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通《五经》。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弘治九年,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8.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讦人过讦:揭发
B.间召问群臣臧否臧否:善恶,优劣
C.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采:文采
D.每燕见,必设坐命茶燕见:燕通“宴”,指帝王在闲暇时召见臣子
9.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宋濂“性诚谨”和“受帝宠侍”的一组是???(???)
A.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
B.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
C.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D.以亲老辞不行
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
10.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通晓《五经》,被朝廷征召,教授太子先后十余年,太子对他十分恭敬。后来宋濂因与胡惟庸结党而获罪,皇后太子力救,方免一死。
B.宋濂与刘基都是明朝开国时期的著名文臣,二人皆负盛名。宋濂很孝顺,最开始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他很有才学,做官后,皇帝重视文治,征召青年才俊,就让宋濂做了他们的老师。
C.宋濂为人坦诚恭谨,他的住所命名为“温树”。如果客人有问起宫中事,宋濂就指指居室的署名给人看,以示不想谈。
D.皇帝对宋濂颇为宠信,曾在朝堂上当众称赞宋濂为贤者。宋濂不擅饮酒,皇帝曾勉强他喝了三杯,以致他醉不成步,皇帝很高兴,还亲自写了《楚辞》一章,由此可见君臣关系融洽。
11.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5分)
译文:????????????????????????????????????????????????????????????????????????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采:采纳
小题2:B项第一句是皇帝对宋濂的夸奖? C项第二句是表现皇后太子对宋濂的敬重? D项第一句是表现宋濂孝顺
小题3: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结党而获罪,不是宋濂
小题4:⑴(采分点:对——回答;耳——语气词,罢了;方——正,正在;恶——wū,
怎么;全句通顺1分)⑵(采分点:悉——全,都;诘责——斥责、责问;微——如果没有;罪——动词,惩处,怪罪;全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小时候聪敏、记忆力很强,通晓《五经》。元至年间,被举荐,朝廷授予他翰林编修之职,因为双亲老迈,推辞没有任职,进入龙门山著书。过了十几年,明太祖攻占了婺州,召见宋濂。第二年三月,由李善长推荐,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被征召到应天,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命令他教授太子,不久改编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年长一岁,都在东南被起用,有盛名。刘基雄放豪迈有不同于常人的气概,而宋濂自己认为是一个儒者。
洪武二年皇帝下诏书修订元史,这一年八月史书写成,(宋濂)被授予翰林院学士之职。这时,皇帝注意文治,从四方征召儒士张唯等几十人,选择其中年少并且才华出众的人,提拔做了编修,命令他们进入到宫中的文华堂修习学业,命令宋濂做他们的老师。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前后十几年,太子的一言一行,他都根据礼法委婉劝谏,使他归于正道,涉及到有关政治教化以及前朝兴亡的事,一定拱手说:“应当像这样,不应当像那样。”皇太子每每都严肃认真地很好采纳,说话一定称老师怎么说。
宋濂性格坦诚谨慎,在内庭做官很久,不曾攻击、揭发过别人的缺点。他的居室,命名为“温树”。客人问到宫中的事情,宋濂就用手指着给客人看,(表示不想谈论)。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于是皇帝在朝堂上称赞他说:“我听说最上的是圣人,其次是贤者,再次是君子。宋景濂侍奉我十九年,不曾有一句不真实的话,不曾讥诮过一个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不仅是君子,抑或可以称作贤者。”皇帝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一定设座命令奉茶,每逢(召见他,如果是)早晨一定让他陪侍用膳,与宋濂应对酬答,向他咨询,常常半夜才停止。宋濂不擅饮酒,皇帝曾经勉强他喝到三杯,宋濂醉不成步。皇帝很高兴,亲自写了《楚辞》一章,还命令词臣赋了一首《醉学士诗》。又曾经在热水中调制甘露,亲手斟给宋濂喝,说:“这能治病延年,希望和爱卿共同享有它。”又下诏让太子赐给宋濂宝马,还写了一首《白马歌》,命令侍臣来唱和。皇帝对宋濂的宠信就像这样。洪武九年时进封为学士奉旨掌管文告、诏令,兼任赞善如故。第二年辞官退职,皇帝赏赐《御制文集》和丝帛,问宋濂多大年岁了,宋濂回答:“六十八岁。”皇帝就说:“把这些丝帛收藏三十二年,就可以做百岁寿辰时穿的衣服了。”宋濂磕头谢恩。又过了一年,来朝见皇帝。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结党而获罪,(牵连到宋濂),皇帝想要处死宋濂。皇后和太子竭力挽救,将宋濂安置到茂州。
这件事的第二年,宋濂卒于夔州,享年七十二岁。弘治九年,(朝廷下令)回复他的官职,春秋两季在他的墓地进行祭奠。正德年间,追封谥号文宪。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B.会天疾风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过击之也过:经过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过:错误
小题1: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小题1:“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小题1:(1)“止”“ 故人”句意通顺1分(2)“而”“ 其”判断句式1分
翻译:
晋文公攻打原国时,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文士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已经粮食枯竭,力量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武士约期十天,还不离开的话,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收兵离去。原国人听到后说:“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好不归顺呢?”就向晋文公投降了。卫国人听到后说:“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么能不跟从他呢?”随后投降了晋文公。孔子听到后记下来说:“攻打原国而得到卫国,靠的是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右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廷评行状①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
B.会皇考病没——没:通“殁”,去世
C.蜀贼行破矣——行:将要
D.所以劝导成就者——所以:……的原因
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1)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选出下列各项中不全是古今异现象的一项 [???? ] A、①子路问成人②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B、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②颠沛必于是
C、①至于他邦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①子路从而后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已:完毕
B.木直中绳——中:符合
C.鞣以为轮——为:成为
D.金就砺则利——就:凑近
2.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B.冰,水为之(判断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省略句)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用法及词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中加粗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位卑则足羞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5.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枯干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枯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枯干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成这样的缘故。
D.即使又枯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6.上文中,作者所表明的学习态度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学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1.A
2.C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