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2017-01-18 01:19: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寥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贵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令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昊,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以身居作——居作:作佣人
B.鸿绝不娶——并:全部
C.斥数妇——简:直接
D.无乃欲低头之乎——就:投身、屈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遭乱世,因卷席而葬/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
B.因执勤/谁为大王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
C.今衣绮缟,傅粉墨/今其智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D.以观夫子志耳/舞幽壑潜蛟(苏轼《赤壁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尚节介”的一项是(???? )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 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隐居,本意并非厌世,所以后来他又从霸陵山中移居到了吴地;他死后人们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从此就认定了丈夫隐居之志十分坚定,于是与其隐居山林。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C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贺胜,仁杰子也,通经传大义。年十六,入宿卫,凝重寡言,世祖甚器重之。大臣有密奏,辄屏左右,独留胜,许听之;出则参乘舆,入则侍帷幄。???
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叛,帝亲征,胜直武帐中,虽亲王不得辄至。胜传旨诸将,还侍帝侧,矢交帐前,胜立侍不动。乃颜既败,帝还都,乘舆夜行,足苦寒,胜解衣,以身温之。桑哥秉政,势焰熏灼,胜父仁杰留守上都,不肯为之下,桑哥欲阴中之,累数十奏,帝皆不听
  桑哥败,罢尚书省,政归中书。帝问谁可相者,胜对曰:“天下公论,皆属完泽。”遂相完泽,而以胜参知政事。大德九年,以胜代为上都留守。既至,通商贾,抑豪纵,出纳有法,供亿不匮,民赖以安。诸权贵子弟奴隶有暴横骄纵者,悉绳以法。奉圣州民高氏,以赀雄乡里,身死子幼。有达官利其财,使其部曲强娶高氏妇。胜白帝,斥之,高氏以全。岁大饥,辄发仓廪赈民,乃自劾待罪。帝报曰:“祖宗以上都之民付卿父子,欲安之也,朕复何忧?卿其视事!”民之,为立祠上都西门外。帝闻之,复命工其像以赐,俾传示子孙。
初,开平人张弼,家富。弼死,其奴索钱民家,弗得,殴负钱者至死。有治其狱者,教奴引弼子,并下之狱。丞相铁木迭儿受其赂六万缗,终不为胜闻弼事,以语御史中丞杨朵儿只,遂劾奏丞相,得所赂事实以闻。帝欲诛之,太后为言,仅其印绶而罢之。
英宗即位,铁木迭儿遂复出据相位,乃执杨朵儿只戮于市,且复诬胜迎诏不敬,并杀之。胜死之日,百姓争持纸钱,哭于尸傍甚哀。泰定初,诏雪其冤。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传旨诸将,还侍帝侧饬:命令
B.复命工其像以赐写:摹画。
C.终不为直:平反。
D.仅其印绶而罢之夺:改变。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贺胜深受皇帝信任的一组是(3分)
①辄屏左右,独留胜
②胜解衣,以身温之
③遂相完泽
④胜白帝,斥之
⑤俾传示子孙
⑥泰定初,诏雪其冤

A.①④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胜十六岁的时候就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因为贺胜严肃端庄不多说话,所以,世祖允许他听到大臣的密奏,担任身边侍卫。
B.贺胜举荐官员时能秉公进言。桑哥当权失败后,权力归入中书省,皇帝询问谁适合担任宰相,贺胜从公论出发,举荐了完泽。
C.贺胜担任上都留守时颇有政绩。他到任后,使商人自由经商,抑制豪强,财政收支有制度,供应财物不匮乏,百姓生活安定。
D.贺胜爱护百姓也深受百姓的爱戴。他做过很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在他蒙冤被杀后,百姓争相拿着纸钱在他的尸体旁哀哭。
小题4:把下面文中画线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胜父仁杰留守上都,不肯为之下,桑哥欲阴中之,累数十奏,帝皆不听。 (5分)
(2)胜闻弼事,以语御史中丞杨朵儿只,遂劾奏丞相,得所赂事实以闻。(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 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帝欲诛之,太后为言,”大意可知,夺:剥夺,削去权力。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②表明贺胜对皇帝的忠诚和敬爱,⑤表明皇帝对贺胜的赞赏和褒奖,⑥表明皇帝改正错误和对贺胜的肯定。排除含②⑤⑥的选项即可得正确答案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 世祖很器重他,才允许他听到大臣的密奏和担任身边的侍卫。所以选A。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累”“中”和“听”“语”“遂”和“闻”。
参考译文:
贺胜,是贺仁杰之子,他通晓儒家经传的要旨。十六岁进入宿卫,为人庄重少言寡语,世祖很器重他。大臣有密奏时,皇帝就使左右退下,只留贺胜一人,并允许在场旁听;皇帝外出,他则在车中警卫;皇帝在宫中,他便在住处侍奉。
