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8 02:43: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别开生面的元宵联谊会,让援建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的20多名外国专家观赏了当地上元节的喜庆与祥和气氛。
B.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对“莲花河畔景苑”倒楼案作出一审判决,以重大责任事故分别判处六名被告三至五年有期徒刑。
C.在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们纷纷向记者表示,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建议是人民的责任。
D.自由地玩,本是孩子的天性和天然权利,而现在,一句“要赢在起跑线上”的话语把这种天性和天然权利无情地吞噬了。


参考答案:【答案】D


本题解析:【解析】(A句动宾搭配不当,“观赏”不能与“喜庆与祥和气氛”搭配使用:B句缺乏中心晤,“重大责任事故”应为“重大责任事故罪”:C句表意不明,应为“向政府提意见和建议是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2013·济宁模拟)仿照下面句子,请以“春雨”或“冬雪”或其他物象为开头另写一个句子。要求意境相似,句式保持一致。
秋风只会数点树叶,不会在意世间忧愁,叶落归根,哀愁烦乱,也终将尘埃落地,现有的、将来的,同样美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 春雨只会洒遍原野,不会在意诗人忧思,点点滴滴,离愁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属于命题式仿写题型。例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秋风看叶生叶落,同样美好,表达达观的人生态度。仿写应描写相同意蕴,仿照例句结构格式,表达相近的思想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4分)
①珠(jī)??????????????????????????????????????????②(suō)____衣
③寒(xuān)____??????????????????④前合后(yǎn)____
⑤(zhì)____手可热???????????????⑥(wěn)____颈之交
⑦舞(xiè) ____歌台??????????????⑧汗(cén cén)____ ????


参考答案:⑴玑?⑵蓑?⑶暄?⑷偃?⑸炙?⑹刎 ⑺榭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剽窃 铺张浪废 诡谲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
B.怂恿 趾高气扬 跻身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攻讦 仓皇失措 调销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D.股肱 和衷共济 谏诤 往者不可鉴,来者犹可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废——费;C调——吊;D鉴——谏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教育有哪些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基本结构及运作关系怎样。??
②在这种背景下,猛然冒出“教育是什么”的发问,似乎让人感到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其实不然。
③这样的了解,对一个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来说,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④在我们探讨“什么是教育”时,我们最终得到的结论,只能帮助我们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辨认出哪些社会活动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
⑤当我们提问“什么是教育”,并经过一番讨论形成一个结论后,似乎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⑥当我们走近“教育”的时候,实在还有对它“深入”考察一番的必要。

A.④⑤②⑥③①
B.⑤②④⑥①③
C.⑥①⑤②④③
D.②⑥③⑤④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此题可通过逻辑顺序,句式结构来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