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为多焉。袁绍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复为谭别驾。绍死,谭与袁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妻子为贼所杀,谭更以统为乐安太守。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悦,然知其志节。后又问修:“计安出?”修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若是者可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属有谗人,固将交斗其间,以求一朝之利,愿使君塞耳勿听也。若斩馋臣数人,复相亲睦,以御四方,可以横行天下。”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天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
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徙为奉尚。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修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爵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督治也。”相国钟繇谓修:“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顷之,病卒官。
(《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原创)
A.谭与袁尚有隙隙:隔阂
B.贼入孙氏,史不能执执:抓捕
C.辟修为治中从事辟:征召
D.时人益以此为多焉多:增多,增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原创)
A.孙氏惧,乃出贼
B.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以勇气闻于诸候
C.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
D.食其禄,焉避其难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明王修忠义之臣特点的一组是(???)
①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②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③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 ④修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
⑤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 ⑥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修敢于依法惩治豪强,打击了高密孙氏的气焰,维护了社会秩序。
B.王修为人正派,刘献多次诋毁王修,后来刘献被控犯了死罪,王修却据理力争,使刘献免于一死。
C.王修虽然效忠于袁谭,却反对袁谭袁尚兄弟相拼,他规劝袁谭惩治奸佞,与袁尚修好,共同对敌。
D.王修听说严才^造**,立即率领属下来到宫门保卫曹操,此举不为曹操理解,也遭到相国钟繇的批评。
小题5: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
(2)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妻子为贼所杀
(3)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多:推重,赞美
小题1:“修以统亡国之忠臣”中的“以”是“认为”的意思,“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中的“以”是“把”的意思。A组两个“乃”都是“于是”的意思,B组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D组他的。
小题1:②表现王修的勇敢果断;③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表现王修的深明大义。⑤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表现王修的廉洁
小题1:“此举不为曹操理解”在文中没有根据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发、左右、句意各一分(2)果、妻子、被动句式、句意各一分。(3)若、然后、所各一分。
译文: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年七岁丧母,他的母亲在祭祀土地神那天去世,第二年邻里祭祀土地神时,王修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十分悲痛,邻里听说后,为他中止了祭祀。初平年间,北海孔融召王修为主簿,驻守高密。高密有个姓孙的,一向强横,他的门客屡次犯法。(王修驻守高密期间)有强盗掠夺百姓后逃到孙家藏匿,官吏没法抓捕。王修率领官民围住孙家搜捕强盗,姓孙的抗拒,官民害怕不敢靠近。王修命令官民:“谁敢不进攻就与姓孙的同罪。”姓孙的害怕了,就交出了强盗。从此豪强都慑服了。不久,郡中有人^造**。王修听说孔融有难,连夜赶往孔融那里。反贼刚起兵,孔融对左右说:“能冒着危险来救我的,只有王修!”刚说完这话,王修就赶到了。
袁谭在青州,任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多次诋毁王修。后来刘献犯了事,按律当死,王修为他说话,使刘献免于一死。当时很多人因此而更加推重王修。袁绍任王修为即墨令,后来王修又担任袁谭的别驾。袁绍死后,袁谭、袁尚有矛盾。袁尚攻打袁谭,袁谭战败,王修率领官民前去营救袁谭,袁谭很高兴,说:“挽救我军的,是王修啊!”由于袁谭战败,刘询在漯阴起兵反叛,各个城池纷纷响应。袁谭叹息说:“现在全州背叛我,难道是我没有德行吗?”王修说:“东莱太守管统虽地处海边,却没有反叛,他一定会来援救你的。” 十几天后,管统果然丢下妻子儿女前来援救袁谭,他的妻子儿女却被反贼所杀,袁谭调管统任乐安太守。袁谭又想攻打袁尚,王修进谏:“兄弟间不停地相互攻击,这必然会导致败亡啊!”袁谭不高兴,但他明白王修的志节。后来他又问王修:“你有什么计算?”王修说:“兄弟好比左右手。(面临强大的外敌却)兄弟相斗,有如与人决斗前先斩去自己右手,反而说‘我一定能取胜’,像这样做可以吗?一个人,连兄弟之情都不顾,天下还有谁会亲近他呢!您手下有谗人,总挑拨你们兄弟的关系,是为了谋求他们自己的一时之利,希望您堵上耳朵不要听他们的。如果能杀掉几个佞臣,兄弟重新和睦,你们就可以抵御四方,横行天下。”袁谭不听,于是和袁尚开战,袁谭向曹操求救。曹操帮助袁谭攻下冀州后,袁谭又背叛了曹操,曹操于是率领大军在南皮攻打袁谭。王修当时正在乐安运粮,听说袁谭很危急,就带着属下士兵以及同僚数十人去救援。到了高密,听说袁谭已经死了,下马号哭:“没有了主公,我该咋办啊?”于是报请曹操,要为袁谭收尸。曹操想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就沉默不应。王修又说:“我受袁家的厚恩,如果能为袁谭收尸,然后被处死,我没有什么遗憾的。”曹操赞赏他的忠义,让他为袁谭收尸。(曹操)任用王修督运军粮,来到乐安。袁谭灭亡后,各个城池都归顺了曹操,只有管统据守乐安不肯归顺,(俘获管统后)曹操令王修取其首级,王修认为管统是亡国之君的忠臣,就为他松了绑,让他去晋见曹操,曹操很高兴,赦免了管统。
