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感冒”一词竟源于古代官场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记载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1.下列对“害肚历”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害肚历”相传是宋代馆阁官员们对请假簿的俗称。馆阁中的官员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腹肚不安,免宿”一句,“害肚历”由此得名。
B.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对“害肚历”的来历中有详细的说明,这为后人考证“害肚历”一词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C.“害肚历”上请假时间累计不超过四天,“腹肚不安”不一定真的是身体有病,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托辞。
D.“害肚历”一词的出现和宋代馆阁以及馆阁官员的关系密切,这个名称被南宋的陈鹄戏谑地改称为“感风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感冒”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流行病,可是在任何一部典籍中都找不到“感冒”一词。作者考证发现,“感冒”最早是一个官场术语。
B.宋代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这是“害肚历”一词产生的场所。
C.南宋“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将复杂疾病按照病源分为三种——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D.北宋时期,“害肚历”一词出现;南宋时期,“感风簿”一词开始风靡官场;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
3.根搌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鹄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感风簿”一词的由来,由此可以看出“害肚历”对陈鹄创造“感风簿”一词有一定的启发。
B.陈无择将复杂的疾病分为三种,虽难能可贵,但不是很科学。例如我们今天常说的“抑郁症”“传染病”等便无法归人其中。
C.“感冒”一词最开始是官场专用语,意思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但很快就成为医学术语,为我们所熟知。
D.“感冒”一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口语,成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词,因而它有趣的来历被遗忘了。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流行语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折射出时代的色彩。就像“电”派生出一批带“电”词语一样,“网”的出现必然也会派生出一批带“网”的词语,使“网络”从新词变为基本词。与网络相关的词语在汉语词语系统中会逐渐确立自己的位置。采用表意方法的新词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如“PC机——个人电脑”,“妹儿——电子邮件”等。对新词语如果过分严格地限制、挑剔,就会限制它的活力,不利于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语言现象错综复杂,语言观念渐趋多元
B.新语言现象令人关注
C.流行词语漫议
D.对语言生活中的新现象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我们平时所熟悉的污染物,多是“物质流污染物”,如粉尘、废水、毒物、固体废弃物等,它们可见可闻,容易被人感知。而“能量流污染物”就不同了,如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其特点是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不占空间,也不留痕迹,更不易被人感知。
“能量流污染物”中的电磁辐射,是一种从电磁源向外发出电磁能量的现象。换句话说,电磁辐射借辐射现象传递能量。太阳发出光和热,就是如此。电磁辐射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我们身边的任何电子、电器设备在运行时,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可见,不论在何处,我们都会受到许多不同频率的电场和磁场的复合照射,它们都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污染。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场中,可能增加癌症发病的概率,也有可能引起人体染色体的畸变。这是因为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当人体接受电磁辐射时,体内分子会随着电磁场的转换快速运动,使体温升高,进而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即使吸收辐射不足以引起体温增高,也会对脑细胞产生影响,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如果肌体过多或过久地暴露于电磁辐射的环境中,就会“受激”而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出现急性损害或慢性损害。平时电磁辐射的慢性损害比较多见,且是以功能性危害的表现为主,器质性损害的表现较少。受到电磁辐射污染,一般会出现头疼、失眠、记忆衰退、心律不齐等中枢神经的问题,也会出现皮肤病以及视力下降等现象。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发育组织的生理活动十分活跃,所以更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伤害。为了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我防护。远离辐射源,尽量缩短使用电器的时间,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被人感知的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都属于“能量流污染物”。
B.太阳发出光和热,也是一种电磁辐射现象,不仅产生电磁能量,也产生电磁污染。
C.电磁辐射污染带来的头疼、失眠、皮肤病等问题,都是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器质性损害。
D.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与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2.在生活中,为什么对“电磁污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
?[美]威廉·伦纳德·劳伦斯 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
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 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 斯韦尼。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地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 著名足球明星 ) 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
凌晨3 点50 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 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晴。
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叉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我们终于度过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帝国。
凌晨5 点刚过,晨曦来临。吉里中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脚对此表示欢迎。在此之前,中士一直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
“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
“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我不觉说道。
“是啊。”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
“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他怀着希冀地问道。
“这颗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
到5 点50 分,外面天已大亮。我们的长机不见了,领航员戈德弗雷告诉我这是事先计划好的。机群将于9 点10 分在本州东南方的宇久岛上空会合。
可是直到此刻,还无人知道哪座城市将作为投弹目标。命运之神将作出最后的选择,日本上空的气流将作出决定。
在我们前方飞行的气象飞机正在测试风向。到投弹时间的前半个小时,我们才能最后知道哪个城市将成为目标。
波克机长告诉我飞机马上要拉升到投弹高度了。这时我们已经飞临日本领海上空。
