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颜杲卿字昕,以文儒世家。性刚正,莅事明济。尝为刺史诘让,正色别白,不为屈。开元中,与兄春卿、弟曜卿并以书判超等,吏部侍郎席豫咨嗟推伏。再以最迁范阳户曹参军。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
禄山反,杲卿及长史袁履谦谒于道,赐杲卿紫袍,履谦绯袍,令与假子李钦凑以兵七千屯土门。杲卿指所赐衣谓履谦曰:“与公何为著此?”履谦悟,乃与真定令贾深、内丘令张通幽定谋图贼。杲卿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往返计议,阴结太原尹王承业为应,使平卢节度副使贾循取幽州。谋泄,禄山杀循。杲卿阳不事事,委政履谦,潜召处士权涣、郭仲邕定策。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乃矫贼命召钦凑计事,钦凑夜还,杲卿辞城门不可夜开,舍之外邮;使履谦及参军冯虔、郡豪翟万德等数人饮劳,既醉,斩之,并杀其将潘惟慎,贼党歼,投尸滹沱水。履谦以示杲卿,则首喜且泣。
先是,禄山遣将高邈召兵范阳未还,杲卿使藁城尉崔安石图之。已而事显,乃拜杲卿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履谦常山太守,深司马。即传檄河北,言王师二十万入土门,遣郭仲邕领百骑为先锋,驰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日中,传数百里。贼张献诚方围饶阳,弃甲走。于是杲卿兄弟兵大振。
史思明等率平卢兵度河攻常山。不涉旬,贼急攻城。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执。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并卢逖杀之。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而绝,年六十五。履谦既断手足,何千年弟适在傍,咀血喷其面,贼脔之,见者垂泣。杲卿宗子近属皆被害。杲卿已虏,诸郡复为贼守。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假:代理
B.阴结太原尹王承业为应阴:私下
C.舍之外邮舍:住宿
D.降我,当活而子而: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颜杲卿“性刚正”和“莅事明济”的一组是(?)(3分)
A.尝为刺史诘让,正色别白,不为屈再以最迁范阳户曹参军
B.杲卿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往返计议钦凑夜还,杲卿辞城门不可夜开
C.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贼张献诚方围饶阳,弃甲走
D.杲卿含胡而绝履谦以示杲卿,则首喜且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元年间,与其哥哥颜春卿、弟弟颜曜卿一起因书判成绩优异,使吏部侍郎席豫赞叹佩服。此句补叙了颜杲卿出众的才能。
B.颜杲卿随即传檄文到黄河以北,声称二十万官军已经进入土门,派郭仲邑率领一百骑兵做先锋,奔驰向南,拖着柴草扬起灰尘,望见的人都说大军来了。
C.安禄山愤怒了,把颜杲卿绑在天津桥的柱子之上,但是出于招降的目的,就把肢解好的肉来让颜杲卿吃,他还是不停口地骂,忍无可忍的叛贼就斩断他的舌头
D.袁履谦被砍断手足后,适逢何千年的弟弟在身旁,就含血吐到他脸上,叛贼又把袁履谦剁碎了,看见的人都落泪而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舍”的意思是“使住宿”。原因是这个字发生了活用,在具体的意境中应该理解成使动用法表示的意思,即主语颜杲卿使宾语李钦凑怎么样了。理解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最终解释的是“舍”在“文中”的活用后的语境义。这在《考纲》中有明确的要求。
