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泛指音乐) ?????②暂得于己(一时) ??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交往)??????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
D.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题2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被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C.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可以濯吾缨
D.至激于义理者则不然 圣人不凝滞于物
小题3: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常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从语法角度来看,“责”前有结构助词“之”,可判断“责”在此句中应是名词;从句意来看,责,通“债”可翻译为 侮辱。“前辱之责”可以理解为“从前所受的屈辱”。
小题2:试题分析:A项,前一“而”连接的是两个动词,且动作上有先后关系,因此,“而”为表承接的连词;后一“而”表修饰。B项,都为介词,但前者意为“给”、“与”;后者表被动, “为”字句――“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C项,前者为介词,因此;后者为表目的的连词,相当于“来”“用来”。D项,都为介词,表被动。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判断例句的句式,根据例句的句意,特别是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判断,其句式为被动句式。A项,“身”与“物”后都有“之”这一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所以A句为定语后置句;B句为被动句,“见”表被动;C句通过“于”后置状语,为状语后置句;D句,“也”帮助表判断,为判断句。
小题4:试题分析:“不以为辱”错,据文中“则仆偿辱之责”,意即我以前所受的侮辱,可知B项“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延及孝文王、庄襄王②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B.①蒙故业,因遗策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济与韩瑗谏:“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武氏已立,不自安。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二年,兼詹事。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新唐书·来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通事舍人——迁: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B.遗之衣——遗:遗留
C.副四海之望——副:相称,符合。
D.蒙被百姓——被:惠及。
2.以下句子中,全部能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 )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
②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
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
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
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
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宇文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侠。”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侠,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多:称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此则国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樊哙侧其盾一撞
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A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