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日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了。
③我家后面的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青年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座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像中活着,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的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⑨我在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怀念是说不清的。
小题1:作者说故乡消失了“我昔时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文中具体指哪些“东西”?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5分)
小题2:第八段两处的“文化形态”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开篇写“我”“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结尾又再写“我在熟悉的故乡迷了路”,你怎么理解这样写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消失了一片梅林和绽放的梅花,消失了水井、井台
本题解析:
小题1:答对一点给1分,满分5分。
小题2:略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向往平民
郭翠华 ①纳兰性德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这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是纳兰性德至死都不曾瞑目的向往。
②而作为康熙大帝的御前一等侍卫,权臣的儿子,满清贵族的公子,纳兰性德却不得不过着另一种生活。他只能陪伴在康熙大帝的左右,鞍前马后,四处奔忙。在别人眼里,纳兰性德可谓占尽了风光和荣耀,但纳兰性德却没有一丝的得意和张狂。当他和康熙大帝一道顾盼江山时,他飘忽的目光,就像游离的云朵浓缩着无言的惆怅,他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官场的生活,他甚至对政治有点厌恶,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所向往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然而,他却被命运的缰绳牢牢地羁绊着,不得不成为皇帝御座前的一个尊贵的小摆设。
③纳兰性德只能看着时光水一般地流淌,心疼着自己的生命在日复一日中消逝,他的心就像一台空磨子,每天都在转动,但挤压出的都是无法诉说的郁闷。
④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纳兰性德走的时候,正是繁花似锦的春天,他孤寂的目光透过窗棂伸向遥远的天空,天空下就是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平实的生活。他疲惫的心现在终于憩栖下来,他把自己终于还给了自己。他看见先他而去的妻子正在向他招手,他终于丢下了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脱离了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像一只脱蛹而出的蝶,飞出了壁垒森严的宫殿。那年,他才三十一岁。
⑤而纳兰性德的这一切,却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纳兰词》。在这本收集了他三百多首词的集子里,我们认识了另一个纳兰性德。读他的词,如同读他的人,他的那些词就像一朵朵荷,散发出冷艳的馨香。纳兰性德在无奈的岁月里,只能以他的词诉说自己,但他不曾想的是,因为他的词,我们找到了他。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还找到了一个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兄弟,可以与之终生为伍的朋友。历史只会淹没一切琐屑的不齿的污泥尘垢,而一切人性的光芒都不会被淹没的。曾经,在厚厚的铠甲后面,在英武的外表下,在“翡翠丛中,鹅黄队里”的纳兰性德所执著的人生理想,正是十六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对人性的呼唤和呐喊。纳兰性德则是以他最孤独的方式,以他的词表达了他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纳兰性德的人格魅力由此再现,他对生命本质的热爱与追求无不闪耀出温暖的光芒。
⑥纳兰性德的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在满清王朝政权的背后所潜藏的漩涡与险滩,辉煌背后的衰败与没落,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诗人的纳兰性德无法享受的那种平庸和浅薄。高处不胜寒。纳兰性德只能像所有的有良知的文人一样,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独自品尝那份孤寂、清凉和凄苦。
⑦一个很平常的夜晚,纳兰性德终于转回了他的背影,他看见了作为平民的我们,怎么用相同的目光凝视着他。他的眼中有晶莹的泪水,因为孤寂太久,因为等得太久。当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个清纯而忧郁的诗人,看见了一个淡泊而又正直的青年。 当我们走向他的时候,也如同走向我们自己。就像一个叫慧子的人说的:“所有献身文化的人,没有人能逃得过这种宿命!”我们只能承受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命运,因为我们的孤独永远都是相同的。
1.纳兰性德向往平民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一句的丰富含意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纳兰性德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引用慧子的那句话?有人说:“读郭翠华的散文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自然,叫人心灵愉悦又绝不轻松。”此文的“不轻松”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向往自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一根骨头
蔡占良
1968年,我7岁,年少的我已有了懵懵懂懂的记忆,加上长大以后,母亲又对我说过,那件事便像钉子一样钉在我的心里。
我们兄弟姐妹6人,由于人口多,挣工分的劳动力少,经济要比其他农户人家拮据很多。
这一年的春节将至,一般农家忙着蒸年糕,做豆腐,村子里少数的几户有钱人还能够煮
肉、煮香肠,整个小村飘散着轻烟弥漫着清香,温馨,祥和。人们沉浸在节日来临前的舒适和喜悦里。
这天中午,天灰蒙蒙的,有铅色的云在飘,母亲在外间屋里心事重重,眉头微皱着看看这儿,看看那儿,一会儿掀动一下瓦盆盖,一会儿瞅一眼那几个干瘪的粮袋子,最后目光锁定在案几上的几个白菜帮子和一些手指大小的胡萝卜上,思忖了一下,下定决心似的说道:“一民,去抱柴禾吧,帮我做饭。”
我迟疑地看着母亲,想说什么。“快去呀!”母亲催促道。我只好无奈又不情愿地走开。
往锅里填满水,我闷闷不乐地点着火,往灶里一点一点地添着柴。母亲细心地洗完菜,
在案板上切着我见了就头痛的胡萝卜白菜帮子,刀碰到案板的声音让我幼小的心灵一直打~
战。
我终于憋不住,嗫嚅着:“娘,要过年了,咱们怎么就吃这个?”我抽噎着,稚气未脱的眸子里有泪水溢出来。
那天中午,我耐着性子吃了一点难以下咽的东西,便告诉母亲:“娘,我出去玩了。”
“早点回来,别让我找你。”母亲叮咛着。???
