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16 13:04: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yǔ,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停止)之,无(yùn,恼怒,怨恨)色。
C.不(郁积,郁结)不启,不(fěi,郁闷、凄切)不发。举一(yú,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巧笑(qiàn,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兮,美目(转动眼睛的样子)兮,素以为(绚丽,艳丽)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沈贞甫墓志铭
(明)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山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贞甫讳果,字贞甫。娶王氏,无子,养女一人。有弟曰善继、善述。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即以是年月日葬于某原之先茔。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沈贞甫“志之勤”的一组是(?)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④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⑤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表达对沈贞甫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时,着重记叙了哪三件小事?


参考答案:
1.D
2.C
3.A
4.翻译句


本题解析:
1.D(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此处指姊妹,因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文字”, 指书信或诗文。C项“修饰”, 语境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
2.C(C项“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从”“向、 对”。B项分别是动词“到”和助词“的”。D项分别是“在”“因为”)
3.A(排除②③即可)
4.翻译句子:
(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他)特别喜欢阅读古书,一定会到名山胜地和佛寺、道观(寻书阅读)。
(3)(我)常常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谈到一整天。
5.文章在着重回忆沈贞甫的三件小事是:①自己困厄不堪却深受沈贞甫的敬重;②严谨治学,劳累而死;③昔日同游同乐,啜茗论文,今日独处寂寞忧伤。
附译文:
我初次认识沈贞甫时,他还很年轻,在马鞍山一座寺庙旁读书。等我娶了王氏,(王氏)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经常在岳丈家见面。我曾经到邓尉山中小住,贞甫也来同住,天天到虎山、西崦周围的山上游玩,观赏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嘉靖二十年,我定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边,界于昆山、嘉定之间,沈家世代在此居住。贞甫因此更加亲近善待我,每天都和我有书信往来。尽管我仕途坎坷,但唯独沈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来拜访我,加以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正确。
我隐居在江海边,达二十年之久,其间经历了许多丧老病死、坎坷磨难,被世人所嗤笑,而贞甫毫不因别人的说法改变自己,与我共进退。即使我偶尔得到重用,令众人惊诧莫名,可是贞甫也不会瞧不起我。唉!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
贞甫为人处事不卑不亢、上进好学,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是同道中人就不曾对他和颜悦色。遇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受到挫折也不回避。特别喜欢到名山大川、寺庙道观中读古书,每到一处就潜心读书。听说别人有好书,就想尽办法借来,亲自抄写,多达几百卷。现在有为科举速成的为学之道,都认为研习经书、学习古籍是迂腐的,沈贞甫却单单这样喜欢并精研经典古籍,在古籍研究方面大有长进,从未停止。后来不幸得病,一病数年,可是著述更加勤奋。我十分敬仰他的志向,同时也担心他的气力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劳作,他最终因此病逝,真悲伤啊!
当初我在安亭时,闲来无事,经常去拜访他,边喝茶边讨论文章,有时达一整天。等到贞甫病逝了我再到那里去,又刚刚经过战乱,独自徘徊无处可去,更使人产生荒凉寂寞的感慨。
他在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病逝,时年四十二岁。真令人悲伤啊!
铭文: 天意命运不可预料,勤谨忠恳英年早逝!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③,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⑤,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 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②传,凭证。  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使行风俗行:推行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矫:假托
C.干名采誉干:求取
D.臣宜被坚执锐锐:锋利的兵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
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终军请缨赴南越,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行:巡视、巡察
小题2:以:连词,均表目的。A.其:他的(终军的)/语气副词表推测;B.而: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D.于是,就/却、反而,竟
小题3:徐偃被派遣在国内而不是出国巡视风俗民情
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认为他是奇才,就与他结交认识,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节后就离开了.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当初,终军从济南步行进函谷关,守关官吏给他一块布帛.终军问:"拿这东西有什么用 "那个官吏说:"这是返回的凭证,回来时应该拿它合符."终军说:"大丈夫往西到国都游历,决不返回."把那块帛放下就走了.
徐偃被派出巡视风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极大,依法应判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关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皇帝下诏终军审问,终军责问徐偃:"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盟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独断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名誉.对这样的作为,皇帝一定要加以惩罚的."徐偃理屈词穷.