小题2:B项前句中“不事事”并不能直接表现颜杲卿的刚正,这只是他采取的一种策略而已。此处属于答非所问,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C项的前句比较简单,关键是学会分析意境。语境说的是颜真卿的所作所为,这与颜杲卿的刚正无关。D项的后句写的行为虽然涉及颜杲卿,但是只是在陈述事情的结果,不能“直接”表现他聪明干练的特点。
小题3:此项中有多处错误。“出于招降的目的”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具体的意境中根本没有这样的意思和逻辑联系,属于无中生有。“就把肢解好的肉来让颜杲卿吃”这样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关键点是能否正确“节解以肉啖之”这个句子。这个句子的正确意思是“叛贼安禄山不但肢解颜杲卿还拿他的肉来吃”。
译文:
颜杲卿,字昕,世代都是讲礼乐教化的儒生。他性格刚正,处理公务聪明干练。曾被刺史责备,他正色辩白,不向刺史屈服。开元年间,与其哥哥颜春卿、弟弟颜曜卿一起因书判成绩优异,使吏部侍郎席豫赞叹佩服。又因政绩考核为上等升任范阳户曹参军。安禄山听说他的名声,上表推荐他为营田判官,代理常山太守。
安禄山反叛时,颜杲卿和长史袁履谦在路上拜谒,他赐给颜杲卿紫袍,袁履谦红袍,命令他们和养子李钦凑领兵七千驻守土门。颜杲卿指着安禄山所赐的衣服对袁履谦说:“我和你为什么要穿这些衣服?”袁履谦领悟他的意思,于是和真定县令贾深、内丘县令张通幽商定对付叛贼的计策。颜杲卿藉口生病不再处理事务,让儿子颜泉明往返计议,暗中结交太原尹王承业做内应,派平庐节度副使贾循夺取幽州。计划泄露,安禄山杀掉贾循。颜杲卿表面上不管事,把正是委托给袁履谦,暗中召集平民身份的权涣、郭仲邑制定对策。当时颜真卿在平原,预先就知道叛贼有叛逆的阴谋,暗中收养敢死之士为御敌守城做准备。颜真卿派遣外甥卢逖到常山相约起兵,以切断叛贼的北去之路。颜杲卿十分高兴,认为军队形成犄角之势可以抑制贼军西进的锋芒。于是谎称叛贼首领的命令召集李钦凑来议事,李钦凑连夜赶来,颜杲卿推托夜里不能打开城门,让他住宿在驿站中;又派袁履谦和参军冯虔、郡豪翟万德等数人设酒慰劳他,待他喝醉后,把他杀了,同时还杀掉他的部将潘惟慎,并全歼贼党,把尸体投入滹沱河水中。袁履谦拿李钦凑的头给颜杲卿看,大家都高兴得哭了。
在此之前,安禄山派部将高邈到招兵还没有回来,颜杲卿命令藁城县尉崔安石设法对付高邈。不久真实情况显露出来,于是朝廷下令拜授颜杲卿为卫尉卿兼御史中丞,袁履谦为常山太守,贾深为司马。颜杲卿随即传檄文到黄河以北,声称二十万官军已经进入土门,派郭仲邑率领一百骑兵做先锋,奔驰向南,拖着柴草扬起灰尘,望见的人都说大军来了。到中午,消息已经传遍数百里。叛贼张献诚正围攻饶阳,闻讯后弃甲而逃。于是颜杲卿兄弟的兵势因此大振。
史思明等率领平庐兵渡过黄河攻打常山,不过十天,贼军就猛烈攻城。城内兵少,不够防守之用。颜杲卿昼夜苦战,井水枯竭,粮食、箭矢都用光了。六天后城池陷落,和袁履谦一同被贼军抓住。贼军胁迫他投降,他不答应。自己提取颜杲卿最小的儿子颜季明把刀放在他的脖子上说:“投降我,就让你儿子活命。”颜杲卿不答应。于是颜季明和卢逖一起被处死。颜杲卿被送到洛阳,安禄山生气地说:“我提拔你任太守,我有什么亏待你的事而要背叛我?”颜杲卿瞪着眼骂说:“你本是营州放羊的羯奴而已,窃得皇上的恩宠,天子有什么事情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我家世代是唐朝之臣,坚守忠义,恨的是不能杀掉你报答皇上,怎么能跟着你反叛呢?”安禄山怒不可遏,把颜杲卿绑在天津桥的柱子之上,不但肢解他还拿他的肉来吃,他不停口地骂着叛贼,叛贼斩断他的舌头,说:“还能骂吗?”颜杲卿声音含糊而气绝身亡,时年六十五岁。袁履谦被砍断手足后,适逢何千年的弟弟在身旁,就含血吐到他脸上,叛贼又把袁履谦剁碎了,看见的人都落泪而泣。颜杲卿的宗子和近属都被杀害。颜杲卿被缚后,诸郡又被叛贼把持。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策扶老以流憩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奚惆怅而独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卷十一告子上第二篇
(1)顙:额头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②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2、孟子在文中用水作比方,旨在论证什么?
