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宋诗很讲究炼字,这首诗颔联上下两句各有一字体现了诗人炼字的功夫,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为何会让诗人“疑是武陵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东马塍①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
【小题1】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2】第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炼字题需要解释字义,然后还原语境串句意,指出运用手法技巧,最后答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手法技巧的鉴赏首先明确答出运用的手法技巧,接着结合具体语句谈它的运用,然后围绕句意谈其运用的效果,在写景抒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感情主旨的分析不能有所遗漏,要立足原诗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可生硬的贴标签。
考点:评价文章的技巧及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口 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小题1: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对比写景,请具体结合诗歌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这首诗的首联“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是写望海楼的高峻雄奇。这里的望海楼是指宋时在镇江城内望海楼,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远看铁瓮镇江与云天相连;近看望海楼,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危楼高百尺,直插飘渺仙境之中,楼名“望海”,镇江虽江尾海头,但毕竟补课望,这里为“望海楼”,也极言楼高。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也为百尺望海危楼铺垫了一个宏阔的背景。
小题2:
试题分析: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颈联转入写景,且多角度对比写景,不过此时的景突然间消失了那种雄奇而变得凄厉,“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画角是古代管乐器。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沧州”是指滨水的地方。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不禁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小题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小题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次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本诗中主要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作者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小题1:“客心如水水如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作者的“愁”?(3分)
小题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句运用了比喻、顶真的手法(答对一个修辞手法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首句“客心”,指离乡在外的心情,通常说来,免不了一个“愁”字。然而作者并不直接将“客心”等同于“愁”,而是在“客心”与“愁”之间,阑入“水”的意象,连用两“如”字绾结三者,运用比喻,使“客心”与“愁”产生距离,仿佛两事原本了不相干,只是因为都与水有相类之处,所以经由水偶然牵合在一起似的。运用顶针的手法,起手故为曲折,用笔摇曳而蕴藉。
小题2:
试题分析:后两句顺着上句“容易”而来。何以见得舟行容易?即从不知不觉间已近故乡。叶燮乃江苏吴江人,乍闻吴语,自然倍感亲切。第三句的“忽讶”,点出舟行速度快得出乎意料。末句由听觉拓展至视觉。此时故山尚未在望,然而作者藉由明月,先点出故乡近了。统观全诗,逆推其构思过程,实际上后半所写才是触发灵感的契机。作者由闻乡音,而觉出舟行之速,于是有了第二句。为什么舟行如此之速呢?水流之急是个“真”的解释,由此推进到一个“美”的解释,那就是客心似水,沛然莫之能御,加快了作者的返程速度,于是有了第一句。诗尽管自客心之愁起笔,但在构思之初,此愁已然因故乡在即而消散,所以作者写愁方能写得如此轻盈,也方有余裕在诗艺上从容打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