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1-16 14:45: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宋诗很讲究炼字,这首诗颔联上下两句各有一字体现了诗人炼字的功夫,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为何会让诗人“疑是武陵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东马塍①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
【小题1】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2】第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炼字题需要解释字义,然后还原语境串句意,指出运用手法技巧,最后答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手法技巧的鉴赏首先明确答出运用的手法技巧,接着结合具体语句谈它的运用,然后围绕句意谈其运用的效果,在写景抒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感情主旨的分析不能有所遗漏,要立足原诗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可生硬的贴标签。
考点:评价文章的技巧及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口 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小题1: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对比写景,请具体结合诗歌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这首诗的首联“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是写望海楼的高峻雄奇。这里的望海楼是指宋时在镇江城内望海楼,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远看铁瓮镇江与云天相连;近看望海楼,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危楼高百尺,直插飘渺仙境之中,楼名“望海”,镇江虽江尾海头,但毕竟补课望,这里为“望海楼”,也极言楼高。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也为百尺望海危楼铺垫了一个宏阔的背景。
小题2:
试题分析: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颈联转入写景,且多角度对比写景,不过此时的景突然间消失了那种雄奇而变得凄厉,“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画角是古代管乐器。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沧州”是指滨水的地方。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不禁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小题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小题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次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本诗中主要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作者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小题1:“客心如水水如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作者的“愁”?(3分)
小题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句运用了比喻、顶真的手法(答对一个修辞手法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首句“客心”,指离乡在外的心情,通常说来,免不了一个“愁”字。然而作者并不直接将“客心”等同于“愁”,而是在“客心”与“愁”之间,阑入“水”的意象,连用两“如”字绾结三者,运用比喻,使“客心”与“愁”产生距离,仿佛两事原本了不相干,只是因为都与水有相类之处,所以经由水偶然牵合在一起似的。运用顶针的手法,起手故为曲折,用笔摇曳而蕴藉。
小题2:
试题分析:后两句顺着上句“容易”而来。何以见得舟行容易?即从不知不觉间已近故乡。叶燮乃江苏吴江人,乍闻吴语,自然倍感亲切。第三句的“忽讶”,点出舟行速度快得出乎意料。末句由听觉拓展至视觉。此时故山尚未在望,然而作者藉由明月,先点出故乡近了。统观全诗,逆推其构思过程,实际上后半所写才是触发灵感的契机。作者由闻乡音,而觉出舟行之速,于是有了第二句。为什么舟行如此之速呢?水流之急是个“真”的解释,由此推进到一个“美”的解释,那就是客心似水,沛然莫之能御,加快了作者的返程速度,于是有了第一句。诗尽管自客心之愁起笔,但在构思之初,此愁已然因故乡在即而消散,所以作者写愁方能写得如此轻盈,也方有余裕在诗艺上从容打磨。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