袁氏统治政策宽松,得势的官员敛财很多,曹操攻下邺城时,抄没了审配等人的财物数以万计。等到攻下南皮,察看王修家,谷物不到十斛,却有几百卷书。曹操感叹说:“王修不是徒有虚名啊!”于是尊其为司空掾,领衔金中郎将,调任魏太守。后改任奉尚。后来严才反叛,带着几十个追随者攻打掖门。王修听闻有变,调集车马未到,就率领属下步行到了宫门。曹操在铜爵台望见了他们,说:“来的人一定是王修。” 相国钟繇对王修说:“按照旧例,京城有变故,九卿都各居其府。”王修曰:“我吃朝廷的傣禄,(朝廷有祸乱),我怎能躲避呢?九卿各居其府虽然是旧习,却不符合(忠臣)赴难之义。”不久,王修病死在任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惜其用武而不不终也 其可怪也欤
C.齐人勿附于秦师不必贤于弟子
D.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思厥先祖父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小题4:从句式特征看,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洎牧以谗诛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却,表转折;B.代词,指赵国;语气词;C.相当于“在”;比;D.因;用
点评:一般考这种题都是在四个句子中找出一项不同的,而这道题相当于考查了五个文言句子的理解,加深了一些难度。不过文言虚词就18个,而最常见的又更少,所以类似“而”、“以”、“于”,要让学生们多总结。
小题2:试题分析:A.“趣”通“趋”;B.“冯”通“凭”;D.“当”通“倘”。
点评:这种题型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大多数通假字都很常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积累就行。很多通假字都是同音形异字,可以根据句意来帮助理解。
小题3:试题分析:A智力:智谋和力量;祖先:祖辈父辈;C其实:那实际情况;故事:先例;D不行:不前往;黄泉:地下水。
点评: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小题4:试题分析:例句:被动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
点评: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无外乎就那么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功蕲入陈,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则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通前曰:“诸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视天下弗复用。且明主在上,法令县于下,吏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有反者!此特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郡守尉今捕诛,何足忧?”二世喜,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按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生言盗者皆罢之。乃赐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通已出,反舍,诸生曰:“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
及项梁之薛,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王已并天下,诸候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通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通为奉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通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惠帝惧,曰:“急坏之。”通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已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节选自《汉书·叔孙通传》)
臣光曰:过着,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武丁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故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饰非也,岂不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功蕲入陈 功:攻下
B.及稍定汉诸仪法 稍:稍后
C.益广宗庙,大孝之本 广:扩大
D.毁郡县城,铄其兵 铄:削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岁,陈胜起 ②数跸烦民
B.①乃赐通帛二十匹 ②汉王憎之,乃变其服
C.①惠帝为东朝长乐宫 ②愿陛下为原庙渭北
D.①及项梁之薛 ②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就陈胜起义的事询问众博士儒生的看法,听他们说是^造**就生气变了脸色,待听了叔孙通的一番巧辩宽慰之词后,于是转怒为喜。
B.叔孙通离开寝宫回家后,遭到众儒生对他言行的质疑,他解释说自己也是迫不得已。他逃到薛县,薛县已归降楚国了。
C.叔孙通的儒生装束令汉王憎恶,于是他就改穿楚地风格的短装,很合汉王的审美观,得到汉王的喜爱。
D.孝惠帝不愿在看望太后的途中常惊扰百姓,便在武库的南面修复道,听了叔孙通所言此举不妥的劝谏后,惊惧地要赶快拆掉。
小题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人犯错误在所难免,但只有圣贤之人能做到有错必改。
B.以仲虺赞商汤、傅说劝武丁为例证,说明做君王的人不以不犯错误为贤明,而以改正错误为美德。
C.从对叔孙通的批评中,暗中告诫做臣子的面对君王的过错不应教君王文过饰非,而应帮助其认识改正。
D.从古代君主设置诽谤木和敢谏鼓的举动中,看出了他们生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的心理。
小题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节选自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1)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译文:
???
