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6 14:23: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潘别驾韵
汪莘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
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1)有人说这首咏物寄情诗的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诗人用“柳色新”这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⑶世间行乐亦如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女娲炼石补天处,???????????????????????。?????????(李贺《李凭箜篌引》)


参考答案:(6分)⑴六宫粉黛无颜色?小楼昨夜又东风??⑵出师未捷身先死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小题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反复品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找到这两个意象词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注释中可知,诗人在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飞蓬”,这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漂泊不定的蓬草联想到孤苦无依、心境凄凉的自己;看到“鸥鸟”的闲适进而想到了自己的悲苦无奈的心境,这种手法是反衬,以此反衬内心的凄苦。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尾“长笛霜空”描写了三种不同的景物,笛声、霜、天空。由霜可以联想到有肃杀气氛的秋意,在天空回荡的笛音更是增添了一份低沉的凄凉气氛,此时目睹此景,诗人内心的那种凄苦无依悲凉的心情全寄寓在景物的渲染中。这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把诗人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唐)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小题1:首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分)
小题2:赏析“远烧入秋山”一句中“入”字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本诗四联景情相间,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分),“云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诗的开头两句是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借景抒情。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小题2:
试题分析: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小题3:
试题分析: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检校:核查。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1)这首词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定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