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8 03:01: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苦 斋 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1]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苦楝、侧柏之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2]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3]。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有改动)
【注】 [1]处:指处州府,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2]箨(tuò):笋壳。[3]御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岸外而臼中臼:低凹
B.茹啖其草木之荑实茹啖:吃
C.运穷福艾艾:停止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寝:卧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而不知苦生于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剑溪之水出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D.吾闻井以甘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野蜂巢其间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C.倚修木而啸
D.必先苦其心志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3分)
译文:????????????????????????????????????????????????????????????????????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3分)
译文:????????????????????????????????????????????????????????????????????
③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寝:睡觉
小题1:略
小题1: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D使动用法。
小题1:“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说法错误。
小题1:①关键词:大率、善、中
②关键词:樵、拊、和
③[参考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子。房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在匡山的峰巅。匡山,在处州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的水从这里发源。匡山的四周陡峭的岩壁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色的石头,四边高耸中间低凹。山下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大风自北边吹来,大概滋味不能甘甜却容易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被北风吹中,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是物性虽苦,快乐却从中产生。就这样,鲜支、苦楝、侧柏这些树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这些野草,地黄、游冬、芑这些野菜,槠、栎、草斗的果实,楛竹的嫩笋,无不聚集分布密密排列。野蜂在它们中间筑巢,采花粉酿蜜,蜜的味道也是苦的。山里的方言称它为“黄杜”,初尝时很苦以至难以下咽,过后却更觉得香甜,能够治疗淤积在体内的热毒,解除燥热心烦的疾病。那里的槚茶也比普通的茶叶苦涩。那里的水流都从石缝间涌出,水源汩汩滔滔,注入大峡谷。水中有很多带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吹沙鱼一样,味道苦涩又微含辛辣,食用后可以用来醒酒。
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比较遥远,只有先生乐于在山中游赏,他的随从大多因早晚来回奔波而感到艰难,(先生)于是就选择那低洼的地方筑室定居。带领童儿几人,扫开落下的笋壳来种植粟米和豆类,吃那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穿着木屐登上山崖,靠着高高的树木放声长啸,有时下望清冷的溪流。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飞出,就拍打石头来应和,没有谁懂得他的乐趣。
先生说:“乐与苦,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人们懂得快乐是快乐的,却不懂得痛苦也是快乐的;人懂得因快乐的事物而快乐,却不懂得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相互间的距离能有多远呢!如今,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在华美的厅堂上安坐,口中没有品尝过野菜的味道,身子没有经历农耕的辛劳,睡觉一定要双层的被褥,吃饭一定要珍馐美食,外出一定要仆役相拥,这是常人所说的快乐。有朝一日好运到头福气消亡,出现难以预料的困苦,却不懂得喝琼浆吃美味的肚肠,不可以用它来吃粗劣的食物;覆盖柔软暖和的絮被的身体,不可以盖草席。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在丛生的野草树木中苟且保命也不可能,难道不是往昔的快乐变成了今天的痛苦吗?所以孟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们的痛苦,是我的快乐;而那些人的快乐,是我的痛苦。我听说井水因为甘冽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我听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他的房屋取名叫“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鸿门宴》节选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鸿门宴》出自《史记》。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无韵之离骚”。今天我们使用“鸿门宴”这个词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素留侯张良(  )
(2)距关,毋诸侯(  )
(3)不如也(  )
(4)吏民,封府库(  )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言日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
C.不如善遇之
D.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刘邦为了打动项伯,采取的行为是先_________,后__________。(均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1.史家之绝唱;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也指危险的、不怀好意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fěi,木名)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王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养好鹅,羲之往焉 观:观赏。 B、与亲友别,辄作数日  恶:坏事 C、恒恐儿辈,损其欢乐之趣? 觉:觉察 D、亦不复之。 征: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①曾人书云 ②又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B、①烹待之 ②我卒当乐死 C、①写《道德经》②后其父误刮去之 D、①笼鹅归 ②翼深叹伏?
3、不能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见棐几滑净,因书之。 ②书其扇,各为五字。 ③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④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⑤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⑥我卒当以乐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4、选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欣然命笔。
B、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参考答案:1、B
2、D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皆彼土之尤杰者??????????尤杰:最好、最优秀的。 ????
B.列第不出三已下??????????列第:排列。 ????
C.其园????????????鬻:卖。 ????
D.以菜叶实竹笼子覆之???????????藉:以物垫衬。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记新疆边防
纪昀①
戊子②昌吉③之乱,先未有萌也。屯官以八月十五夜犒诸流人,置酒山坡,男女杂坐。屯官醉后,逼诸流妇使唱歌,遂顷刻激变,戕杀屯官,劫军装库,据其城。十六日晓,报至乌鲁木齐,大学士温公促聚兵。时班兵散在诸屯,城中仅一百四十七人,然皆百战劲卒,视贼蔑如也。温公率之即行。至洪山口,守备刘德叩马曰:“此去昌吉九十里,我驰一日至城下。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仰攻,非百余人所能办也。且此去昌吉皆平原,玛纳斯河虽稍阔,然处处策马可渡,无险可扼者。所可扼者,此山中一线路耳!贼得城,必不株守,其势当即来。公莫如驻兵于此,借陡崖遮蔽,贼不知多寡,俟其至而扼险下击,是反攻为守,反劳为逸,贼可破也。”温公从之。
及贼既至,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令于众曰:“望其尘气,虽不过千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幸所乘皆屯马,未经战阵,受创必返走,尔等各擎枪,屈一膝跪,但伏而击马,马逸则人乱矣!”又令曰:“望影鸣枪,则枪不及贼,火药先尽,贼至反无可用;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枪。敢先鸣者,手刃之!”俄而贼众枪争发,砰訇④动地。德曰:“此皆虚发,无能为也。”迨铅丸击前队一人伤,德曰:“彼枪及我,我枪必及彼矣。”举旗一挥,众枪齐发。贼马果皆横逸,自相冲击。我兵噪而乘之,贼遂歼焉。温公叹曰:“刘德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⑤徒善应对趋跄⑥耳!”故是役以德为首功。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著之,庶不湮没焉。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三十一岁中进士。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博古通今,机智诙谐,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晓岚受命为总纂官。先后历时十九年,编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②戊子:乾隆33年,1768年。③昌吉:新疆省县名。④砰訇(pēng hōng):拟声词。多用以形容巨大声响,此指枪弹声。⑤参将:官名,与今之上校相等。都司:都指挥使司,为四品武职。⑥趋跄:趋行快步走,这里形容依附权势的样子。见《诗·国风·齐风猗嗟》:“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未有萌也萌:征兆,迹象
B.然皆百战劲卒劲:强劲有力
C.马逸则人乱矣逸:安逸
D.我兵噪而乘之乘:追击
小题2:下面六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德“临阵镇定”的一组是(??)