(2)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铄:熔化金属。后文“兵”是指兵器,不是士兵。此时可用联想法,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中“铄”就是“熔化金属”的意思。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点通常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本题只考了一词多义,所以不够全面。
小题2:
试题分析:两个“乃”均作“于是,就”解。A组前一个“数”,音shù,“几”的意思;后一个“数”,音shuò,“多次”的意思。C组前一个“为”作“因为”解,后一个“为”作“修建”解。D组前一个“之”作“到”解,后一个“之”作代陈胜。
分析:此题考查虚词用法,但A项很显然不属于18个虚词的范围,在这里考查超出了考纲范围。“数”字本身的用法很多,但很少用做虚词。应把它放在实词范围考查。
小题3:
试题分析:刘邦高兴是因为叔孙通背叛项羽而归降自己,穿楚地服饰能给刘邦打败项羽而降服其臣的心理快感,而不是刘邦喜欢楚服本身的风格。
点评:本题对原文的一些较难理解处进行了解说,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有帮助,符合当今命题方向。
小题4:
试题分析:原文“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可见古代君主设置诽谤木和敢谏鼓的目的是担心他们有过错而自己不知道。
点评: 对于高中生来说,文言文考人物传记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学生对这种政论文不是很适应,它要求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
小题5:
试题分析:
(1)关键词:夫:句首语气词;以:介词“把”;萃:聚集;其:代词,他的。
(2)关键词:是:代词,这;志:记;先、后:形容词活用动词;谋:打算。
点评:本题知识点考查不够全面,没有特殊句式的考查。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时因长于文学被征召,成为待诏博士。几年后陈胜揭竿而起,秦二世召诸博士和儒生,询问道:“那些楚地的戍卒攻击蕲县进入陈地,对此各位看法如何?”博士儒生三十多人上前说:“作为人臣不应拥有民众,一旦拥有就是^造**,是不可饶恕的死罪啊。希望陛下赶紧发兵打击他们。”秦二世听说是^造**就生气,变了脸色。叔孙通上前说:“诸位儒生所言都错了。现在天下统一后,捣毁了郡县的城池,,销毁了兵器,明示天下不复用兵。况且上有英明的君主,下有各种法令,官吏人人守责,四方辐辏来归哪有^造**之人?陈胜他们是鼠窃狗盗,何足挂齿?让郡守县尉去拘捕诛杀就行了,哪里值得担忧?”秦二世听了高兴起来,将儒生们个个问遍,有的说是^造**,有的说是盗贼。于是秦二世让御史将那些以论说是^造**的下狱,因为他们言语不当。把那些议论是盗贼的罢免,然后赏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服一套,拜为博士。叔孙通从宫里出来,返回住处,儒生们说:“先生为何讲些阿谀奉承的话呢?”叔孙通说:“你们不晓得,我几乎难脱虎口!”于是逃走,回到薛县,这时,薛县已归降楚国了。
当项梁来到薛县,叔孙通就追随了他。不久遭遇定陶失败,叔孙通跟随怀王。怀王做了义帝迁徙到长沙,叔孙通留下来侍奉项王。汉二年,汉王率领五国诸侯攻入彭城,叔孙通又归降了汉王。叔孙通穿儒生的服装,汉王憎恶他,于是就改换装束,穿楚地色彩和样式的短衣。汉王看到后很高兴。汉王统一了天下,诸侯在定陶共尊汉王为皇帝,叔孙通为此制定出仪式和名号。
高帝去世,孝惠帝即位,他就对叔孙通说:“先帝的园陵寝庙的礼制,大臣们不熟悉。”调叔孙通做奉常,制定宗庙的礼仪法则。这些礼仪法则连同后来制定的汉朝的各种法规,都是叔孙通所写的。惠帝因为到东边长乐宫朝见太后及平时前往时,经常驱散行人,使百姓惊扰,就修筑复道,在武库南正修筑时,叔孙通上奏言事,趁着人少的机会,劝谏说:“陛下为何在高帝寝庙上修筑复道,是要每月举行衣冠仪式出游高庙吗?陛下作为子孙,怎么能在宗庙道上筑路行走呢!”惠帝惊惧,说:“快快拆去!”叔孙通又说:“天子不能有过错。现在此事已经做了,百姓也都知道。希望陛下在渭河北面再建个原庙,每月到那里去举行高帝衣冠仪式,而且这样可以扩大宗庙,也是大孝的根本。”惠帝便下令有关部门修建原庙。
