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观鸭说?(明)吴廷翰
①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②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③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1],容与如也[2]。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④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⑤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3]鼋龟醯鸡[4]之于瓮、于坎、于蹄涔[5],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狃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有删节)
【注】
[1] 消摇:同“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2] 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3] 蠛蠓(mèi 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
[4] 醯(xī)鸡:小飞虫。[5] 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让僮不善畜也让:责备
B.竿之,则遂群奔水中竿:用竹竿驱赶
C.囿之以淳朴囿:约束、规范
D.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反: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畜不以水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C.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先入咸阳者王之
D.生养蕃息,既富且昌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家僮孵化出一窝小鸭子,它们稚嫩的叫声和洁净油亮的羽毛格外招人喜爱,作者忍不住要去逗弄这些小家伙玩。这是观鸭之始。
B.第②段写因为将鸭子放在盆里离水蓄养,小鸭子出现了倒毙的情形,其他的也叫声凄哀,羽毛散落。这里情节出现跌宕,为下文蓄势。
C.第③④段记叙放养小鸭子于水池之中。这里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水中鸭子的欢畅嬉闹和喜人长势。是记叙的重点。
D.第⑤段是作者由养鸭悟出的“育民”的道理,强调顺从其本性,可使民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是作者写作的落脚点所在。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 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2) 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3) 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小题5:有人说,本文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4分)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2分)
问 说(节选)???????????????(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度:揣测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
(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①,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值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景平,还江陵。时绎已自立,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且停。”由是遂寝。
寻迁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所进文章,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帝甚加恩接,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奔陈之策,仍劝募吴士千余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以告丞相高阿那肱等。阿那肱不愿入陈,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虽不从之推计策,然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
注:①该洽:博通,广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李显庆重之 重:器重
B.时人称其勇决 称:赞扬
C.即除奉朝请 除:授官
D.孝信还以状言 状:状告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颜之推有才华的一组是( )
①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②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
③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
④取急还宅,故不连署
⑤之推亦被唤入
⑥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颜之推很早就继承了家传的学业,十二岁就以门徒身份听萧绎讲授《庄》《老》,但他不喜欢这种虚谈,回到家里读书。
B.侯景攻陷郢州时,曾经多次想杀掉颜之推,因为颜之推做过行台郎中王才将其赦免,把他囚禁送至建业,后来颜之推回到江陵。
C.皇帝对颜之推恩宠很重,待遇越来越优厚,这种情况遭到了功勋卓著官居要职的人的嫉妒,甚至有了加害颜之推的企图。
D.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进入北周的朝廷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御史上士,后来又被隋太子召为学士,受到了隋太子的礼待和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於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於伊、周矣,而犹有羡於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於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於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於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於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於当时,而文采表於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於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於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於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於老彭,自同於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於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於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
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
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
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行乎利害之涂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释也释:释手,放弃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形:寄托形骸
D.韩琦所为诚善诚善:诚实善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