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1-18 01:32: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盖】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盖子)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胜过,超过)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原来)
D.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本来,原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覆盖,掩盖?B.副词,大概,大约?C.副词,大概,大约)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①,朝分尚食②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③,或揽辔褰帷④,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注:①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②尚食:皇帝的食品。③绾黄纡紫:形容官员们身系官印。④揽辔褰(jiǎn)帷:形容官员们做出要匡世济民的架式。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人入坐????????????延:邀请
B.获名成??????????????幸:希望
C.晨起不衣履??????????辨:区分
D.辄屈膝叩首款????????迎:投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生之饱,笑曰?????????????????????????????赵王闻秦王善秦声
B.今烦尔妪一煮芋也?????????????????????????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C.闻甲落魄,笑不???????????????????????????吾念
D.及为吏,污贿不饬罢???????????????????????虽生,何面目归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国还是书生时,参加科举考试后归家途中遇雨,到芋老人家屋檐下躲避。老人请他吃芋,他感到芋是那样香甜,吃得非常饱,临别时说日后一定不忘。
B.书生做了相国,吃遍了美味佳肴,再吃芋就感到味道完全变了。其实,芋的味道一点未变,是人的处境性情变了。
C.在芋老人看来,那些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及为吏而背所学,做官一旦发生事变连祖宗、国家、君恩、身名都不顾了的种种社会现实,与相国吃同一人做的芋却感觉味道大变,道理非常类似。
D.相国听了老人的话非常吃惊,非常感激老人的教诲,他觉得老人什么都知道,优厚地赏赐了老人,并派人护送他回去。?


参考答案:1.B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几个带“是”的句子分为四组,其中与“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是”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成了什么都“送去主义”了
②单学艺上的东西
③此后顺便到欧洲传道
④然而尼采究竟不太阳
⑤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化为魂灵
⑥但我们的子孙在的
⑦这是“抛给”的
⑧“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为“拿来主义”
⑨这正因为那是“送来”的
A.①④⑦⑨
B.①③⑥⑧
C.②⑤⑦⑨
D.②④⑥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人荐举干:请求
B.初以为泰宁主簿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哗讦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亲尊礼之身:自己。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段中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分析本题,可以先从词的用法进行分析,明确其词性是否符合其语法位置;然后结合语言环境分析其词义,最终得出正确答案。通过对用法的分析,B选项中“荫”一词明显处于谓语位置,应为动词,而所给含义为名词。
小题2:本题考查对“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这一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看清题干的要求,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要弄清选项中每个句子的意思;最后区别选项中每个句子是否属于题干所要求的对象和特点。通过筛选,①只是良淳的一种对盗贼的看法,②是表明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⑤只是强调了他的话感人。
小题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答此类题的要领是:①总体阅读,整体把握。②抓住选项,读准读全。③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通过阅读全文,结合语境分析,D选项“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这一信息与原文不符,原文中给的是“兵入城呼约:‘众散,元帅不杀汝。’”
小题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理解为现代汉语的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翻译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一些句式、固定结构、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但要注意翻译出来,整体顺畅,无语病。本题第一句翻译时首先要译出句子大意,并对“大言”“意”“戍”三个重点实词进行准确翻译。第二句首先要译出句子大意,并对“环守”“尔辈”“投缳”三个重点实词进行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赵良淳,字景程,是丞相汝愚曾孙。良淳从小跟从他们乡的先生饶鲁求学,懂得立身的大节。等到做了官,所到的地方以干练治理而著称,却不曾求人举荐。最初凭前辈功绩做泰宁主簿,多次升迁到淮西运辖,在官场浮沉二十多年。考试举人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是江西的大县,习俗喜欢喧哗和攻击别人,赵良淳治理该县,没有使用刑法和杀戮,没有任用吏胥,选取忠厚孝顺的人,亲自尊敬礼遇他们,至于对那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就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稍微革除了一些。咸淳末年,任命他到安吉州任职。赵良淳到任后,每天和属吏讨论用来守御的方法,都加以实行。当时年成饥荒,百姓在一起成为盗贼,所在的地方蜂拥而起。有人请求出兵打击他们,赵良淳说:“百姓难道愿意做盗贼吗?时势艰难又遇大旱,所以一起剽掠苟活下去罢了。”命令僚属对他们晓以大义,众人都扔下武器分散而回,那些不走的人众人把他们捆住献来。有抢了人家的财货到主人那里去谢罪并归还人家的人。赵良淳劝富人拿出粟米赈济他们,曾经对人说:“假如太守的身体可以赈济百姓,也在所不惜。”他的话非常诚恳,足以打动人们,人们尽出谷仓的粮食来响应他。不久范文虎派使者拿着书信前来招降,赵良淳烧掉书信斩杀使者。元兵来到,在他们的东西门驻军。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力量。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不久吴国定打开南门接纳外面的元兵,元兵进入城中呼叫道:“众人散去,元帅不杀你们。”于是众人大声哭泣散去。赵良淳命令驱车回府,士兵制止他说:“事情到了这种你地步,侍郎你应当保全自身着想。”赵良淳呵斥众人离去。让家里人出去躲避,就关上门自杀。有士兵来解救他,他又醒过来,众人列拜哭泣说:“侍郎何必苦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赵良淳叱责他们所:“我难道是个逃生的人吗?”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道:“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敢问夫子(wū表疑问,何)乎长
  以直养而无害,则(sāi充满)于天地之间
B.行有不(qiàn快心、满意)于心,则(něi丧气、萎靡不振)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gǎo干枯)矣
C.宋人有(mǐn同情)其苗之不长而(yà拔)之者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yún除草)苗者也
D.行(fú违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zēng同“增”)益其所不能
  丈夫之(guān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已经成人)也,父命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