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到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送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
辟阳侯欲知平原君知:结交
B.往税凡五百金税:赠送
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害:害怕
D.狱急,不敢见君狱:案件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
为君死矣。(3分)
(2)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3分)
2、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②? 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④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或”同“惑”,怪。②大王即使他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③数:技艺。④犹为弃井也:仍然是一口废井。
孟子说的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你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9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
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
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
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①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
注:①觖望:因不满而怨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善之善:认为……好
B.秦将果畔畔:通“叛”背叛
C.秦兵竟败竟:最终
D.以固项王意固:固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吾属皆且为所虏。
B.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益为张旗帜诸山上。 燕王拜送书于庭。
D.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小题3:下列对第二段文字中司马光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臣下对君主应及时进谏,不要拖延,否则就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
B.警示后世君主,在对臣下进行分封奖赏时,切勿因感情用事造成滥赏滥罚。
C.启发后世臣子,劝谏君主应注意把握时机和掌握分寸,这样会增加劝谏的成功
率。
D.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国君无偏袒私情的过失,臣下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小题4:A类: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0分)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分)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分)

③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3分)
B类、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3分)
②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3分)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分)
4、单选题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不拘于时,学于余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B.作《师说》以贻之摇其木以观其疏密 C.简能而任之秀外而惠中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7分)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1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 ①工:官吏。 ②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guì),动。泄泄(yì yì),多言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平治天下平治:使……太平,治理好 B.而仁覆天下矣覆:覆盖,遍及 C.丧无日矣丧:灭亡 D.言则非先王之道者非:不是 小题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以规矩君子所以异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B.责难于君谓之恭仲尼岂贤于子乎 C.不仁而在高位非其鬼而祭之 D.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借用规矩成方圆、六律对于正音的重要性,来说明行仁政对于平治天下的重要性。 B.从本文可以看出,只要有好的政治,推行先王之道,就不会犯错误。 C.本文运用类比来说明,复行先王仁政,仁德就会遍布天下百姓。 D.本文指责了不相信国君能行先王之道的人,这体现了儒家“人人心中皆有仁义”的观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