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1-16 13:41: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
  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选自《晋书·贺循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教大行,邻城之/宗:尊崇
B.辰别帅石冰有扬州/略:侵占
C.循少家难/婴:缠绕,遭遇
D.及敏/破:突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申之孝悌之义
B.及陈敏乱,诈称诏书/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论州府,皆不见省/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循丹阳内史/既自以心形役
3.下面全能表现贺循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
②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
③转侍御史,辞疾去职
④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⑤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⑥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
译文:?????????????????????????????????????????????????????????????????????????????????????????
(2)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
译文:?????????????????????????????????????????????????????????????????????????????????????????
(3)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
译文:?????????????????????????????????????????????????????????????????????????????????????????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其无礼晋——佚之狐言郑伯曰
B.朝济而夕设版——若不阙秦,将取之
C.樊於期前曰——度我之军中,公
D.臣壮也,犹不如人——夫晋,何厌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乙邦才传
汪琬
乙邦才,字奇山,山东青州人。以队长从监军大监,击贼河南、江北间,主者未之奇也。
总兵黄得功与贼战于霍山,得功乘胜舍其大军,单骑前逐贼,陷淖中,贼围之数重,射杀得功所乘马,得功亦仰面射贼洞胸,与之相持。会天欲暮,所余二矢耳,得功自分必不免,而邦才适自别道驰还,登高望见之,识其胄,曰黄总兵也,大呼,复驰之,贼散走,得功乃自拔上。邦才授以已马,分菔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凡杀追骑十余人,始得及其大军。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
而是时有张衡者,从总兵刘良佐,亦以骁勇知名。贼兵围六安危甚,提督马士英帅军救之,始至,立斥其左右副将,而号于诸军曰:“孰为乙邦才、张衡者?入见!”两人廷谒,即牒补副将,以其兵授之,出文书曰:“为我入六安,取太守结状以报!”两人别应曰:“诺!”即出,简壮士二百骑,与之约,使人持一角,十人共建一纛,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城中人大喜合噪,两人者促太守具食,食已,挥太守曰:“署状!”急怀其状,复引骑冒围出。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皆止不敢逼。既得报,竟不亡失一骑。
自兵兴之后,颖、寿、六安、霍山诸州县数被寇,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主者或攘其功,或移诸他将者数矣。同列为邦才不平,时时讽之使言,辄谢曰:“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终退让不自言也。弘光帝即位,史可法出督师,愿得邦才与俱,以总兵官驻扬州。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汪子曰:予读公勇所书乙将军始末,辄慨然想见其人,因稍删润之如此。公勇又云:“邦
才素不饮酒,独好美妇人。某尝遇之濠上,直其猎还,为某席地置酒,自弹琵琶,命侍姬歌秦声和之,意欢甚。已复置琵琶于膝,注视某曰:‘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所可报国家者,惟此身耳。幸而所辖无事,不能不以声色自娱。一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其后如其言,岂不痛哉!”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队长从监军太监以:凭……身份
B.主者未之奇也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C.简壮士二百骑简:选拔
D.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周:全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乙邦才“忠义”的一项是????????????????(???)
①授以己马,分菔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
②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
③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不敢逼
④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
⑤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⑥—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兵黄得功单骑追逐敌寇,身陷泥淖,被敌兵围射,情势十分危急,幸亏得到乙邦才的及时救助,才得以脱身。回到军营后,黄得功就提拔重用了乙邦才,乙邦才自此才开始有了展示自己才干的机会。
B.乙邦才在明末抗击贼寇的战斗中英勇,果敢,有谋略。与张衡一起带领两百勇士突破敌营进出六安,顺利完成马士英交派的任务。己方没有一人伤亡。
C.乙邦才淡泊名利,即使自己的功劳被上级官员侵夺或是被移到其他将领身上,也不去争,而说这些功劳是大家拼死得来的并不是自己一人能力能做到的。
D.乙邦才好美妇人,在辖区无事的时候“以声色自娱”,后来被清兵打败自刎殉国,他舍身报国的行为让公勇感到痛惜。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4分)
译文:????????????????????????????????????????????
②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3分)
译文:???????????????????????????????????????????
③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3分)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10分)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 知 有 性 情 便 有 格 律 格 律 不 在 性 情 外 《诗 三 百》 半 是 劳 人 思 妇 率 真 言 情 之 事 谁 为 之 格 谁 为 之 律 而 今 之 谈 格 调 者,能出其范围否?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节选自《随园诗话》)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小题2:《随园诗话》的作者是???????,他提出的??????,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
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2分)
小题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文本的观点。(2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嶮,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遗类矣。”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然,无遗类矣/于其身也,耻师焉
B.家人俗忌,欲令出继疏宗/卒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或荐镇恶高祖/不能容
D.镇恶令斗且共语/彼恶乎待哉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A.①行令闭诸城门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 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