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1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李将军妻病甚,呼佗视脉曰:“伤娠而胎不去。”将军言:“(闻)[间]实伤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脉,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佗舍去,妇稍小差。百余日复动,更呼佗。佗曰:“此脉故事有胎。前当生两儿,一儿先出,血出甚多,后儿不及生。母不自觉,旁人亦不寤,不复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脉不复归,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汤针既加,妇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长可尺所。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篙笃,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因,太祖叹曰:“吾侮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竞:拷问.死于狱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黄琬辟?????????????辟:开辟
B.当引某许,若至,语人???语:告诉
C.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差:病愈
D.若其虚诈,便收送之?????收:逮捕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A???????????????????????????? B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无所知,因破取?????????????????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C???????????????????????????? D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一项是
①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②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③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④太祖亲理.得病笃重
⑤佗针鬲,随手而差???⑥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
A.①③⑥??? B.②③⑤?? C. ③④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有人要他出来做官,他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将财物退还郡守,自己偷偷逃跑,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
12.(9分)
(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3分)
译文:????????????????????????????????????????????????????
②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3分)
译文:?????????????????????????????????????????????
(2)用“/’’线给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3分)
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参考答案:
5.B
6.D
7.C
8.C
本题解析:5.B(“差”应解释为“痊愈”)
6.D(“其”,那,指示代词 / 他,人称代词;A项的“若”,如果;B项的“以”,用,拿; C项的“因”,于是,就。)
7.C
8.C(华佗并没有退还财物,而是故意丢下郡守这个病人,自己跑开来激怒他。)
9.(9分)
(1)(3分)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6分)①(华佗)扎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
②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文言文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琏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置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暴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哂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桑结郴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几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膏药,喵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铊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酊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太怒,派人追赶捕杀华铊.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井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采。曹操苦于头痛病,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不过华佗本采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根沉重,让华铊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
对曹操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词,多次请假不回来-谚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要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采。于是罔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藏(向曹操)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离明(精巧),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恕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毕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匾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采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于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摔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的字)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子刘子自传
刘禹锡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是时年少,名浮于实,士人荣之。及丁先尚书①忧,迫礼不死,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②,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至是起苏州掾,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翊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赐紫,贵振一时。予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余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等。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唯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言然。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其所施为,人不以为非。
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诏下内禅,自为太上皇。后谥曰顺宗。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官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③。于是叔文首贬渝州,后命终死。宰相贬崖州,予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自连历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明年,追入充集贤殿学士,转苏州刺史,赐金紫,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选自《刘梦得文集》有删改)
注:①先尚书:指刘禹锡的父亲。②通籍博望:可出入太子(唐顺宗)的宫苑。③建桓立顺,功归贵臣:东汉顺帝为宦官所拥立。后梁冀进毒弑质帝迎立桓帝。贵臣指宦官。这两句暗示了顺宗之死为宦官所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间岁:隔了一年
B.上大奇之奇:以……为奇
C.能以口辩移人移:调动
D.时上素被疾被: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禹锡“重屯累厄”(多灾多难)的一组是(3分)
①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②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因成痼疾
③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④予出为连州
⑤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⑥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为父守丧期满后,宰相杜佑因为与他熟识,请他出任掌书记,但他告知母亲后,由于母亲的反对,又请求调任其它地方。
B.王叔文出身寒微,才华出众,因擅长下棋得以与太子亲近,进而与太子讨论国家
大事。太子即位后他得到重用。顺宗去世后因宦官掌权,他最先被贬谪。
C.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和作者关系亲近,作者经常去拜访他们,称赞王叔文有才能,他们也同意作者的看法。
D.刘禹锡在71岁时,感到生命将尽,便为自己写铭文一篇,感慨自己一生命运多舛,但心怀坦然。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年少,名浮于实,士人荣之。(5分)
译文:?????????????????????????????????????????????????????????????????
