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1-18 02:40: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指??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②渥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砍,割。
④膂:脊梁骨。?????????????????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
B.以为无虞而不知畏虞:料想

C.而傅以善药以:介词,用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寓:隐藏
小题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一组是(3分)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 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别人认为没什么,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写,是说庸人误事、误国。



2、单选题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流行于汉代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3、阅读题  

  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人也。年十八,为郡督邮。迁高平令。县人张苞为郡督邮,贪秽受取,干乱吏政。宠因其来在传舍,率吏卒出收之,诘责所犯,即日考竟①,遂弃官归。
  太祖临兖州,辟为从事。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孙权数扰东陲,召宠还为汝南太守,赐爵关内侯。关羽围襄阳,宠助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拒之,而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②水长为羽所没。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或谓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椅其后耳。今若遁去,黄河以 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 宠乃沉白马,与军人盟誓。会徐晃等救至,宠力战有功,羽遂退。进封安昌亭侯。文帝即王位,迁扬武将军。破吴于江陵有功,更拜伏波将军,屯新野。大军南征,到精湖,宠帅诸军在前,与贼隔水相对。宠敕诸将曰:“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军,宜为其备。”诸军皆警。夜半,贼果遣十部伏夜来烧,宠掩击破之,进封南乡侯。明帝即位,进封昌邑侯。太和二年,领豫州刺史。三年春,降人称吴大严,扬声欲诣江北猎,孙权欲自出。宠度其必袭西阳而为之备,权闻之,退还。初,宠与凌共事不平,凌支党毁宠疲老悖谬,故明帝召之。既至,体气康强,见而遣还。宠屡表求留,诏报曰:“昔廉颇强食,马援据鞍,今君未老而自谓已者,何与廉、马之相背邪?其思安边境,惠此中国。”
  景初二年,以宠年老征还,迁为太尉。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诏曰:“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公,有行父、祭遵之风。赐田十顷,谷五百斛,钱二十万,以明清忠俭约之节焉。” 正始三年薨,谥日景侯。
注:①考竞:考问死于狱中②霖雨,连绵大雨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临兖州,为从事          征召
B.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当阳     驻扎
C.宠屡求留               表示
D.其思安边境,惠此国          中原
2.以下各句,均能直接表现满宠谋略深远的一组是 [???? ] ①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
②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
③宠乃沉白马,与军人盟誓
④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军,宜为其备
⑤宠度其必袭西阳而为之备
⑥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公,有行父、祭遵之风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有关原文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满宠为高乎令时,郡中督邮张苞贪污受贿,扰乱政事,满宠趁他来到专给官吏住的传舍时,率领官兵将其收捕,诘问他所犯过失,当日将他拷打至死,然后便弃官归家了。
B.建安十三年,满宠跟从曹操征讨荆州,因其功大,被封为汝南太守,赐爵为关内侯。
C.关羽紧急进攻樊城,樊城因为进水,城墙多处被毁,众人都惊慌失色,有人提议逃跑,满宠反对弃城逃跑,认为应等待时机。
D.满宠与王凌共事,双方发生矛盾,王凌的党羽诋毁满宠疲弱衰老昏聩,所以魏明帝将其召回。到朝廷后,明帝见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于是又把他派了回去。



4、阅读题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3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边各句中加粗的词有的现代汉语已经不用,有的意义古今有别,请分别予以解释:
①余自束发书轩中????????????(????????)?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③或几学书??????????????????(????????)?
④后五年,吾妻来????????????(????????)?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⑥使人复葺南阁子,其稍异于前(????????)?
2.下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为此志/始皇没,余威震于殊
B.闻姊家有阁子,何谓阁子也/县官顺群臣言?
C.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出?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盖矣/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3.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呻吟语》原序
吕坤[注]

  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
  予小子生而昏弱善病,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曰:“慎疾,无复病。”已而弗慎,又复病,辄又志之。盖世病备经,不可胜志;一病数经,竟不能惩。语曰“三折肱成良医”,予乃九折臂矣。沉痼年年,呻吟犹昨。嗟嗟!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予奄奄视息,而人也哉?
  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司农大夫刘景泽摄行缮性,平生无所呻吟,予甚爱之。顷共事雁门,各谈所苦,予出呻吟语视景泽,景泽曰:“吾亦有所呻吟,而未之志也。吾人之病大都相同,子既志之矣,盍以公人?盖三益焉: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同病者见子呻吟,医各有病;未病者见子呻吟,谨未然病。是子以一身示惩于天下,而所寿者众也。即子不愈,能以愈人,不既多乎?”予矍然曰:“病语狂,又以其狂者惑人闻听,可乎?”因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呜呼!使予视息尚存,当求三年艾,健此余生,何敢以沉痼自弃?景泽,景泽,其尚医予也夫
  [注]吕坤,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呻吟语》是他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与见解。
1.下列各项中与“而未之志也”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以为莫己若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蚓无爪牙之利
2.作者引“三折肱成良医”一语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
3.解释作者所言之“病”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作《呻吟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文章最后一句:“景泽,景泽,其尚医予也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