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③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 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耐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交阯道御史——改:改任
B.趣言之——趣: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比:等到
D.褒表忠节——节:节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
①诏求直言②时勉言营建之非③对不屈④时勉独正立 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1)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颖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日:"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
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日:"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申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 "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数:屡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又喜将军之去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吾属今为之虏矣
D.于涪大会,置酒作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
痛惜,言则流涕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
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
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
次劝谏刘障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
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3分)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3分)
(3)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谢":道歉,谢罪)
小题1:(A、却,表转折;B、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相当于"这";C、动
词,担任/,介词,表被动;D、介词,在/介词,对于)
小题1:(①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②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
小题1:("曾多次劝谏刘障攻打荆州"错,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障打发刘备回荆州)
小题1:略
附[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颖川人司马徽高雅,有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自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他的待遏仅次于诸葛亮,最后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技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自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
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
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
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濮阳周氏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阿:迎合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②樊哙可斩也!?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6分)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考察其是否合乎玉文语境。题中,A项的“匿”解释有误,应是“隐藏”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的要求进行筛选。题中,①是朱家说的话,说季布不过是履行职责;③是季布介绍当时的情况;④只能说明季布明理: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应该排除。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仔细对比,然后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季布没有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虚词“以”作介词,相当于“因为、凭借”;“誉”是表扬之意;“毁”是诽谤、批评之意;“有以”即有根据、有理由之意;“窥”愿意为偷看,这里指有野心。第(2)句中的“所以”即“……的原因”之意;“益”是“增益、越来越怎么样”之意;“闻”是出名之意;“扬”是宣扬、传播之意。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 chán,缠)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便起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 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勒兵下令军中曰勒:约束
B.矫杀晋鄙 矫:假托
C.高祖始微少时微:卑贱
D.赵王扫除自迎除:清除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公子贤”的一组是(? ) (3分)
①公子遂将晋鄙军?????????????????????????
②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③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④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⑤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⑥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晋鄙是一位持重谨慎的将军,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怀疑公子的命令,想不听从,从而被杀。魏王对此非常生气,取消了公子的封地。
B.公子礼贤下士,士人竭尽智慧与忠诚。退秦救赵后,公子有骄傲之色,门客竭诚劝谏;侯生也用诀别后北向自杀的方式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C.赵王亲自到边界迎接魏公子,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城封公子,并把鄗封给公子作汤沐邑,足见他非常感激公子。
D.高祖非常尊重公子,命令五户百姓世代为公子守墓。司马迁也亲自探访大梁夷门旧址,感慨公子礼贤下士并非虚名。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3分)
??????????????????????????????????????????????????????????????????????????????????????????
(2)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除:台阶。根据后句“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可确定此处用的“除”的本义,也可想到“清晨即起,洒扫庭除”。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①客观叙述,与“贤”无关;③侧面写公子下士之贤;④是门客劝诫公子的话。解答本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①可排除AB,再根据③④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取消了公子的封地”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袖”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袖藏,“椎”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用铁椎;第二句时注意“接”解释为交结,“耻”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有以”为固定结构,根据语境解释为很有道理。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到了邺城,公子拿出兵符假传魏王命令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怀疑这件事,就举着手盯着公子说:“如今我统帅着十万之众的大军, 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任,今天你只身一人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正要拒绝接受命令。这时朱亥取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铁椎,一椎击死了晋鄙,公子于是统帅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整顿部队,向军中下令说:“父子都在军队里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队里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经过整顿选拔,得到精兵八万人。开跋前线攻击秦军。秦军解围撤离而去,于是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平原君替公子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赵王连着两次拜谢说:“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上公子的。”在这个时候,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跟别人相比了。公子与侯先生诀别之后,在到达邺城军营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面向北刎颈而死。
魏王恼怒公子盗出了他的兵符,假传君令击杀晋鄙,这一点公子也是明知的。所以在打退秦军拯救赵国之后,就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去,而公子自己和他的门客就留在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住了赵国这一义举,就与平原君商量,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公子听后,立刻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赵国召开盛大欢迎宴会,赵王打扫了殿堂台阶,亲自到门口迎接贵客,并执行主人的礼节,领着公子走进殿堂的西边台阶。公子则侧着身子走一再推辞谦让,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宴会上,公子称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于赵国也无功劳可言。赵王陪着公子饮酒直到傍晚,始终不好意思开口谈封献五座城邑的事,因为公子总是在谦让自责。公子终于留在了赵国。赵王把鄗(hao,耗)邑封赏给公子,这时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公子仍留在赵国。?
汉高祖当初地位低贱时,就多次听别人说魏公子贤德有才。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他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归来,经过大梁时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坟墓,让他们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说:我经过大梁废墟时,曾寻访那个所谓的夷门。原来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名声远远超过诸侯,的确不是虚传。因此,高祖每次经过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断绝。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立信受诏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与似道遇芜湖,似道拊立信背哭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立信曰:“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似道问立信何向。曰:“今江南无一寸干净地,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第要死得分明尔。”即至,则建康守兵悉溃,而四面皆北军。立信知事不可成,叹曰:“吾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以此负国。”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已而闻似道师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乃置酒召宾佐与诀,手为表起居三宫,与从子书,属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
《宋史?汪立信传》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C.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D.夜分起步庭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妻子托爱将金明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①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
②(成名)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①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①乃置酒召宾佐与诀。
②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了汪立信“受诏”“上道”“立志为国捐躯”“至高邮”的言或行,或详写,或略写,塑造了汪立信忠心爱国的形象。
B.汪立信在大元兵大举伐宋之时,爱国心切,受委任后即日上道,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C.似道问及立信准备到什么地方去,立信表示要死在一处属于赵家的土地上,可见立信一心念及祖国土地的完整。
D.立信听闻似道已兵溃芜湖,江汉守臣的表现也令人失望,知道大势已去,立下决心以身殉国。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 (招募士兵? B.落到? C,把……作为? D.起床,漫步)???????????
小题2:C (①“但”,转折连词;②“只”,副词。A.“把”,介词? B,“于是,就”,副词? D.“于是,就”,副词)
小题3:(本文段没写“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参考译文:
咸淳十年(1274),大元兵大举征讨南宋王朝。贾似道统率各军出兵驻扎江上,任命汪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让(他)去建康(今江苏南京)府库招募士兵以援助江上各郡。汪立信接受诏命,毫不推辞,当天就上了路。他把妻子儿女托给爱将金明,握着金明的手说:“我不辜负国家,你也必定不负我。”道别后就走了。在芜湖见到贾似道,贾似道用手拍着汪立信的背哭道:“不采纳您的意见,以致到了这个地步。”汪立信说:“平章(指贾似道),平章,瞎贼今日更不能说一句话了。”贾似道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如今江南没有一寸干净的土地,我要去寻找一片属于赵家的土地,死在那儿,只要死得分明。”汪立信到建康,守兵已全部溃败,各处都是元军乙他知道募兵一事已不可能,感叹道:“我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最终是为国而死,但白白送死没用,这样就辜负了国家。”于是率领部下数千人到了高邮(今属江苏),想控制淮、汉,作最后的打算。??
不久,就传来了贾似道兵溃芜湖的消息,江汉守臣也都望风投降或逃跑。汪立信感叹道:“我今天还能够死在宋土上。”于是就置酒召集宾客与手下官员,与他们诀别,亲自写奏章给皇帝,又给侄子写信嘱托家事。夜半,他心绪难平,信步来到庭中,慷慨悲歌,紧握双拳反复抚拍桌子,以至悲情难抑失声痛哭。三天后,他上吊而自杀殉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