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1-16 14:51: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之以揽茝——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诟——攘:忍受。
C、苟余情其芳——信:确实。
D、长余佩之陆离——陆离:修长的样子。



2、阅读题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吕大器,字俨若,遂宁人。崇祯元年进士。授行人,擢吏部稽勋主事,更历四司,乞假归。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劾总兵官柴时华不法,解其职,立遣副将王世宠代之。时华乞兵西部及土鲁番为变,大器令世宠讨败时华及西部,时华自焚死。塞外黄台吉等拥众乞赏,谋犯肃州。大器假赏犒名,杀其众无算,又讨群番为乱者,抚三十八族,西陲略定。
十五年六月,擢兵部添注右侍郎。时畿辅未解严,大器及诸将和应荐、张汝行驰扼顺义牛栏山。总督赵光抃集诸师大战螺山,应荐阵亡,他将亦多败,唯大器所部无失事。
五月,以保定息警,罢总督官,特设江西、湖广、应天、安庆总督,驻九江,大器任之。湖北地已失,武昌亦陷,左良玉驻九江,称疾不进,疑大器图己。大器诣榻前与慰劳,疑稍释。而张献忠大躏湖南,分兵陷袁州、吉安。大器急遣部将及良玉军连破之樟树镇,峡江、永新二郡皆复。
十七年四月,京师报陷,南京大臣议立君。大器主钱谦益言,立潞王。议未定而马士英及阮大铖拥福王至。福王立,迁大器吏部左侍郎。大器以异议绌,自危,乃上疏劾士英。言其拥兵入朝,翻先皇手定逆案,欲跻阮大铖中枢。女弟夫未履行阵,授总戎。“夫吴甡、郑三俊,臣不谓无一事失,而端方谅直,终为海内正人之归;士英、大铖,臣不谓无一技长,而奸回邪慝,终为宗社无穷之祸”。疏入,以和衷体国答之。
未几,泽清入朝,劾大器怀异图。大器遂乞休去,以手书监国告庙文送内阁,明无他。士英憾未已,令太常少卿李沾劾之。遂削大器籍,复命法司逮治之。以蜀地尽失,无可踪迹而止。大器既去,沾得超擢左都御史,独縯祚论死。
明年,唐王召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道梗,久之至。汀州失,奔广东,与丁魁楚等拥永明王监国,令以原官兼掌兵部事。进少傅,尽督西南诸军,据夔州。大器檄占春、大海、云风讨杀容籓。大器至思南得疾,次都匀而卒,王谥为文肃。
(《明史·吕大器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大器所部无失事 部:部属
B.欲跻阮大铖中枢 跻:使……晋升
C.独縯祚论死 论:判决
D.次都匀而卒 次:临时驻扎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劾总兵官柴时华不法,解其职秦王恐其破壁
B.议未定而马士英及阮大铖拥福王至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大器以异议绌少以父任
D.道梗,久之至为之奈何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大器假赏犒名,杀其众无算,又讨群番为乱者,抚三十八族,西陲略定。(5分)
(2) 夫吴甡、郑三俊,臣不谓无一事失,而端方谅直,终为海内正人之归(5分)
小题4: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8处)(4分)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欧阳修《老苏先生墓志铭》)
小题5:根据第Ⅰ卷文言材料,请简要分析吕大器被福王撤职并要求法办的原因。(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居父丧,哀毁逾礼。
  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上从之。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宋史·列传一三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邦昌位,肃义不屈  僭:皇位?
B.肃在其营,密  觇:检查
C.内侍陈良弼肩至横门外  舆:马车 ?
D.不三月凡抗二十  疏:奏章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邓肃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
②赏既不明,谁肯自劝?
③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
④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⑤叛臣在朝,政事乖矣 ??????????
⑥李纲真以身徇国者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肃接受命令到金营去,被金军扣押五十天,在他们军营偷看,发现金国统治者非常贪心。
B.耿南仲告老还乡,儿子延禧担任郡守。邓肃弹劾耿氏父子误国,乞求典刑。耿南仲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因此皇帝称赞邓肃正直。
C.皇上赞叹邓肃正直,他因此感谢皇上,不到三个月,总共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D.李纲罢宰相时,邓肃为他说好话,认为责罚过于严苛,免去他的职务与时局不利。因此惹恼当政者,也被罢免官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
译文:????????????????????????????????????????????????????????????????????????????????????????
(2)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教育观?(3分)
答:??????????????????????????????????????????????????????????????????????????
(2)请你针对“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100字左右)(6分)
答:????????????????????????????????????????????????????????????????????????
?????????????????????????????????????????????????????????????????????????
?????????????????????????????????????????????????????????????????????????



5、单选题  以下6句能够反映孟子“仁政”观点的一项是:
①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