参考答案:
1、(1)假如拍打水让它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
本题解析:关键词或采分点
1、①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就”趋向。
②“是”这,“然”这样
2、论证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人性本善就像是水性都要趋向下流一样。
【译文】
孟子说:“水的确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趋向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拍打水让它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然而,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够使他做坏事,是由于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了逼迫。”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之泰州海陵县主簿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作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嗟呼!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环,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尝谱其世家???谱:为……编写家谱
B.士固有离世异俗?固:本来
C.而穷于用说之时?穷:贫穷
D.而辄不遇者?????辄:总是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B.而穷于用说之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独行其意/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例句:为当世大人所器
A.暴见于王??????????????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C. 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 D.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4、全都能表现主簿才能的一项是(?)
①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②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作为??③争以君所为书以荐
④谋足以夺三军 ⑤离世异俗,独行其意⑥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5、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宝元时,朝廷开设“方略”的选科,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陕西大帅范文正和郑文肃公,争着拿着为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
B.作者对许平不能得到一次施展才能智慧的机会就死去表示了一种深沉的悲哀和惋惜之情。
C.先生享年五十九岁,死后安葬在真州的杨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几个儿子都做了官,女儿已经出嫁。
D.本文叙述生动,议论精当,叙议自然结合,很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6、翻译
①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
②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本题解析:
1、C(困窘)
2、B(A、在/用;B、都表转折关系;C、的/往;D、他的/恐怕。)
3、C(例句属被动句。C属介词结构后置。)
4、无
5、B (A“争着拿着为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应为“争着拿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C(不是所有儿子都做了官,也不是所有女儿都已经出嫁。)D“叙述生动”有误。“明确表明”也有误。)
6、无
翻译:君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为他家编列家谱,他就是家谱上所载的现泰州海宁县主簿。他既和哥哥许元互相友爱,被天下人所称道,又从小卓绝不凡,性格豪放不受拘束,善于辩论,与他的哥哥都凭着智谋才略,为当时的大人物所器重。宝元时,朝廷开设“方略”的选科,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陕西大帅范文正和郑文肃公,争着拿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于是他能被征召到京城应试,任太庙斋郎,不久又被选任为泰州海宁县主簿。显贵们大都推荐他有大才,可任以大事,不应当把他放弃在州县。他也常常激昂慷慨地自己称许自己,想有一番作为。可是终于没能得到施展他的才能的机会就死去了。唉!这是多么可哀呀。
士人中本来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超脱尘世,不同世俗,只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即使遇到世人的咒骂、讥讽、嘲笑和轻侮,终生受困窘屈辱都不悔恨。他们都是没有一般人的那种对功名的追求,而对后世却有所期待的人。他们不能为世所用本来是应该的。至于那些有智谋、有功名之心的士人,他们窥测形势、善于应变,以获取时机,可是总不能得志的,竟也不可尽数。口辩足以打动一切,却遭受困窘在看重游说的时代;智谋足以折服三军,却遭受困窘在崇尚武力的国家。这又怎么解释呢?唉!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而对现实的不幸遭遇不悔恨的人,大概是悟透了其中的道理。
先生享年五十九岁,于嘉佑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真州的杨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夫人姓李,儿子环,没做官;璋,是真州司户参军;琦,任太庙斋郎;琳,是进士出身。女儿五人,已经出嫁的二人,分别嫁给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辞说:有人提拔他起用他,没有谁排挤他阻止他。唉!许君呀,最终却落得这种可悲结局。是谁使得他这样的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0,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秦晋殽之战》)
小题1:《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1分)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蹇叔之子与师(????? )?????? (2)穆公访诸蹇叔(????? )?
(3)秦伯素服郊次(????? )?????? (4)乡师而哭(????? )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吾其还也
B.劳师以袭远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C.君见师之出为吾子之将行也
D.余收尔骨焉 复驾言兮焉求
小题4:把上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小题5: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小题6:举例分析课文《秦晋殽之战》叙写战争的主要特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编年
小题1:(1)参与,参加(2)咨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