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秦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而楚相亡璧 亡:丢失
B.因而数让之曰 让:谦让
C.始吾从若饮 若:你
D.我顾且盗而城 而:你的
小题2:下列各项加线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求益,反见辱君既若见录
B.以子之材能乘骐骥以驰骋兮
C.然恐秦之攻诸侯唯草木之零落兮
D.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B.念莫可使用于秦者
C.因而数让之曰
D.子毋读书游说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张仪有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3分)
①视吾舌尚在不???②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③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④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⑤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⑥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小题6: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划???的一段文字断句。(4分)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2)翻译下面的句子。(共6分,每题3分)
①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
??????????????????????????????????????????????????????????????????????????????
②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
2、阅读题 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孙侔字少述,世吴兴人。父及,仕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卒,侔方四岁,从其母胡氏家扬州,母亲教之。侔虽幼,已能自伤其孤,悲泣力学,七岁能属文。既长,读书能得圣人深意,多所论撰。庆历、皇祐间,与临川王安石、南丰曾巩,知名于江淮间。安石自序所谓“淮之南有贤人焉,曰少述,余得而友之”者也。侔内行峭洁,少许可,不妄戏笑。所居人罕识其面,非其所善,造们弗见,虽邻不与之通。其论曰:“文,气也、君子之气正,众人之气随。行之于身而正者,然后为文,故必见诸行;行不正,则言无以信于世。”故侔之诗严劲简古,自成法度,如其为人。
尝举进士不中,母病且革,颇恨不及见其仕。侔呜咽自誓床下,终身不求是仕进。葬其亲苏州之阳山,庐墓终丧。久之,亲友劝复举进士,皆不听。
侔志节刚果,不为矫激奇诡之行,而气貌足以动人,所至一坐为之凛然。视权幸与善宦者,意若奴隶之,以故不能者相与排毁之。侔闻,自持愈厉,不少降屈。
故相晏殊颇称其才,知制诰唐询、刘敞、钱公辅尤尊礼之。询嘉佑中守苏,表其孝行,赐素帛。又荐之曰:“履道而常其守,处贱而得其安。”敞为扬州,论其贤,以为孝弟,“求之朝廷,吕公著、王安石之流也”。诏以为试秘书郎、扬州州学教授。侔凡五辞,卒不赴。敞守永兴,奏请侔安抚司,亦以病免。英宗即位,知制诰沈遘王陶荐侔及汝阴王回、常秩三人,又不赴。熙宁三年,翰林学士韩维复荐之,以为常州团练推官,又不受命。
侔初罢举进士,穷无所归,天章阁待制王鼎以女妻之,世多称鼎为能好贤。侔贫,自奉俭约,家人化之,妻子相对蔬茹而已,闺门雍雍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得而友之友:以……为友
B. 众人之气随众:很多
C. 颇恨不及见其仕仕:做官
D. 侔初罢举进士初:当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侔“不求仕进”和“志节刚果”的一组是()
所居人罕识其面所至一坐为之凛然
论其贤,以为孝弟自持愈厉,不少降屈
非其所善,造们弗见视权幸与善宦者,意若奴隶之
又不受命侔凡五辞,卒不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侔的父亲虽然曾任高官,但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孙侔从小由母亲养育教诲,而孙侔很懂事,能哀伤自己是个孤儿并努力学习。
B.孙侔七岁就能写文章了,稍稍长大后,读书能够懂得圣人的深意。和王安石、曾巩一起在江淮间出名,王安石还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
C.孙侔虽然被晏殊等人高度称赞并多次举荐,但因为母亲临终时他曾在母亲床前发誓终身不求仕进,所以就屡屡推脱了对他的任命。
D.王鼎把女儿嫁给孙侔的行为受到世人的称赞,孙侔的家庭虽然贫困,但妻子、儿女们的生活得很和睦,这从侧面表现了孙侔的贤能。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居人罕识其面,非其所善,造们弗见,虽邻不与之通。(5分)
译文:
(2)视权幸与善宦者,意若奴隶之,以故不能者相与排毁之。
译文: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 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fěi通“榧”,树名)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养好鹅,羲之往观焉观:观赏
B.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恶:坏事
C.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觉:觉察
D.亦不复征之。征:征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曾与人书云②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B.①烹以待之②我卒当以乐死
C.①为写《道德经》②后为其父误刮去之
D.①笼鹅而归②而翼深叹伏
小题3:不能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项是(3分)
①见棐几滑净,因书之。? ②书其扇,各为五字。
③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④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⑤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⑥我卒当以乐死。
A.①③⑤??? 8.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小题4:选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
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欣然命笔。
B.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
繇、张芝之上。
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
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
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小题5:断句翻译(9分)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3分)
②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帮助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爱惜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秦战胜而得到的土地)
B.子孙视之不甚惜(之:土地)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之:赂秦各国)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其:赵国)
小题3: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暴霜露,斩荆棘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开宗明义,提出全文论点,并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分析,巩固论点。
B.第二段从“赂者”入手,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说明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结局。
C.第三段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的道理。
D.本文剖析透彻,逻辑性很强。文中还使用形象描写的手法,使得论证鲜明晓畅,生动感人。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划线处断句。(限划10处)(5分)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取材于《孔子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