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6 14:45: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山居秋暝
  ?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小题1:开头两句描写了山中景象的什么特点?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空”字。
小题2:从意象入手,分析中间两联的内容和情感,并谈谈你对这两联写作技巧的理解。
小题3:尾联运用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小题:①开头两句描写了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山中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
雨过山村?(唐)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看中庭栀子花②。
注:①浴蚕:是一种养蚕的育种方法,用盐水浸泡蚕卵,下沉的选作蚕种。②“栀子花”在古诗词中常作爱情的象征,为姑娘、妇女们所喜爱。
小题1: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小题2:诗的最后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幽深、宁静。
小题1:反衬。以“花闲”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鸡鸣声中的一两人家,竹溪村路进行概括。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小题1】诗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1)对比(寓情于景),“山郭暗”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浩浩”“冥冥”运用叠词,来描写晚风、水波、夕阳,表现出了一番暮色昏暗的景象特点。颈联“暗”“白”是从颜色的角度来进行对比,渲染出凄清的氛围,自然烘托出作者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整体意境及具体诗句来分析,从标题“夕次盱眙县”可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小题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小题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修辞,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既要分析其所用修辞手法,也要抓住“水面平静”一语在诗中筛选有关词语。“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用比喻的方法,把平静的水面比作“明镜”。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的题干明确规定“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就要找出诗中哪些是“动”,哪些是“静”;然后具体分析“动”和“静”的表现,再总提一句作结。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五言律诗,完成后面各题。 晨登衡岳祝融峰[注]
[清]谭嗣同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注】祝融峰,南岳衡山的主峰,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光绪二十一年秋天,年仅26岁的谭嗣同登上此峰,写下了这首恢宏阔大的诗篇。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或尾联加以分析。
答:??????????????????????????????????????????????????????????????????????????????????????? ?


参考答案:首联“殊不觉”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觉累,二是不觉高不可攀,可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