(2)既得用,其所施为,人不以为非。(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移:打动,改变。
小题2:①得到任用,调任官职。②遭遇父丧,生不如死,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是人生中厄运。③王叔文与皇上交往密切。④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是人生中厄运。⑤刘禹锡贬官后,又得到重用。⑥刘禹锡遭受疾病的折磨,是人生中的厄运。所以是②④⑥。
小题3:应该是这三个人和我朝夕相处,称赞王叔文有才能。
小题4:注意得分点:(1)“是时年少”省略句,省略主语;是时:当时;“名浮于实”名声超过实际;荣:意动用法。
(2)既:已经;“所施为”所字结构,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以为:认为;非:错误。
筛选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点评: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附参考译文:
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当初,我成人以后,参加进士考试,幸而一次得中。隔了一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读书人以我为荣。等到遭遇父亲的丧事,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丧期满后,丞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他素来了解我,就请我去出任书记。我捧着任命的文书入告母亲,母亲说:“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应该从开始就谋划这件事。”于是我就禀告丞相,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没有忧虑),先前的约定才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因为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到时事,李诵对他的才能非常称奇。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到这时(太子李诵即位)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不久,皇帝赐他紫服,地位尊贵震动了当时的人们。我先前已经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起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人,有远祖的风范。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他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朝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治国的道理,能以言辞打动别人。王叔文得到重用后,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不认为是错的。
当时皇帝一直遭遇疾病,到这时病情更加严重,颁下诏书让位给太子,自己做太上皇,死后谥号是顺宗。太子继承了皇帝的位置,这时太上皇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宫廷里面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诏命赐死。宰相被贬到崖州。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又被任命为连州刺史,从连州历任夔州、和州刺史,后来被任命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调任苏州刺史,被赐给金印、紫绶。以后遭遇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年龄已经七十一岁了。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了一篇铭文说:
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命运的不顺啊。上天赋予我才能,却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却心无忧虑啊。安卧在北窗之下,我到了生命的尽头啊。安葬的地方靠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是时,方筑朔方,公孙弘谏,以为罢敝中国。上使买臣难诎弘,语在《弘传》。后买臣坐事免,久之,召待诏。
是时,东越数反复,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诏买臣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须诏书到,军与俱进。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居岁余,买臣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征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选自《汉书·朱买臣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报:回复。
B.女苦日久女:通“汝”,你。
C.后买臣坐事免坐:因犯……罪
D.买臣乞其夫钱乞:求、讨
小题2:下列句子中,能够体现朱买臣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
A.①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② 担束薪,行且诵书
B.①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②买臣乞其夫钱,令葬
C.①少见其绶②悉召见故人与饮食
D.①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②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买臣不管理产业,靠砍柴卖钱来维持生计,因此很贫穷,但他喜欢读书,常在劳动中高声诵读文章,非常自信。
B.朱买臣有文韬武略,受到汉武帝的欣赏和重用,但他发迹之前却因穷困潦倒、常在太守府邸借住吃饭而受到会稽官吏的轻视。
C.公孙弘规劝汉武帝,认为筑朔方城会使中原疲敝,朱买臣非常支持公孙弘的观点,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
D.朱买臣进入吴县境内时,看见他从前的妻子与丈夫都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他们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他们食物。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5分)
译文:????????????????????????????????????????????????????
(2)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乞:给予