臣司马光认为:错误,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但只有圣贤之人能做到有错必改。古代圣明的君主,怕自己有错误不能知道,所以设置批评君主的诽谤木和劝阻君主的敢谏鼓,哪里有怕百姓知道自己过错的呢!所以仲虺赞美商汤王说:“改正错误决不吝啬。”傅说劝谏商王武丁道:“不要因为怕别人耻笑便不改正过失。”由此可见,做君王的人,本来就不是以不犯错误为贤明,而是以改正错误为美德。这里叔孙通却劝谏汉惠帝说“天子不能有过错”,这是在教君王文过饰非,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 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 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 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庄子?让王》
翻译:
1、(1)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2)子列子笑谓之 曰:“君非自知我也
2、子列子辞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子列子)住在你的国家却过着贫困的生活,难
本题解析:关键词或采分点
1、(1)(子列子)住在你的国家却过着贫困的生活,难道你不爱人才吗?
(2)子列子笑了笑,对她说:“郑相不是自己了解我的处境
2、 据列子的回答“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可以分析出来。
【译文】子列子生活贫困,脸上一片饥色,有人对郑自阳说:“子列子是有道之士,(子列子)住在你的国家却过着贫困的生活,难道你不爱人才吗?”郑子阳立即下令有关官员给列子送去粟,子列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表示感谢,却谢绝了送来的粟。使者走后,子列子回到屋里,他的妻子看着他拍着他的胸膛埋怨说:“我听说做了有道者的妻子,都有安逸快活的日子过,现在全家人脸上都有饥色,郑相来访并送给你粮食,你却不接受,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子列子笑了笑,对她说:“郑相不是自己了解我的处境,而是根据别人的话才送粟给我,有朝一日他处罚我,也将根据别人的话来判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结果不出所料,人民果然愤而杀掉了郑子阳。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景象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传:传记
D.而又不随以怠怠:懈怠
小题2:选出“其”字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3分)
A.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C.其孰能讥之乎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没有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的结论他感到很惋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8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2)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传:流传的文字
小题2:两个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它C难道;还是B代词他;难道D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第三人称他
小题3:原文是感叹古人能做到“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今人却很少做到这一点。
小题4:(1)而:并且,表递进。随以怠省略句:随(之)以怠。至于:古今异义词,到了。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暗昏惑的地方。相:帮助。(2)所以:……的原因。学者:求学的人。而:并且。
点评:掌握课内文言文是阅读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基础,所以题目要尽可能的为课外阅读服务,要这一点上本题做得比较好,本题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较多,有助于考生广泛积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