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反叛,皇帝亲自征讨,贺胜在武帐中值班,即使亲王也不能随便进入。贺胜传达圣旨命令各位将军,回来后侍奉在皇帝身边,箭纵横交错射到帐前,贺胜伫立侍奉一动不动。乃颜战败之后,皇帝返回京都,夜间乘车出行,脚极冷,贺胜解开衣服用自己的身体给皇帝暖脚。桑哥执政,威势逼人,贺胜的父亲贺仁杰留守上都,不愿在他手下干事,桑哥想暗地里中伤他,累计(向皇帝)上奏几十次,皇帝都没准许(准奏)。
桑哥争权失败后,皇帝废除尚书省,将权力移交中书。皇帝问谁可以担任宰相一职,贺胜回答:“天下公论,都看中完泽。”于是朝廷任命完泽为宰相,让贺胜担任参知政事。大德九年,贺胜留守上都。到任之后,贺胜开展贸易,抑制豪强,财政支出与收取均有法度,供给充足,百姓生活因此得以安定。权贵子弟及其奴隶有横行霸道者,均按照法律制裁。奉圣州百姓高氏,是他家乡资财最多的人。他死后,孩子年幼,有个显贵的官吏贪其钱财,要属下强娶高氏妻子。贺胜禀告皇帝,皇帝斥责了那个人,高氏得以保全。这年遇到饥荒,贺胜就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上书自我检举擅发仓粮等待处罚。皇帝答复:“祖宗把上都的百姓托付给你们父子,想要让百姓安定,我还担心什么?你还是任职吧!”百姓感激他,在上都西门外为他设立祠堂。皇帝听说这事后,命画工摹画了他的像赐给他,使传给子孙看。
当初,开平人张弼,家里非常富裕。张弼死后,他的奴仆到百姓家要债,没有讨到,就将负债者殴打致死。审理案件的官员就叫奴仆牵连出张弼的儿子,把他们一同关进监狱。丞相铁木迭儿受贿赂六万缗,不为张弼之子伸冤平反。听说张弼的事后,贺胜告诉了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于是一同弹劾丞相,并把贿赂的事实上报朝廷。皇帝想要诛杀丞相,太后为他求情,仅夺去他的印绶并罢免相位。
英宗即位,铁木迭儿再次出任宰相。铁木迭儿将杨朵儿只捉拿,并在集市处死。又诬陷
贺胜恭迎诏书不敬,也一起处死。贺胜死的当天,百姓拿着纸钱在他尸体旁痛哭,非常悲伤。
泰定初年,皇帝下诏为他平反昭雪。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截,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窥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於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来!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入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左公处微:悄悄
B.左公下厂狱及:等到
C.或劝以休少:稍微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左公第造:建造
小题2:下面各组内容,能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
① 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 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
③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④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毗????????
⑤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⑥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小题4: 翻译下面语句(3分)
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造:到……去
小题2:
试题分析: ①爱才;②得才后的惊奇;④⑤刚毅;③⑥是说史可法。
小题3:
试题分析: “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说法不妥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碌碌:平庸无能。继:继承。惟:只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贫不自振振:振作
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辞:辞别

C.李邕奇其材奇:感到惊奇
D.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激:激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出污泥而不染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地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B(辞:文辞,文章。)
小题2:C(C.①其:副词,表反问;②其:代词。A.因:连词,表承接;B.而:连词,表转折。D.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小题3:D(“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的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不正确,应是曾经一次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时身着宫中锦袍坐在船中。)
[附:文言文翻译参考]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奋发振作,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李白字太白,他的先祖因罪流放西域,神龙年初,逃跑回来,客居于巴州之西(四川一带)天宝年初,李白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赞叹道:“你真是贬谪下凡的仙人啊!”(贺知章)对唐玄宗述说。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李白谈论当世之事,进献了一篇颂。皇上赏赐美食,亲自为他调和羹汤,有诏命为供奉翰林。李白仍然和酒友们在闹市中喝酒喝得烂醉。皇上坐在沉香亭中,心中有所感,想找李白写作乐章,传召入内,但李白当时已经醉了。稍微酒醒,拿起笔来就写成了诗文,委婉华丽,精妙深切,没有一点文思滞涩。皇上欣赏他的才华,多次设宴接见。李白曾经侍奉皇上,喝醉了,让高力士给自己脱靴。力士向来尊贵,对此事感到羞耻,于是指摘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皇上想授官给李白,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李白请求回归山林,皇上赏赐黄金放他归还。李白四处云游,曾经和崔宗之坐船从采石矶到南京,穿着宫中的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①。并取鼠与肉,具狱②磔③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父死后,汤为长安吏,久之。
