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1-19 03:11: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赵良淳字景程,居饶之余干,太宗子恭宪王之后,丞相汝愚曾孙也。累世以学行名,号贤宗子。良淳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马光祖、李伯玉、范丁孙交荐辟之,卒不振拔。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杰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成淳末,廷臣议众建宗室于内郡,以为屏翰,遂除良淳知安吉州。先是,知州李庚遁,百事隳废,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朝议寻以徐道隆为浙西提刑,以辅良淳,加良淳直秘阁。
  文天祥去平江,溃兵四出剽掠,良淳捕斩数人,枭首市中,兵稍戢。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迫独松关,有旨趣道降入卫。道降既去,大兵至,军其东西门。良淳率众城守,夜就茇舍陴上,不归。
  先是,朝廷遣将昊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闽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哗讦——尚:喜欢
B.亲尊礼之——身:亲自
C.有旨道隆入卫——趣:催促
D.乃安吉见良淳——如: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及仕,所至干治称——人皆倒困应之
B.不归者众缚以献——意可用也
C.俗少革——时岁饥,民相聚
D.至甚杰骜者,绳以法——如安吉见良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良淳从小跟从老师学习,懂得立身的大节,他从来没有求别人举荐他,虽然也得到过马光祖等人的大力举荐,但是没有得到提拔。
B.无论是治理分宁县,还是治理安吉县,赵良淳都曾将一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革除了一些。
C.面对荒年与百业凋敝,赵良淳力劝富人拿出粮食来赈济安吉的老百姓,由于他态度诚恳,人们纷纷拿出谷仓中的粮食来响应他。
D.由于轻信吴国定,安吉失守,在元兵已经进城的情形下,赵良淳还坚持驱车回府,安排家人出去躲避后,自己自杀身亡,以身殉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淳捕斩数人,枭首市中,兵稍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属文日数千言属:隶属。
C.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胜:占上风。
D.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故事:旧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疑其客曾巩所为日月忽其不淹兮
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D.记注与制诰为邻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小题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③复对制策,入三等?????????????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3题。
桓阶字佝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指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弈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迁尚书,典选举。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两段内容各有侧重,前段着重于“举事本于义”的叙述,后段则突出“为谋本于势”的记述。
B.本文选取六件小事写桓阶言行,形象地表现了他“持义举事”的品格和“审势为谋”的智慧。
C.本文桓阶的言行所体现出的“义”,包括“忠义”“道义”“义举”等,意思与“舍生取义”中的“义”相近。
D.从本文看,作者主要是站在公允立场上作客观记述,不着褒贬,以人物言行体现自身的性格特征。
小题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4分)
译文:
(2)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3分)
译文:
(3)公规密谏,前后恳至。(3分)??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予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迭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条目,详情
B.举直错枉,能使枉者直——诸:诸多
C.举皋陶,不仁者矣——远:远远地离开
D.尧舜其犹诸——病:担忧、忧虑
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于其身也,则耻师
B.富哉言/汝识之
C.如有博施于民能济众/无苗时采,则实
D.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学不可以
3.下面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意深刻丰富。
C.子夏举舜和汤的例子,是用来说明施政要知人善任,以达风行草偃之效。
D.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孔子对弟子所说的话,各有侧重点,这说明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举进士,再调海盐令。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尝言:“守宰去民近,而无以区别能否,故天下亲民者黩货(贪财)害政,十常二三,欲裕民而美化,不可得矣。汉宣帝除刺史守相,必亲见而考察之。令大臣延之中书,询考以言,察其应对,设之以事,观其施为才不肖,皆得进退之。吏部之择县令放此,庶得良守宰宣助圣化矣。”真宗纳之。
宗道风闻,颇多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既卒,皇太后临奠之。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尝徵行就饮肆中,遇真宗亟召,以实言之。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宋史》)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意颇厌其数 意:心里? B.吏部之择县令放此放:仿,依照
C.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折:殴打? D.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容:容忍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吏部之择县令放此?③欲裕民而美化,不可得矣
②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④众人敢对,宗道不可
A.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可”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可”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可”字也不同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可”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宗道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
①宗道风闻,颇多论列。②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③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④尝徵行就饮肆中,遇真宗亟召,以实言之。⑤天下亲民者黩货(贪财)害政,十常二三。⑥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⑥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鲁宗道认为太守县令直接管理百姓,应选贤良能干的人担任,最好由皇帝亲自察看,起码要由大臣加以考察,这样才能选用得人,裕民而美化。真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B.鲁宗道担任言官,有所风闻,就加以论列,真宗心里也很讨厌他。他指出真宗这是追求纳谏的虚名,并请求辞职,使真宗醒悟,极力抚慰挽留他,认为他正直。
C.鲁宗道为人刚正,不能容忍邪恶,对恃权骄横的曹利用,他屡于帝前折之,因而贵戚用事者都惮之,称他为“鱼头参政”。
D.章献太后临朝,当时有人请求建立刘氏“七庙”,太后问辅臣的意见,大家摸不准太后的意思,都不敢回答,只有鲁宗道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因而得到太后的重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观其施为才不肖,皆得进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尝徵行就饮肆中,遇真宗亟召,以实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