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8 02:51:5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面是对《论语》《左传》《国语》《战国策》四部历史著作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B.《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C.《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国语》则是一部侧重于记言的语录体史书。
D.《战国策》是一部经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时代的国别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缺少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2.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体现了他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性格。
B.晋侯没有追击秦军,说明晋侯是个在一定程度上讲信用、有智慧的君王。
C.秦穆公在烛之武分析利害之后,决定撤师回国,说明秦穆公是个重利轻义的人。
D.秦师退后,晋侯意识到再进攻郑国“不仁、不知、不武”,所以也退兵了。
3.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1)我没有及早任用您,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思厥先祖父 
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①③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臣早失怙恃         怙恃:指父母
B.轼狂狷寡虑         狂狷:狂妄急躁
C.轼感荷恩贷         恩贷:恩情
D.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无任:不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B.惟宽其狂妄
君将衰而生之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  
D.使得出于牢狱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苏轼因性格所使,仰仗着皇帝对他的宽容恩宠,对自己不好的性格不收敛不警惕。
B.因为苏轼的诗文中有不恭顺的内容,所以在他的这些诗文传播开后,受到了惩罚。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自己原来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向皇帝为自己讲情。
D.苏辙举缇萦卖身赎父的典故,想说明自己要以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恩贷:宽恕)
小题2:B(B均为代词,但第一句译为“我”,第二句译为“他、他们”;A均为代词,译为“我”;C均为顺接连词,译为“来”;D均为介词,译为“从”)
小题3:C(“自己原来亲近的人怕受到牵连”不对,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
参考译文:我听说人在困苦急迫的时候呼唤苍天,疾病疼痛的时候呼唤父母,这是人的至理常情。我虽然像草芥一样微不足道,却有危急紧迫的恳求,急切地盼望天地父母哀怜我吧!
我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只有长兄苏轼一人相依为命。现在听说他犯了罪,被逮捕入狱,全家惊恐号哭,担心他遭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我私下想来想去,苏轼不论在家或做官,都没有大的过错。只是秉性愚钝耿直,喜好谈论古往今来的是非得失,先后多次上书议论国事,他的言论前后不完全一致。陛下英明神圣,恩德广大,不加谴责。苏轼却狂妄急躁,缺乏思虑,私自倚仗皇帝犹如天地那样包容宽大的恩德,自己不收敛不警惕。近年来,在担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州时,平时每次遇到外物的触发,便乘兴写作诗歌,说话有时很轻率。这些作品从前曾被同僚们上交朝廷,陛下搁置起来,不予问罪。苏轼承受这种宽恕而十分感激,从此便深刻地自我悔过,不敢再写什么了。但是他的旧诗,却已经传播开了。我实在可怜他过分自信,到了愚蠢的程度,不懂得文字的轻重厉害,诗文中表现出一些不恭顺的迹象,现在虽然想改过自新,却已经身陷刑律,不可挽救了。
苏轼即将被捕的时候,派人告诉我说:“我过早衰老,体弱多病,一定会死在监牢里。死本来是我分内的事,但遗憾的是,我从小就抱定了有所作为的志向,而又遇到不常出现的明主,虽然当年曾跟当政者意见不合,但始终想在晚年为国家报效一点力量。现在遭到这种灾祸,虽然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侍奉圣明的君主,也无从寻找献身之路了。况且我在朝廷上最为孤立,皇帝的左右亲近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人,只有靠你我兄弟的情分,试着向皇帝陛下乞求哀怜罢了。”我私自同情他的这种想法,经不起手足之情的促动,所以冒死替他说几句话。
从前汉朝的淳于先生犯了罪,他的小女缇萦请求被收为官家奴婢,来赎回她父亲。汉文帝因为这件事,便废除了肉刑。现在像我这样极为卑微的一点诚意,虽然万万比不上缇萦,可是陛下的聪明智慧和仁爱圣明,却远远超过了汉文帝。我想乞求交出现任官爵,来赎回长兄苏轼,并不敢奢望减轻他的罪过,只要能不死在狱中,就算很幸运了。长兄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如蒙陛下哀怜他,赦免他的死罪,放他出牢狱,那就是死而复生了,这可该怎样报答朝廷呢!我愿意和长兄苏轼洗心革面,彻底改过,粉身碎骨,报效朝廷。只要陛下指派我们,不论去做什么,我们一定竭尽全力,直到生命完结!
我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困苦,只得把全部忠诚交给陛下;希望陛下宽恕我的狂妄,特许我的乞求。我祈祷苍天,请求饶命,情绪激切,神魂颠倒之极,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后汉书·陈藩传》)
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则之县:通“悬”,悬挂
B.左转修武令坐:因犯……罪
C.亡如存事:侍奉
D.蕃常之疾:嫉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谏争不合作《师说》贻之
B.唯蕃能致或师焉,或否
C.蕃与窦武谋之人之力而敝之
D.若陈蕃二虫又何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璆下陈蕃之榻,使者造假遭遇毒打,这两件事体现了陈藩鲜明的个性特点。
B.陈蕃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
C.陈藩和窦武密谋消灭宦官的事情泄露,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杀害。
D.陈藩宦海几起几落,这与他刚直不阿、爱民忠君的高尚节操分不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
(2)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疾:憎恨,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下文说到“志诛中官。”就是发誓杀了宦官。可见,绝不是嫉妒。另外,我们还学过“深恶痛疾”这个词,也是这个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文言文中实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通过代入检验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句意思,选出正确选项不难。
小题2:试题分析:均为指示代词,这;A项,连词,因为/连词,来;B项,代词,他/语气词,不译;C项,副词,于是,就/介词,依靠
点评: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用法不同,意义不同。首先要明确其用法,再确定其意义。如之当代词时,可译为他、她、它,而当助词时可于主谓之间或凑足音节等。其次要联系学过的例句体会用法;第三,在平时学习中要归纳整理,才能熟练迁移运用。
小题3:试题分析:“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杀害”错误,原文为“曹节等矫诏诛武等”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对原文的理解,出题者常设置的陷阱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是非等,所以答题时可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以帮助理解原文,然后找出选项所在的区间重点阅读,通过选项与原文的一一比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关键点:(1) “举”:检举,“班”:颁,颁布(2) “遁世”:逃离尘世,“退”:罢免。
点评:翻译句子一般采用直译,尤其是重点字词要翻译准确,但有时也要结合意译。
如,“班”是一个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来;退:罢免,翻译时都要注意。再者要注意其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一项工作也很重要,要多读几遍,看是否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陈蕃,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后来公府征举方正,都不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升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人,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
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见,于是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
的打死了,因罪降为修武令。
后升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
下诏州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陈蕃上疏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
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
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
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县令长,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
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
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
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
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又被征任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
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当
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
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
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
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
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
疏尽力辞让。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
政治。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
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
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
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
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奔走于艰难
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认为逃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
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
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