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主管刑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没有能力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小题4:
参考答案: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冠虽敝,必
本题解析:
【参考译文】
清河王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他因为研究《诗经》,在孝景帝时任博士。有一次,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黄生说:“商汤、周武王不是秉承天命做天子,是弑君篡位。”辕固生说:“不对,夏桀、商纣暴虐淫乱,天下人心都归向于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为他们所用而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不得已而立为天子,不是秉承天命是什么呢?”黄生说:“帽子虽然破,一定戴在头上;鞋子虽然新,一定穿在脚上。这是为什么呢?是上下的制度分名。如今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却是君主;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但只是臣下。君主有错误行为,臣下不能够用正直的话匡正过失来尊奉天子,反而趁其过失而诛杀他们,取而代之,南面称王,不是弑君是什么呢?”辕固生说:“一定像你所说,那么高祖代替秦朝登上天子的位置,不对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知道味道;谈论学问的人不谈论商汤、周武王受命的事情,不能算是愚蠢。”就停止了争论。此后学者没人敢讲清是受命是弑君这个问题。
窦太后喜欢《老子》一书,召来辕固生问《老子》一书的问题。辕固生说:“这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太后发怒说:“怎么能比得上狱吏囚徒的书呢?”于是让辕固生进入猪圈刺杀猪。景帝知道太后生气而辕固生是直言无罪,于是给辕生锋利的兵器,到猪圈里刺杀猪,正好刺中它的心脏,只一刺,猪应手倒地。太后默不作声,无法再加罪于他,就作罢了。过了不久,景帝认为辕固生廉洁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过了很长时间,他因病免官。
当今皇上刚登位,又用征召贤良的名义征召辕固生。那些谄谀的儒生大多嫉妒诋毁辕固生,说:“辕固生老了。”于是被罢官回家。这时辕固生已经九十多岁了。辕固生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他斜着眼来看辕固生。辕固生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学问来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来迎合时世!”从这以后,齐地谈论《诗经》都依循辕固生的见解。那些凭借研究《诗经》而显贵的齐人,都是辕固生的学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颜渊)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田常欲作乱于齐,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之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子张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昊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予贡之越。……越王大说,许诺。
遂行。报吴王,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子贡曰:“不可。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回也闻一以知十——成以其小,劣之
B.去而之吴——辍耕之垄上
C.君因以兵迎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利莫大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 )
①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②臣闻之,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③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④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
⑤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
⑥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虽常被子贡辩得理屈词穷,但对他的才智是极为了解的。当齐国的田常准备讨伐鲁国时,子路、子张等弟子都请命,孔子唯独派子贡出行。
B.在齐国,子贡指出,如果攻打鲁国,对田常并没有什么好处;他又赶到吴国,鼓动吴王夫差去北伐齐国,并提出自己可以出使越国,以解除吴国的后顾之忧。
C.子贡赶往晋国,提醒晋君如果吴国战胜齐国,必将威胁晋国,让晋国早早做好迎战的准备。
D.子贡以其杰出的才智在五国间周旋,结果是保全了鲁国,同时影响到此后十年间五国的政局。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A
4.(1)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菟秋祢,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忘战也。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悔者也。
?……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之。御史成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牢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平城之围。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之事。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枳众数十万人,?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三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自虞夏殷周,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生,事苦则虑易。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家察焉。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穷:穷尽。 ????
B.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 ?略:侵略。 ????
C.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亡:通“无”。 ??
D.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 ??孰:仔细,周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争者末节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乃使刘敬往结和亲 ??????此事若不济,此乃天也 ???
C.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
D.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青麻头伏焉
3.下列不属于主父偃反对伐匈奴的理由的一项是??(?????? ??) ????
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
②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
③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
④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 ????
⑤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
⑥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
A.①③⑤???????????
B.②④⑥ ????
C.①⑤⑥???????????