点评: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朱买臣这个时候已经是太守了,而他的前妻和丈夫只是底层小人物,前妻自杀后,买臣怎么可能想她丈夫乞讨钱财呢?所以,说不通。
小题2:
试题分析:A组①句说明朱买臣有才华,受皇帝赏识?,②句是说朱买臣勤奋好学;B组都是说朱买臣为人宽厚,不计前嫌;C组①句表现朱买臣的少许自傲,②句体现了朱买臣懂得感恩;D组①句说明受皇帝赏识,②句表现朱买臣自信。
点评:本题是一道分析重点信息的创新题,题目的阅读量和分析两都比传统题要大得多,学生要分析八条信息,在比对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基本功和较快的阅读速度。难度较大。
小题3:
试题分析:“朱买臣非常支持公孙弘的观点”错误,原文有“上使买臣难诎弘,语在《弘传》”这样的句子。
点评:文章中的信息很清楚,表述也不难理解,皇帝让买臣责难(辩驳)公孙弘,显然不是赞同。难度较低。
小题4:
试题分析:语言点:(1)如:像,等:一样,何:怎么。(2) “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定语后置,还:回头,实然:的确这样。
点评:两道题都不是太难,第一句就是大白话,第二句有一个定语后置可能难了一点,不过细心的同学是能看出来的。
【参考译文】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家里贫困,喜爱读书;不善于置办财产家业,常常割草砍柴卖了来购取粮食。担着一捆柴,边走边高声诵读文章;他的妻子也背着柴跟随着他,多次阻止朱买臣,让他不要在路上高声唱诵,朱买臣唱诵声更大,妻子对此感到羞愧,要求离开他,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命该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辛苦了很久了,等我富贵了,我要报答你的恩德。”妻子气愤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终就是饿死在沟里罢了,怎么能够得到富贵呢!”?朱买臣没办法留住她,就听任她离开了。之后,朱买臣一个在道路上边走边唱,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妻和丈夫都去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给他饭吃。
几年后,朱买臣跟随上计吏当差,押送重车到了长安。上计吏到朝廷上书后,皇上的回复迟迟不下,他们只好在公车府等待诏书,粮食用完了,上计吏最后变得像乞丐一样去讨要粮食。正好同乡严助很得宠幸,举荐朱买臣;得到召见,在皇上面前讲解《春秋》、《楚辞》,皇上很高兴;任命朱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同为侍中。这个时候,朝廷正在建造朔方城,公孙弘规劝汉武帝,认为筑朔方城会使中原疲敝。?皇上让朱买臣辩难说服公孙弘,谈话都记录在《弘传》中。后来朱买臣犯了事被免职。很久后,重被召见到朝廷等待重新任职。
恰逢此时,东越降服之邦多次顺叛无常,朱买臣于是说:"过去东越王住在保泉山,一个人守住了险要之地,数千人也攻不上去。现在听说东越王更换迁徙住处向南而行,距离泉山有五百里,住在大沼泽之中。现在派兵乘船渡海,直接奔向泉山,排列好战舰和士兵,向南方席卷而进,可以消灭他们了。"皇上授予朱买臣为会稽太守。皇上对买臣说:"富贵之人不回到故乡,就如同穿着锦绣衣裳在夜晚行走,现在你怎么样啊?"朱买臣磕头辞谢。皇上下诏让朱买臣回到郡国,给他治办准备楼船,准备粮食、饮用水和作战器具,等到诏书到达,军队和他一起前进。?
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常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仍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正值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对此感到奇怪,就上前拿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才惊怕起来,派人前去告诉守丞,彼此相互推拥着排成队列到中庭拜谒朱买臣。?买臣慢步出了门。一会儿,长安管马匹的官吏乘着四匹马驾的车来迎接,买臣于是乘坐公车离去。会稽守丞听说太守将要到了,发动百姓清除道路;县吏一起送行和迎接的车辆达一百多辆。进入吴县境内,朱买臣见到他原来的老婆,夫妻二人正在打扫道路;朱买臣停下车,叫后面的车辆载上他们夫妻一起到太守府,把他们安置在园里,供应他们饮食。住了一个月,那女人就上吊死了,朱买臣给她丈夫钱,让把她安葬了。又全部找来以前的熟人,与他们一同吃饭;那些对自己有恩的人,都一一报答。
住了一年多,朱买臣接到诏书领军出征,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人一起打败东越国,取得战功,征召入京做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行服:守孝、服丧)。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后汉书·乐恢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矜:怜悯、同情
B.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容:宽容、容忍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多:称赞、赞扬
D.以示天下之私——私:私有的、私人的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后来焦永终因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之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B?
3.(1)同郡的杨政 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浪游记快
【清】沈复
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余年十五时,吾父稼夫公馆于山阴赵明府幕中。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赵明府延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暇日出游,得至吼山。近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临流建石阁五椽,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此幼时快游之始。
至山阴之明年,先生以亲老不远游,设帐于家,余遂从至杭,西湖之胜因得畅游。结构之妙,予以龙井为最,小有天园次之。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水取玉泉,以水清多鱼,有活泼趣也。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尽述,然皆不脱脂粉气,反不如小静室之幽僻,雅近天然。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侧,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余思古来烈魄忠魂堙没不传者,固不可胜数,即传而不久者亦不为少,小小一歌妓耳,自南齐至今,尽人而知之,此殆灵气所钟,为湖山点缀耶?
