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6 14:23: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爱国诗人陆游的《夏日六言》,描写了夏夜渡口的美景,诗的意境幽静秀丽,细细品味,余甘无穷。请选择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填入空格处,正确的选项是 [???? ] 夏日六言
陆游
溪涨清风_____面,月_____繁星满天。
数只船_____浦口,_____声笛起山前。 A.拂,明,横,几
B.吹,明,依,几
C.吹,落,依,一
D.拂,落,横,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廓,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评价。此句表面写景,却有更深的内涵。从诗人经历来看,“明月”“云”用象征,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中写到许多景物意象,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回答时举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如第二联解释理由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小题1:首二句对君山的描写十分精妙,有人称之为“起笔别致”。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起笔不是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
小题2:
试题分析:三、四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喻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写出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该题可能有的学生只答比喻,而不回答想象虚写,这样扣掉手法分数;对后面的分析要细看,如果赏析到想象的内容,应予以赋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小题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
小题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所以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②赊:赊欠。
(1)“耐可乘流直上天?”此问句反映出李白什么性格和艺术风格?(3分)
(2)迷人的月色,用之不竭,取之无禁,相信你也享受过,作者曾说“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但是诗中第三句诗人却用一个“赊”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1)意近即可。性格:天真超脱 ,忘怀得失
艺术风格: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