他:如此香甜的丹桂,当年可曾采下来做江浙人最喜爱的桂花酱?老花匠指一指楼上一角,说那是“总经理”孔二小姐的房间,她在楼上可以看到这株树:“谁敢碰她的花!”汉宫秋老,佳人迟暮,终归不许人间过问一树的荣枯。
  我怕清高,也怕圣贤,更不相信后花园的丹桂碰不得,平日谋稻谋粱之余,不忘寄意画中的山水,涉猎乱叠的杂书,求的正是忘却缰人的头巾,拾回片刻的闲散。月前孙立川提起我劝董建华读点闲书的旧作,说是“天地”也正是编印一套闲书系列,要我写序。我倒觉得闲书不必有序,免得撩起正气,一下子驱散了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谁敢碰她”?因此,是不为序。
1.本文第一部分所引袁宏道对“闲”的认识一句话中,“唯会心者知之”,“会心者”指的是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一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所揭示的“闲”的内涵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二部分的“所谓善琴者不弦,善饮者不醉,善知山水者未必真要一头钻进青山绿水之中”一段话运用类比的方法想要说明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二部分谈及李日华谦退、归田进入了他理想的“闲境”时提到“虽说李日华性格落穆恬淡,经济条件还是好的,不然也不可能看破放下”。这一笔在第三部分整体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 。(《三国演义》)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91考试网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的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子夜》)
C.高老太爷临死前让觉慧叫回觉民,答应和冯家的亲事不提了。觉民与琴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家》)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巴黎圣母院》)
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复活》)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泉水里的歌唱
侯德云   在那个火热的夏天,一个更加火热的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几天后,兰花花就要到城里上大学了!
  兰花花在心里想,离开村子前,肯定会有一个仪式的,肯定会有的。但她想不出仪式的具体内容,会不会像新娘出嫁那样呢?如果真是那样就好了,真是那样的话,她就可以……想到这里,兰花花脸蛋儿红了,红得很厉害。
  村名叫一滴泉。一滴泉村有一个习俗,谁家有了喜事,都要用泉水搞一个仪式。这个仪式的年龄比兰花花大很多。男娃子娶亲,新郎要用泉水洗脸洗头;女娃子出嫁,不光用水洗脸洗头,还要用泉水擦擦身子;谁家来了高贵的客人,要用泉水打一碗荷包蛋给客人吃。一滴泉村的泉水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必须经过村委会批准才行。泉眼旁边有人白天晚上守护着,你去偷一滴试试,全村人会用唾沫星子喷死你!
  一滴泉村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这里的人一辈子才能洗上两次澡,生下来的时候洗一次,死去的时候再洗一次。这里的人饮用的是雨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挖一个蓄水窖,下雨的时候,男女老少都喊着叫着冲进雨中,手忙脚乱地把雨水引到水窖里去。这里的人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下雨,可老天爷偏偏不爱下雨!
  跟周围的十里八村相比,一滴泉村还算是幸运的。村西头的山脚下,有一处长年不断的泉眼,一线亮晶晶的细水从石缝里渗出,亮晶晶地滴下来。让人遗憾的是,泉水滴得极慢,一滴,一滴,一滴,急死人。村里的小娃娃们常常聚到泉眼旁边看光景,一边看一边念叨。
  “一滴,一滴,一滴……”一滴泉的名字就是这样被念叨出来的。
  再过几天,兰花花就要离开故乡,到远方,到不缺水的地方,去学习,去生活了。兰花花的心情很激动。
  一滴泉村人的心情同样也很激动。兰花花是村子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们不能让她悄悄地走出去,他们要为她搞一个欢送仪式,村子里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一个欢送仪式。
  村主任召集人开会,商量了大半天,最后决定让兰花花洗一次澡,用一滴泉的水让她痛痛快快地洗一次澡。
  村主任在全村人面前说:“就是这个。咱一滴泉的女娃娃,不能让城里人笑话!”
  兰花花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激动得浑身发抖,她激动得满脸都是泪花花。
  仪式在村子里的一棵老槐树下举行。村主任派人在老槐树下围了一道篱笆墙,篱笆墙上搭一条雪白的毛巾。篱笆墙里放着一桶清清的泉水和一块香皂。仪式开始了。村主任对围观的人群说:“汉子们都把身子转过去!”全村的男人都背过了身子。
  村主任把毛巾递给妇女主任,对她说:“你给咱娃儿搓。”
  妇女主任扭头看着兰花花,兰花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妇女主任笑了,妇女主任笑着对村主任说:“你也是条汉予,你咋不转过身去?”
