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①
三衢道中
曾纡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①灯花:没灯的灯芯久燃成炭,结成花形,叫做灯花。
小题1:《约》诗一、二两句从哪两个角度写景?在全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两首诗同为梅雨时节所作,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景角度:视觉听觉;(2分)作用:反衬(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题干要求明确是两个写景角度,因此答题时就可想到动静结合,远近、视听、色彩、上下等写景角度,然后根据诗句内容对号入座。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如果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一定抓住这些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首的情感可抓住“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来揣摩,体会第二首的情感可抓住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景中带情的句子来揣摩。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梅花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小题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小题1:梅花。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古诗鉴赏。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分别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白居易《舟中读元九①诗》,完成题目。(6分)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 ①元九,唐诗人元稹。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元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白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小题1:诗的前三句,诗人以“灯前”“灯残”“灭灯”三个极富个性的景象照应了怎样的情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诗的末句描绘的景象可有哪些含义?
参考答案:
小题1:“灯前”“灯残”“灭灯”,写出了一个过程:由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唐多令
(南宋)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小题1:“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2: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句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1分)“西风”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小题2:
试题分析:
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邓氏此词以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上片“寓情于景”。下片“以喻见意”,通过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表达了他作为作者的主体感受。全词如一幅清丽而寓意深刻的画卷,让欣赏者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