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子曰:“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子曰:“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微子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小题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义利观。(6分)
小题2: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孔子的义利观有什么现实意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不反对追求私利。②追求私利时必须遵守义,以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答题时抓住文段中的重点词语:“富与贵,人之所欲”“见利思义”“义然后取”“邦有道,贫且贱焉”。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结合现实和材料进行,要突出孔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答题时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③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⑤,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
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③正考父饘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饘,稠粥。粥,稀粥。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以为病病:疾病
B.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非:不对
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丰: 丰收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达:显达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作者“以俭素为美”的一组是(???)(3分)
①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②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③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④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⑤夫俭则寡欲 ⑥聊举数人以训汝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把“古人”与“今人”对“俭” 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论点。
B.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
C.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
D.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分)
译文:??????????????????????????????????????????????????????????????????
????????????????????????????????????????????????????????????????。
(2)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3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 项“病”的意思是“缺陷”, B项“非”的意思是“非议”, C项“丰”的意思是“使……富足”。 (3分)
小题2:第②句表述的是当时能不奢靡的人很少,第③句表述的是“居位者”不能助长奢靡之风,第④句引用的是御孙的话。
小题3:错在不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论点”,而是为了更充分地论证论点。(3分)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一般的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把它当作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不恭顺,不如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士人有志于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羞耻的,(这种人是)不值得同(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当作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相互讥讽议论。唉,(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习惯更是奢侈浪费,当差的穿上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有时(给客人)斟三次酒,(有时给客人)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酒是从集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的菜限于肉干、肉酱、菜汤,器皿用具(只是)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都是这样,人们不会相互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节殷勤,食物简单而情意深厚。近来士大夫家,酒(如果)不是(按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果品菜肴(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多样品种,器皿用具(如果)没有(摆)满桌子,(就)不敢会聚宾客朋友。(为了会聚宾客朋友),常常要(用)几个月的时间经营准备,这样以后(才)敢发出请帖。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鄙陋吝啬。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大概太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御孙说:“节俭是人们共同的道德;奢侈是最大的罪恶。”共同,就是相同。说的是有道德的人都是从节俭中来的。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少贪欲,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可以走正直的道路。一般的人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使罪恶远离,使家庭富足。所以说:“节俭是共同的道德。”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贪恋羡慕富贵,走不正直的路,招致祸患;一般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胡乱浪费,败家丧身。因此,(如果奢侈),有地位的人必然贪赃受贿,居住在乡间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古时候正考父用粥饭维持生活,孟僖子(由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给三位国君作过相国,(他的)小妾没有穿丝绸,马没有吃小米,有地位的人认为(他)忠于王室)。……石崇拿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为这个被处死在东市。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一时间可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人们没有非议他。(他的)子孙习惯了他的家风(仍然豪华奢侈),(导致)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声名,因为奢侈而自取败亡的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诲你。你不只是自身应当实行,(还)应当用来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风气习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名士多附焉。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其后畿内盗贼数骇,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④入国朝①,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二奇逢与人无町畦②,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节选自方苞《孙征君传》)
【注释】①国朝:指清朝。②无町畦:无隔阂,这里指不摆架子。
1.本文作者方苞是清代“_________派”的代表。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_____________
(2)次第死厂狱_____________
(3)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_____________
(4)有司敦趣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可强以仕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B.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后序》)
C.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诸子喻山水》)
D.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吾又何能为哉(《种树郭橐驼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 style="BORDER-BOTTOM-STYLE: solid; BORDER-RIGHT-STYLE: solid;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TOP-STYLE: solid; BORDER-LEFT-STYLE: solid; 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1" cellspacing="0" bordercolor="infotext" cellpadding="0" width="650" bgcolor="highlighttext">事例性格特点 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 (1) (2)不慕名利、保持民族气节 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国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3)
参考答案:1.桐城
2.(1)看(2)先后、依次(3)制止、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B.①与洪之相见?,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
参考答案:
1.D
2.D
3.A
4.c
本题解析:
1、纠:检举
2、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然后”等。A①介词,译为“用”、“拿”;②连词,表目的。译为“来”。B①介词,译为“跟”、“同”;②动词,译为“结交”、“交好”。C①介词。译为“比”;②介词,译为“对于”。
3、③是开山修路,④是构筑堡垒来对付山胡,⑥是说洪之不清廉,贪污受贿
4、李洪之被赐死是因为他残暴和贪污,是咎由自取,不能反映官场黑暗
5、略
参考译文: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随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两个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给李氏姐妹馈送东西,结成兄弟姐妹,于是就像亲兄妹一样。李文通渐渐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为洪之。到了拓拔仁因事被诛戮后,元皇后作为罪人的家属送进宫里,被高宗(文成帝)宠幸,生下了显祖(献文帝)。元皇后临死时,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于是元皇后就说李洪之是她的兄长。和李洪之诀剐时谈了一整天,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长李珍之等人的名字,亲手交付给李洪之。李洪之因此而被称为显祖(献文帝)的亲舅父。太安年间。李珍之等兄弟来至京师,和李洪之相见,叙说元皇后生平情况,互相计算年龄大小进行排行。
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召入京城拜为内都大官。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显祖(献文帝)亲自率兵征讨,任命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管各路人马。献文帝到达并州,下诏命令李洪之为河西都将征讨山胡。山胡都据险抵御。李洪之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构筑堡垒对付山胡。部下的将领们都想进攻。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表示既往不咎。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献文帝表示嘉奖,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后来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达刺史治所.就制定了禁止为非作歹的制度,规定有人带刀外出行走,就和抢劫一样惩处。轻重高下的等级。各有明文规定。为此大设宴会。宴请州中的豪强和年长有地位的人,向他们通告法律制度。又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公开宣布斩首。其中冤枉被杀的数以百计。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穷谷之中,朝廷虽然加以安抚。但朝廷的使者却很少来到。李洪之在山上砍树割草开出山路,宽十多步,让赤葩渴郎羌看着像在做进军的准备,于是发兵临近羌人的境内。山中的羌人大为惊骇。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痰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各部羌人很是高兴,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政府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李洪之善于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并施。可是苛刻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和民间。
李洪之素来并不清廉,常常收受贿赂。当时高祖(孝文帝)开始建立发给官吏俸禄的制度,法规禁令都很严峻,官员们侦察了解的情况。无不一一揭发检举。因此就把李洪之锁送京城。高祖(孝文帝)登太华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关官员启奏李洪之收受贿赂,声名狼藉,又残酷暴虐。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等到将要自尽,沐浴后换好衣服。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他已经要出去自尽又退了回来,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一圈,像这样有好几次,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柳庆字更兴。幼聪明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华,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1、下列句子划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饮酒,闲于占对——闲:空闲
B、昔于公断狱无私——狱:监狱
C、卿钥恒置何处——恒:长久
D、辟高门以待封——辟:开?
2、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或有告其盗牛——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缄闭不异而并失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庆疑之,乃召贾人曰——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D、郡县按察,莫知贼所——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D
4、(1)如果把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