①视贼蔑如也????????????????②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仰攻
③公莫如驻兵于此????????????④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
⑤敢先鸣者,手刃之??????????⑥举旗一挥,众枪齐发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昌吉之乱时守备刘德叩马献策、临阵从容的动人事迹,三言两语便把一个其貌不扬却料事如神、指挥若定的将官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屯官醉后逼迫诸流妇唱歌,结果诸流妇奋起反抗,杀了屯官,抢了仓库,占据城池,酿成一场变乱。
C.城中守军虽然只有一百五十来人,但都是些身经百战的将士,在刘德的正确指挥下,很快就全歼了上千反贼。
D.叛乱分子都是些乌合之众,他们骑的马也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屯马,所以守军的火枪一响,他们就互相冲撞,乱作一团。
小题4:把第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望其尘气,虽不过千人,然皆亡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4分)
译文:????????????????????????????????????????????????????????????????????
⑵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枪。敢先鸣者,手刃之!(3分)
译文:????????????????????????????????????????????????????????????????????
⑶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著之,庶不湮没焉。(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逸,逃逸,逃跑)
小题:①写城中守军轻敌;②刘德分析敌情;③刘德给温公出谋划策,从容应敌;④刘德临阵从容;⑤向士兵申明纪律;⑥指挥若定)
小题:参与叛乱的不仅是“诸流妇”,应是“诸流人”,也就是那些被流放到新疆的罪人)
小题:参考译文:
乾隆戊子年,昌吉地方的变乱,在事前并没有什么征象。当地屯官在八月十五的晚上慰劳那些流放到新疆的罪人,在山坡上摆酒席,男男女女混坐在一起。后来屯官喝醉了,强迫流放的妇女要她们唱歌,于是一下子激起变乱,(叛乱分子)杀死了屯官,抢夺了军装库,占据了城池。十六日拂晓,变乱的消息传到了乌鲁木齐。大学士温公(温福,时为镇守都统)催促着聚集士兵。那时,士兵们分散在许多屯里,城中只有一百四十七个人,但都是身经百战的强兵,(他们)根本不把贼人放在眼里。温公就率领他们开拔前进。到了洪山口,守备刘德拉住了马对他说道:“这里到昌吉有九十里路,如果我们一天之内火速赶到那城下,那(形势)是他们安逸,而我们已疲劳了,他们坐着守城,我们却仰着攻城,不是一百多人所能办到的。况且从这里到昌吉都是平原,玛纳斯河虽然稍微宽阔些,但到处可以骑着马渡过,没有险要的地方可以扼守的。所可以扼守的,只有这山口的一条路罢了!贼人拿下了城,一定不肯死守在那里,那情势必定前来。您不如驻扎在这里,借这突起的山崖遮蔽着,贼人必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马,等他们来的时候,凭借险要山势向下攻击,这是‘反攻为守,反劳为逸’的方法,可以打败贼人。”温公听从了他。
等到贼人来后,刘德左手拿着红旗,右手拿着快刀,命令众人道:“看那灰尘,反贼虽不过一千人左右,但都是些犯死罪的亡命之徒,势必拼命来攻打,倒也不是容易抵挡(对付)的。幸而他们所骑的都是屯里的马,不曾上阵作过战,如果受了伤,一定会向后逃走。你们各自擎着枪,屈一只脚跪在地上,只管伏着打那马,马一逃跑,贼人也就慌乱了。”又下命令道:“望着影子就开枪,那么枪弹打不到贼,火药倒先用完了。等贼人到眼前时,反而没有子弹可用了。你们看我旗子挥动,才可以开枪。谁敢先开枪,我就杀死他!”一会儿,贼人的许多枪争着开火了,乒乒乓乓的声音,惊天动地。刘德道:“这些都是空发的,一点也没有用处。”等到枪弹打伤了我军前队的一个人,刘德说:“他们的枪打得到我们,我们的枪一定也可以打得到他们了。”于是把旗一挥,大家便一同开枪。贼人的马果然都四散而逃,自相冲撞。我军士兵便高喊着冲向前去,贼人就完全被歼灭了。温公感叹地说:“刘德的相貌,像个乡下老头儿,但在战场上却这样的从容镇定。一般参将和都司,只会应对趋跄,迎合上司罢了。”所以这次刘德就得了头功。可是给朝廷的捷报上不能详细地一一记述这件事,现在把他详细地记下来,这才可以不埋没他的功劳。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