当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求说:"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能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低能,不熟悉位臣之职,不足胜任大使,自己心中有难以承受的郁闷怨恨(对自己)."皇上觉得他的回答很不一般,就升他为谏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送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要求整个国家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死了.终军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安南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火攻战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大军(元兵)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德佑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宋史?卷四百五十》,有改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祁阳县,县大治摄:代理、管理
B.民始帖然帖:安定
C.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乘:趁机
D.芾杀之以徇徇:示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B.①至潭,潭兵调且尽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①吾岂昧于谋身哉?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芾亲冒矢石以督之②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芾“临事精敏”的一组是
①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②芾独无所问
③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
④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
⑤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⑥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湘潭县的豪门大户,他不像前任县令那样畏首畏尾,而是清查户籍摊派赋税。
B.在处置福王府逼人致死的事件中,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向贾似道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最终依法处理此事。
C.贾似道兵败芜湖后,朝廷只好恢复李芾官职,李芾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出任潭州知州兼任湖南安抚使。
D.李芾常常是从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疲倦之色,并且晚上也大都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五更天就又起处理公务。
小题5:将下列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3分)
译文:
(2)有中伤者,躬身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3分)
译文:
(3)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D (D项“以”,连词,来。A项,其,代词,他的/连词,表假设,如果;B项,且,副词,将近/副词,尚且;C项,于,介词,对于/介词,从)
小题:B(②表明李芾“不畏强御”。⑤表现其“以家许国”。⑥表现其为官清廉。)
小题: C(应为“朋友劝说李芾不要前去上任”)
小题:(1)只因(我)世代蒙受国恩,现在幸亏朝廷任用我,我更应该把全家奉献给国家。(重点词语“第”“以”“幸”“许”)
(2)对于受伤的将士,他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重点词语“躬”“日”“勉”)
(3)(项羽)夸耀自己的功绩,逞个人的才智却不向古代的先贤学习。(重点词语“矜”“奋”“师”)
(4)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重点词语“刑”“至于”“御”)
参考译文:
李芾字叔章,他的祖上是广平人。他从小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不久就在当地有了好名声。(随后)代理祁阳县知县,该县被治理得很好,(又)被征召做了湖南安抚司幕官。当时永州盗寇四起,(官府)招降他们,一年多都未成功。李芾跟参议邓炯领一千三百人攻破了盗寇的巢穴,活捉贼首蒋时选父子而回,他们余党也随之平息。后又做湘潭县知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步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极为公平。
咸淳元年,调回临安府做府尹。当时权相贾似道主持朝政,前任府尹事无巨细都事先禀告才去实行。唯独李芾不禀报什么。福王府有逼人致死的事,贾似道竭力营救,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去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最终还是依法处置。李芾曾经外出视察火攻战具的生产情况,民有不生产这种战具的,问他为什么,回答道:“是贾似道的家人。”李芾立即用杖责打他。贾似道知道以后大怒,让谏官黄万石以贪赃罪诬告,(随之)罢免了他。
元军队攻取鄂州,朝廷才起用李芾做湖南提刑。当时湖南各县盗寇骚扰,百姓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卫,县里授予他们一面黑旗,下令道:“作乱者斩于旗下。”另召民兵聚集在衡阳一带做防守准备。不久,贾似道兵败芜湖,于是朝廷恢复李芾官职,让他掌握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北州郡都已被元军占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上任,李芾流泪道:“我怎能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湖涂呢?只因(我)世代蒙受国恩,现在幸亏朝廷任用我,我更应该把全家奉献给国家。”当时他的爱女死了,他痛哭了一场就上任去了。
德祜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潭州的军队将被调尽,元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湘阴、益阳各县。仓卒中李芾召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十月敌兵攻打西壁,孝忠等人奋力迎战,李芾亲自冒着流箭和滚石的危险亲自督战。对于受伤的将士,他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死伤的人多到堆叠在一起,人们还是登城拼死一战。元军方面有来招降的,李芾杀了他来示众。
李芾的为人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处事精明机敏,奸猾的人骗不了他。并他还精力过人,常常是从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疲倦之色,晚上常常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五更天就又起处理公务。他平生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