周阳侯始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汤给事内史,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为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时荐言之天子,补御史,使案事。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已而赵禹迁为中尉,徙为少府,而张汤为廷尉,两人交欢,而兄事禹。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情,孤立行一意而已。见文法辄取,亦不复案,求官属阴罪。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④,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注:①? 迅鞫(jū)论报:反复审讯,定罪判决。② 具狱:定案。③ 磔(zhé):古代的一种酷刑,分裂肢解尸体。④ 乾没:谋私利,或侵吞他人财物。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劾鼠掠治??????????????????????????? 劾:揭发罪状
B. 汤给事内史????????????????????????? 给事:供职
C. 两人交欢,而兄事禹????????????????? 兄事: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
D. 公卿相造请禹??????????????????????? 造:就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汤倾身为之???? 均之二策
B. 于是上以为能?? 以诛错为名
C. 始为小吏?????? 临江王既为书谢上
D. 而张汤为廷尉?? 秦强而赵弱
9.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4组,能说明张汤“阿上弄权”的一组是( )。
① 劾鼠掠治,传爰书。② (周阳侯)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
③ 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 ④ 两人交欢,而兄事禹。
⑤ 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 ⑥ 见文法辄取,亦不复案。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汤看守家舍疏忽大意,以致肉被老鼠偷吃而遭父亲鞭打。于是张汤掘洞取证,审鼠施刑。这一模拟刑狱审案的举动暗示其后来所形成的酷吏的性格。
B. 张汤善于政治投机,他以周阳侯为仕途升迁的突破口,为其解困纾患,因此得以结交显贵大夫,为他日后官场升迁、飞黄腾达铺平道路。
C. 张汤交游甚广,先后结识了周阳侯、宁成、武安侯、赵禹、田甲等,并得到他们的赏识和重用。张汤的升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依附显贵而攀爬权力高峰的发迹史。
D. 张汤私交富贾,贪赃侵财;收接名士,沽名钓誉。为人狡诈而多权谋。张汤从长安小吏到位列九卿的升官经历,既说明其机变擅权的手段高明,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恶劣风气。
11.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3分)


参考答案:7. D
8. D
9. B
10. C<


本题解析:7.拜访。
8. A. 代词,他;指示代词,这。B. 动词,认为;介词,把,用。C. 当,担任,做;写。
9.①项指张汤审鼠,应排除;④项从上下文看,两人无上下级关系,只是朋友交往,不“阿上”,也无“弄权”,应排除;⑥项说的是赵禹,并非张汤,应排除。②③⑤都体现了张汤“阿上弄权”,只是在“阿上”和“弄权”这两项意思上轻重程度有所不同。
10.张汤并没有得赵禹、田甲等的重用,故此说法不妥。
11.无
附译文:
  张汤是杜县人。他的父亲任长安丞时,一次外出,让儿子张汤看守家舍。返家后发现肉被老鼠偷吃了,张汤的父亲很生气,鞭打了张汤。张汤掘开鼠洞捉住了偷肉的老鼠,发现了吃剩的肉,于是张汤就揭露它的罪行,拷打审讯,书写文书,再反复审讯定案,并将鼠犯和剩余的肉都提来取证,然后将鼠犯处以磔刑,肢解分尸。他的父亲见了这情景,看他审判老鼠的文书写得像老练的狱吏写的一样,非常惊奇,就让他书写断案文书。张汤父亲去世后,张汤做了长安吏,任职很久。
  周阳侯开始任卿时,因罪曾经关押在长安,张汤竭尽全力帮助他。等到他释放出狱并封侯后,与张汤交往密切,向张汤一一引荐权贵要人。张汤调到内史府任职,是宁成的属官,宁成认为张汤办事干练无误,将他推荐给丞相府,调任为茂陵尉,主管操办修建陵墓的土石工程。
  武安侯任丞相,征召张汤为相府史,时常向皇帝推荐,补任为御史,派他审理案件。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件中,深入追究查办参与的同党。于是皇上认为他很有才能,逐渐迁升到太中大夫。张汤与赵禹共同制定所有的法律条令,务必使条文法令定得严谨细密,用来约束在职的官吏。不久赵禹升为中尉,又调往少府,而张汤也升为午廷尉,两人来往密切,交情很深。张汤像待兄长一样侍奉赵禹。赵禹为人清高孤傲,当官以来,家中不养门客,公卿相继去拜访邀请赵禹。赵禹从不回报答谢,目的在于杜绝知己朋友和宾客的请托,独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见到法律判决书就采取通过,也不复查案情,以便掌握官属们暗中的罪恶。张汤为人狡诈,玩弄智谋以控制他人。开始当小吏的时候,侵吞他人财物,与长安的富商田甲、鱼翁叔一类人暗中交往。到他官至九卿之列时,就收留接纳天下的知名人士和大夫官员,自己内心虽然和他们合不来,可是表面上却装出敬慕他们的样子。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