桥北数武①有崇文书院,余曾与同学赵缉之投考其中。时值长夏,起极早,出钱塘门,过昭庆寺,上断桥,坐石阑上。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步至书院,题犹未出也。午后交卷,偕缉之纳凉于紫云洞,大可容数十人,石窍上透日光。有人设短几矮凳,卖酒于此。解衣小酌,尝鹿脯甚妙,佐以鲜菱雪藕,微酣出洞。缉之曰:“上有朝阳台,颇高旷,盍往一游?”余亦兴发,奋勇登其巅,觉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可数百里。此生平第一大观也。
(节选自《浮生六记》)
【注】①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父稼夫公馆于山阴赵明府幕中馆:馆舍
B.赵明府延教其子延:请
C.固不可胜数固:本来
D.此殆灵气所钟钟:集聚
小题2:下列全都能体现作者畅游风景“自以为妙”的一组是(3分)
①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
②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③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
④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
⑤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
⑥白莲香里,清风徐来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凡事都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有的名胜,并不觉得它有何妙处,有的虽不是名胜,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B.作者的父亲让他到杭州拜宿儒赵省斋先生为师,在杭州作者趁着闲暇之时游览了吼山的美景。
C.作者认为西湖的水最佳的是玉泉,因为那里水清鱼多,有活泼的趣味,而湖心亭,六一泉则不够“雅近天然”。
D.在紫云洞喝酒至微有醉意,作者登上紫云洞上面的朝阳台之顶极目远眺,觉得眼前是有生以来所见的最妙之景。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
(2)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馆:住。回到语境中,此处馆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①属于毫无可取之处,原文已指出“一无可取”。 ④葛岭之玛瑙寺大概属于最不值得看的,原文已指出“大约至不堪”。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①可排除AB,再揣摩④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作者到山阴拜师,吼山在山阴,不是杭州。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宿”此处应为老成博学的意思,宿儒意为名儒,整个句子为判断句,翻译时要体现;第二句时注意“鳞”根据语境理解为鱼,“盈”解释为足、满。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山水的怡情悦目,如云烟般在眼前飘逝,只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尽兴探寻到幽僻的妙境。我凡事都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所谓名胜的标准,贵在心有所得,有些名胜,并不觉得它有何妙处,有的不是名胜,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我十五岁那年,父亲稼夫公住在绍兴赵县令的衙门里任幕僚。有一位赵省斋先生.名叫赵传,是杭州的名儒。赵县令延请他教授孩子的学业,我父亲也叫我投拜在先生门下。在闲暇的日子里出外游玩,我们来到吼山。靠近吼山看见一个石洞,里面豁然空阔,四面都是悬崖峭壁,俗名叫“水园”。临水建构了五间石阁,对面石壁上有“观鱼跃”三字。水流深不可测,相传有巨大的鱼潜伏其中,我投鱼饵来试探,仅仅见到不足一尺的鱼儿跃出水面来争食。石阁后面有条路通旱园,旱园内乱石林立,有的像拳头胡乱矗立,有的横向摊开如手掌,有的柱石削平了顶端,再在上面垒块大石头,人工雕凿的痕迹清晰可见,毫无可取之处。游览完毕,我们在水阁里设宴饮酒,叫随从燃放爆竹,轰然一响,千山万壑一齐回应,好像听到了打雷的声音,这是我小时候畅游的开始。
到绍兴的第二年,赵先生因为双亲年迈而不能远游他乡,所以在家中设馆授徒。我于是也跟着到了杭州,西湖胜景也因此得以饱览畅游。要说结构的精妙,我认为以龙井为最佳,若论小巧玲珑,天园排在第二位。山石的奇妙则首选天竺山的飞来峰和城隍山的瑞石古洞。水之佳则在玉泉,因为那里水清鱼多,有种活泼的趣味,大概最不值得看的,就是葛岭的玛瑙寺。其他像湖心亭、六一泉等景致,各有各的妙处,不能一一说尽,但都不脱脂粉气,反而不如小静室那样幽雅僻静,情趣接近于天然。
苏小小的墓在西冷桥旁边,成八角形,上面立了一块碑,用大字刻着“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凭吊古迹的骚人墨客,再不用左右徘徊四处寻找了!我想自古以来湮没于世间而不能流传的忠烈们的魂魄,本来就不可数尽,即使流传但不能久远的也不在少数。小小一个歌妓罢了,从南齐到如今,却尽人皆知,这大概是灵气所聚集的地方,作了西湖山水点缀的缘故吧!
西冷桥北面几步远的地方有崇文书院,我曾经和同学赵缉之在这里投考。当时正值长夏,我们起得很早,出了钱塘门,过了昭庆寺,上了断桥,坐在石栏杆上。旭日即将升起,朝霞从柳叶外映照过来,枝条的形态充分展现,极其美丽。在白莲花的幽香里,一股清风徐徐吹来,令人身心都觉得清爽。走到崇文书院,考题还没有出。午后交了卷,和缉之在紫云洞纳凉。紫云洞很大,可以容纳几十人,洞顶的石孔可以透过日光。有人摆了些小桌子和矮凳子,在这里卖酒。我们便宽衣喝了点小酒,尝了尝干鹿肉,味道很好,用鲜嫩的菱角和雪白的莲藕下酒,微有醉意才走出紫云洞。缉之说:“上面有朝阳台,非常高旷,何不乘兴一游?”我也兴致大发,奋勇登上山巅,只觉西湖如明镜,杭州城如弹丸,钱塘江如练带,极目远望,可达数百里。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大景观。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