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
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摘自《宋史?杨业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事刘崇事: 侍奉
B.尝购求之购: 购买
C.帝以业老于边事老: 老练
D.身被数十创被: 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3分)
①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②南
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⑥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并非贪生怕死。
C.杨业先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后因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提振士气,决定率先出战。
D.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3分)
(2) 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购:重金收买)
小题2:D(①是官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但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想出重金收买
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赶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然而打了败仗。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然而,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最终到达谷口,望见无军队接应,捶胸大痛,只好又率领军士死战,身上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为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阙如:搁置疑问,存疑;中:得当
小题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有是哉,子之迂也!
(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小题2:孔子认为做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做事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子路说:“卫国的国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吗!为什么要纠正呢?”孔子说:“真粗野呀,子路!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慨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出话来就不顺;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兴办不起来;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不知道将手脚放在哪里。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号,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从不马虎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省所怙——依靠
B.汝来省吾,止一岁——留居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攻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申之以揽茝(重复,再三) 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言)
B.溘死(突然) 偭规矩而改错(错误)
C.忍尤而攘诟(侮辱) 延伫乎吾将反(返回)
D.苟余情其信芳(确实) 怨灵修之浩荡兮(水势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
诩策谋深长,有良、平之奇。李傕、郭汜斗长安中,傕请诩为宣义将军。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果以胜还。
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诩曰:“不如从曹公。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营,破之。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百姓,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 《三国志》有改动)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煨内恐其见夺见夺:被夺去兵权
B.煨果善视其家善视:好好地看待
C.太祖比征之比征:接连征讨
D.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归之:回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贾诩“策谋深长”的一组是(3分)
①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
②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
③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④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⑤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
⑥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
A.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诩洞悉人心。他投奔同乡段煨后,虽然深为其部队拥戴,且为段煨礼遇,但感觉到段煨生性多疑,遂心生不安,改投张绣。
B.贾诩善抓战机。在张绣麾下时,在追击曹操兵马的时机上为张绣出谋划策,分析准确,战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C.贾诩明察时局。袁绍派人来招降张绣,张绣想投靠袁绍,但贾诩主动出面,对使者表达对袁绍的感谢,委婉拒绝,然后劝张绣投靠曹操。
D.贾诩善于自保。他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收敛锋芒,深谙下臣存续之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
②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百姓,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理解实词翻译应回归到原文中,根据上文“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 “归”译为动词归附,“之”人称代词,指贾诩,译为“他”。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间接说明。③是曹操对贾诩感谢的话,不是直接表明。⑤是文帝询问贾诩的话。
小题3:
试题分析:找准信息区间,回到原文相应段落。C项中贾诩没有表示感谢,也不是委婉地拒绝。
小题4: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①关键词“去”译为离开;“结大援于外”特殊句式状语后置,译为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厚”动词,译为厚待;“妻子”古今异义词,译为妻子儿女。②关键词“乘”译为凭借;“飨”译为犒赏;“抚”译为安抚;“稽服”译为臣服。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少年时人们不了解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
贾诩擅长谋略,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李傕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与贾诩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傕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更不能安心。???????
张绣这时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对他说:“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贾诩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将被他算计。我如果离开,(段煨)一定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贾诩就前往张绣那里,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贾诩的家眷。
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联合修好。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肯听从,进兵追击交战,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情势有变,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他的话,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投入追击,果然得胜归还。
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贾诩说:“我们不如去跟从曹公。曹公奉天子之命令行事天下,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疑虑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天下人面前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
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太祖说:“好。”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的营地,打垮了他。
建安十三年,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凭借旧时楚地的富饶,来犒赏官吏士卒,安抚百姓,就可以不使军队劳苦而江东地区就臣服了。”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
文帝即位,让贾诩做太尉。文帝问贾诩:“我想要讨伐不服从我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合乎时机地即位,占有、统治着全国,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的演变,那么平定他们就不难了。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文帝没有采纳,后来发动江陵战役,士卒死亡很多。贾诩七十七岁时逝世,谥号肃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