D.②③④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
(2)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
(3)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岳飞传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其所揭旗以“岳”为号,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兀术欲签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从者。乃叹曰:“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飞班师,民遮马恸哭,飞亦悲泣,取诏示之曰:“吾不得擅留。”哭声震野。
飞既归,所得州县,旋复失之。
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云弃市。籍家赀,徙家岭南。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宋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贳其财者不责偿赦免
B.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农历每月初一
C.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为……而死
D.籍家赀,徙家岭南。登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载糗粮以馈义军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学射于周同,尽其术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飞天生神力,尚气节,他的父亲以之为义,赞他以后定会为义而死
B.岳飞的军队在常州多次打败金军的进攻,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百姓牵牛拉车,载着粮食送给义军。
C.正要渡河直捣黄龙之时,秦桧却主张议和,当岳飞退军后,原来收复的失地,不久又被金人占领了。
D.秦桧构陷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他,把岳云丢弃到市场上,把岳飞家流放到岭南。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弥月,河决,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译文:?????????????????????????????????????????????????????????????????????。
(2)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贳:租借,赊。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根据语言环境加以判断。文言实词的考查,注意平时积累,熟练记忆文言实词清单, 并注意拓展。
小题2:
试题分析:B前后都是介词,来,表目的;A于是,副词/沿袭,动词;C连词,就,表因果/连词,而,表转折;D代词,他的/代词,我们。
小题3:
试题分析:原文表述为“云弃市。籍家赀,徙家岭南”,其中“弃市”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曝尸街头的一种刑法,而不是“丢弃到市场上”。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要有得分点意识,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还要充分考虑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情况。得分点(1)“弥”“决”“及”“异”、句意通顺(2) “以”“梗”“故”、宾语前置句式、句意通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衙,钱不足,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立罢之。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资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部,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他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理财者,未有及此。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②偃骞:不顺利,困顿。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名闻四方甫冠:刚戴上帽子。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岁饥:当年饥荒。
C.讽富人自实粟讽:劝告。
D.贼良民贼:残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曾巩才和德的句子是(???)
A.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B.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C.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
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D.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文采非凡,年少时作文曾被文坛巨匠欧阳修称奇,成年后,文章让朝野上下都很震惊,越写越成功。
B.曾巩作越州通判时,曾废除到期还在收取的酒场钱并在灾荒之时全力筹集粮食,使百姓就近不过度花费就能购买,这些措施都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
C.在齐州作知府时,豪强周氏之子仗恃财势侵害百姓,为非作歹,州县官吏无人敢过问,曾巩却果断将其绳之以法。
D.曾巩既有为官的才能又有文学盛名,但长时间在京城以外各地方官任上调来调去,他却不以为意,这表明他对名利地位的淡泊。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甫冠:刚刚成年)
小题2:D? (A②属治理之才非德B①不是才的表现C②属理财之才非德)
小题3:A (“上下驰骋”是“连通古今”之义)
文言文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几百字的文章,脱口就能背诵。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刚成年,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越州旧历是从酒场拿钱供应衙门,不够再向乡里征取,定期七年。期限到了,但征税的人想多有些收入,仍然索要赋税。巩立即取消了这项收费。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高些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乡里,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贷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拥有资财在乡里称霸,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侮辱妇女,衣服器皿都犯上超越本分,势力能够撼动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不能如愿的。曾巩将其中31人发配流放,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请他吃喝,送给他衣帽,借给他车马和随从,用车运载奖赏的金银和丝织品跟随着他,在四方巡行夸耀。其他盗贼听说后,很多人出来自首。
河北征调百姓疏通河道,要从其他地方调集百姓,齐州应当出民工两万。县里最初按户籍三个男丁就出一人,曾巩搜求那些隐瞒和遗漏的人,最后到九个男丁出一人,节省花费好几倍。他又废除了没有名目的渡河钱,建桥让百姓过河通行。他还迁徙了驿舍,从长清到博州,通达到魏地,共节省六个驿舍,人们都认为非常有益。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人们都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露出锋芒,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幸,于是留他做三班院判官。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连通古今,愈来愈精,从“六经”出发,衡量比较学习司马迁和韩愈的为文之道,当时善于写诗文词赋的人,很少有人能超过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