  全村人都嘻嘻地笑了起来,村主任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自己的耳朵,红着脸膛走到一边去了。
  只有兰花花没笑。她默默地走进篱笆墙,默默地褪掉身上的衣裳。用毛巾在身体上细细地搓一遍,然后用香皂,用清清的泉水,柔柔地洗。当兰花花穿好衣裳走出篱笆墙的时候,全村人都惊呆了,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女娃子。
  先是村主任放开了喉咙唱,紧接着全村人都放开了喉咙唱:“……一十三省个女儿家哟,数咱兰花花好……”
  兰花花始终没说一句话。清凉的泉水浇到她身上的那一刻,她哭了。她一直在哭,不出声地哭。仪式结束的时候,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女人也都哭了。(选自《最具阅读价值的小小说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在那个火热的夏天,一个更加火热的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来看,这个村子是比较落后的,以前没有人上过大学。
B.如果有人偷一滴水,全村人会用唾沫星子喷死他。因为一滴泉村有一个习俗,只有谁家有了喜事,才能用泉水搞一个仪式。
C.一滴泉村村名的由来非常独特,由此来看,这个村子很幸运,名字也是非常富有诗意的。
D.兰花花就要到不缺水的地方去学习和生活了,村里知道她不会再回村里生活,把她当嫁出去的姑娘看待,决定用泉水让她洗一次澡。
E.文章反映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现实生活主题。在为大学生送行的独特仪式上,让我们窥见西部落后地区凄惶的一幕。
2.小说的结尾,兰花花哭了,“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女人也都哭了”。结合文章分析,兰花花为什么哭,村里的女人为什么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题“泉水里的歌唱”具有怎样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兰花花始终没有说一句话,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想像
(英国)凯·杰罗姆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它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料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统统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惟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它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7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惟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6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10英里;每天晚上11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1、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愿化泥土
巴 金
  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
  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我们在他家谈得畅快,过得愉快。可是告辞出门,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一九二七年一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一九七九年四月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四星旅馆的四楼,早饭前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过白纱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却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还有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好像我每天回国一次去寻求养料。这是很自然的事。
  我经常提到人民,他们是我所熟悉的数不清的平凡而善良的人。我就是在这些人中间成长的。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也是在门房和马房里培养起来的。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越是不宽裕的人越慷慨,越是富足的人越吝啬。然而人类正是靠这种连续不断的慷慨的贡献而存在、而发展的。
  近来我常常怀念六七十年前的往事。成都老公馆里马房和门房的景象,时时在我眼前出现。一盏烟灯,一床破席,讲不完的被损害、受侮辱的生活故事,忘不了的永远不变的结论:“人要忠心。”住在马房里的轿夫向着我这个地主的少爷打开了他们的心。老周感慨地说过:“我不光是抬轿子。只要对人有好处,就让大家踏着我走过去。”我躲在这个阴湿的没有马的马房里度过多少个夏日的夜晚和秋天的黄昏。
  门房里听差的生活可能比轿夫的好一些,但好得也有限。在他们中间我感到舒畅、自然。后来回想,我接触到通过受苦而净化了的心灵就是从门房和马房里开始的。只有在十年动乱的“文革”期间,我才懂得了通过受苦净化心灵的意义。我的心常常回到门房里爱“清水”恨“浑水”的赵大爷、马房里的轿夫老周的身边。人已经不存在了,房屋也拆干净了。可是过去的发过光的东西,仍然在我心里发光。
  现在我明白了,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它不是形式,不是装模作样。主要的是严肃地、认真地接受痛苦。“让一切都来吧,我能够忍受。”我没有想到自己还要经受一次考验,我摔断了左腿。我没有能好好地过关。在病床上,在噩梦中,我一直为私心杂念所苦恼。以后怎样活下去?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漫长的不眠之夜仿佛一片茫茫的雾海,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忽然我看见了透过浓雾射出来的亮光:那就是我回到了老公馆的马房和门房,我又看到了老周的黄瘦脸和赵大爷的大胡子。我发觉自己是在私心杂念的包围中,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救了我,使我的心没有在雾海中沉下去。我终于记起来,那些“老师”教我的正是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被生活薄待的人会那样地热爱生活,跟他们比起来,我算得什么呢?我几百万字的著作还不及轿夫老周的四个字“人要忠心”。(有一次他们煮饭做菜,我帮忙烧火,火不旺,他教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可是我像一只给剪掉了翅膀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希望。我的脚不能动,我的心不能飞。我的思想……但是我的思想会冲破一切阻碍,会闯过一切难关,会到我怀念的一切地方,它们会像一股烈火把我的心烧成灰,使我的私心杂念化成灰烬。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1983年6月29日
(选自《随想录》,有删节)
1.第2段作者认为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所指的“事”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说“很自然”?
2.文中穿插有“十年动乱的‘文革’”的交代。试简要回答作者这样着笔的用意。
3.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将“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还原为非比喻句。并结合该句所在段,简要回答这一设喻的作用。
4.从全文看,作者唯愿“化作泥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试简要概括(不少于3点)。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不沉的心 ——简析《愿化泥土》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表现。
(2)平凡的人 ——谈谈《愿化泥土》中劳动者的形象及其意义。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