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1-18 02:35: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乎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予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③,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予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日:“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日:“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日:“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l980年12月版)
注:①文同:字与可,宋代著名画家,擅长画竹。他与苏轼是表兄弟。筼筜:yún dāng,是一种竿粗节长的大竹。筼筜谷:地名,在洋州,谷中多筼筜竹,故名。②蜩,是蝉。蛇蚹,是蛇腹下的横鳞。蜩腹蛇蚹,指竹笋节节环生的形状,好像蝉腹下的条纹和蛇腹下的横鳞。③彭城:即徐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与:连词,和,同。
B.急起从之,振笔直遂???遂:完成
C.袜材当萃于子矣???萃:会集???
D.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口实:话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予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C.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独不怜公子姊邪
D.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出了文同高明的画沦、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写出了作者自己与文同的友谊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随笔挥写,却是形散神凝。
B.文章的第一段,高度评价文同的画竹主张和画竹实践。接着由第二段的“并得其法”引出文章的第三段,叙写作者与文同关于画竹的书信、诗歌往来的故事,进而高度评价文同的画品、画德。
C.文章前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后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全文是以画竹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整篇文章生活气息浓厚,感情色彩强烈。
D.作者引用有关曹操的典故,体现的是他与文同之间的“亲厚无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译文:
(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
(3)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译文:
5.本文题为绘画记,而它实际上是一篇纪念文章,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他对文与可这位诗人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的追怀、悼念的?
答: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阅读题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势张  益:更加
B.南北百里,东西一     舍:房舍,房屋
C.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就着
D.有风飒然至者,王襟当之   披:敞开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其所以快哉者也阿母汝求
B.昼则舟楫出没于孰能讥之乎
C.而况濯长江之清流飘飘如遗世独立
D.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兰台之宫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描述“快哉亭”可以观赏江流胜景,并说明“快哉亭”得名的缘起,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B.第二段描述亭上所见之景物,真足以畅快人心,再叙凭吊附近往古历史之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C.第三段借宋玉与楚襄王对“风”之不同的看法,作为下段抒发议论之过渡。
D.第四段盛赞张梦得能不以物伤性,虽在贬谪中,亦能从其中领悟出“快哉”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4分)
②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4分)
③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 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学疾:痛恨,厌恶。
C.使世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先王之教,莫荣
②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B.①师尊言信矣
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而不惭
②授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
②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3分)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②凡说者,兑之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