9 点12 分,我们飞抵宇久岛上空,前方大约4000 英尺处是带着那颗宝贝炸弹的“艺术大师”号。
我们开始盘旋,等待机群中第三架飞机的到达。
9 点56 分,我们开始向海岸线飞去。吉里中士译出气象机发来的密码,告诉我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都清晰可见。
命运之风看来要恩赐有些日本城镇了,它们注定将默默无闻。命运最后选择了长崎作为投弹目标。
在机群盘旋的当儿,我们突然发现股股黑烟穿过白云直冲我们而来。原来是对准我们高度发射的l5 枚高射炮弹。不过它们飞来时,飞机已向着左边飞远了。
我们向南飞去。11 点33 分,飞越海岸线,向距此以西大约1 百英里处的长崎直奔而去。在长崎上空我们再次盘旋,终于发现了云层中的一处缝隙。
这时是12 点01 分,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任务的目的地。
“瞧,它下来了!”有人喊道。
从“艺术大师”的肚子里落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掉了下去。
先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倾发出大量白烟,接着,一道巨大的紫色火柱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大约1 万英尺的高度。待我们再次向原子弹爆炸方向飞去时,那道紫色火柱已升到了与飞机同样的高度。这时距爆炸发生才过了45 秒钟。
这是一座有生命的图腾柱,身上刻满了许许多多怪诞的面孔,对着大地狞笑。
正当这东西似乎已凝固起来时,从它顶端突然冒出一朵庞大的蘑菇云,第一团蘑菇云升向蓝天的时候,变成一朵花的形状。它巨大的花瓣边缘向下弯曲,外面是奶油色,里面是玫瑰色。后来,当我们从200 英里以外最后一次眺望时,它仍保持着这个形状。在这个距离,还能看见处于痛苦之中的柱体,五颜六色,翻滚蒸腾,如同无数杂色彩虹组成的大山。在这些彩虹中融入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柱体颤颤悠悠的顶部穿过白云,活像一头史前怪兽的脖子上镶上了羽毛。纵目望去,只见羽毛朝四面八方飞展开去。 (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背景]1945年8月9日上午,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目标是长崎。此次袭击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长崎市60%的建筑物被毁,伤害遗留至今,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路症的折磨。
[注]1945年8月9日,作者搭乘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飞机,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本文获l946年普利策报道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划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新闻有什么价值?试从新闻的时效性和社会功用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做??客???游睿
左青青坐在山头一块大石头上,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今天放学后,左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左青青可以不砍柴。早上起床后,奶奶给她煮了碗荷包蛋,然后绽开核桃壳一样的脸笑着对左青青说,青青啊,今天你就满十岁了。奶奶站起身,一只手扶着腰,另一只手擦拭了一下眼角说,一晃啊,就十年。
十岁的左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左青青甚至怀疑自己是个孤儿。左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和妈妈就外出打工。除了不断寄回家的汇款单外,几年来左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妈妈的声音很圆润,但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说不出为什么,今天左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整整一天她的脑子里全是照片上爸爸妈妈的笑容。左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此刻,左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左青青站了起来,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左青青就听见对面的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左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左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左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地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左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左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喊声。她扭过来,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左青青一样,好几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悠长。
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出来一个背着包、扛着摄像机的叔叔。左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左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知道你们都想自己的父母了。我可以帮你们把一些愿望带给他们。
真的吗?怎么帮我们?左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
眼镜叔叔指了指摄像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就能在远方看见了。
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眼镜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接着他将摄像机固定在一个架子上,然后说,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父母就在你面前,说想对他们说的话。
第一个伙伴说,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
第二个伙伴说,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一百分。
第三个伙伴说,你们放心挣钱吧,我已经很听话了。
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左青青。眼睛叔叔把镜头对着左青青,示意她说话。左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小朋友,别怕,你就想着眼前就是你爸爸妈妈,见到他们,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眼镜叔叔引导她说。
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左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像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左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2011年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一阵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这里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左青青此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B.“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这一句表明了左青青不懂事,不像其他的小孩那样,能体谅父母的艰辛。
C.“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这一句是动作描写,就是为表现眼镜叔叔对左青青的深切同情和怜惜。
D.这篇小说由小孩们上山喊爸妈和小孩对爸妈说话两个主要情节构成,情节虽然简单,但含意却很深刻,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E.故事发生在左青青的十年的成长过程中,这样写能使内容更集中。而中间的插叙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小题2:小说为什么要安排同学们和左青青一起上山喊爸爸妈妈?(5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三个小伙伴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为什么要让这些话独立成段?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在左青青小心翼翼地说出一句“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中结束,这样安排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