贫穷也抵挡不住一个孩子爱玩的天性,见到了那些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便似出了笼的鸟
儿,欢呼雀跃,四处追赶。在嬉戏玩耍中,忽然,我发现在一个角落处有一根骨头静静地躺在那儿。我怔了一下,玩的兴致在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开始敷衍着欢笑中的几个小伙伴。那根骨头强烈地诱惑着我,我咽了一下唾沫,可我不能去拿它。身边还有那么多的目光,一个弦子的自尊心使我只能瞥它几眼。我努力克制着那个年代一个孩子的微薄而可怜的对_种渴望已久的味道的强烈的占有欲。待他们几个玩累了后,我支吾他们几句,便留下来。这时,天已近晚,黑云好像更重了些。
我像个贼似的轻轻走过去,伏下身子猛地攥起它,像只饥饿的小狼突然间见到了美味。我双手握着骨头用力地吮吸着,尽情地撕咬着上面的一点残渣和几根筋脉。那是7岁的我第一次品尝肉味。一点、一点、一下、一下……我忘情地、贪婪地享受着肉给我的幸福和愉悦。沉醉其中的孩子不会注意到天气的变化,我的小手没有感到疼痛。针样的风中,我的身体也没有抖动,我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从天而降的关味中。
那时,有一只小黑狗蹲在一旁静静地望着我。
“孩子,我的孩子。”是母亲急急切切的叫喊声。那声音里分明隐藏着痛楚。
我停住,抬起头,看见母亲正在一个高处,张开两只胳膊向我飞奔过来。风迎着她吹,刮起她补丁摞补丁的衣襟,整个脸部凸出来,面颊上交织着一想起朱就让人落泪的情感。有东西绊了她一下,险些摔倒。我愣在那儿,怔怔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敌,预感到母亲要斥责我或者打我一顿。可她没有,我能忆起她眼里的爱怜、辛酸和对生活的无奈。
①不知什么时候已下起雪,雪花不大,却很急,像细细的沙粒摔打在人脸上。
在那个傍晚,在风雪中,在那个白菜窖旁,母亲蹲下来又一次用她粗糙但温暖的双手捧看我的脸,为我擦擦眼泪。爱怜的目光透过朦胧的双眼看着我,只说了一句话:“孩子,长大了要争气。
那是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也是她平生唯一的一次——为她的儿子吃了一根被别人遗
弃的骨头。这件事已过去好多年了,现在想起,心里依然非常的疼。
19.结合全文内容,谈谈第1自然段中‘哪件事便像钉子_一样钉在我的心里”的含意。(2分)
20.文章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试举例加以分析。(4分)
21.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2.母亲在看到“我”后会作出怎样的举动?事情结果会如何?请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铺垫想象推测,补写出“?①?”处的文字。要求以动作描写为主,写出事件最后的结果。80~100字。(6分)
参考答案:19.①7岁那年在寒风中品尝别人遗弃的一根骨头,记录了家境的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想象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治疗方面的资料,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的胡乱翻着书页,粗略的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的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就会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较轻的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的按照26个字母通通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唯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的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他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取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0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相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的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唯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定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又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尖,后来不知怎么的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我什么病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的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身上。最后他坐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最近的一间药房,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是不是药剂师?”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十英里;每天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1.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信息观
于凤霞
①现代社会,信息总量急剧膨胀,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于日益膨胀的信息洪流中,而且,信息获取的手段、渠道也日益便利。
②但这么多的信息、这么快速和方便地获取信息,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利用成本显著上升。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创新应用,其作为自媒体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公众话语权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各种虚假与不良信息也大行其道,无不挑战着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利用信息的成本显著上升。且不说由虚假信息造成决策失误而带来的直接损失,即便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与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语。
③能否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提炼为知识,并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信息利用能力。信息时代条件下,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甚至有人认为信息利用能力直接决定了个人的成长空间。既要善于迅速捕捉和收集信息,还要学会筛选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信息,更要有适时地“拒绝”信息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要牢记信息“是为实现人的目标服务的”。
④现实世界中,个人言论和行为所能影响的范围是有限的,网络空间中这种影响可能会被无数倍地放大,甚至引发网络群体事件,并反过来影响现实的社会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信息道德和规范,做一个理性、负责任的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这一点就显得尤其重要。
⑤信息时代,经意与不经意间,人们的隐私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技术革新正在压缩、侵蚀每个人的隐私空间。目前,人们对待信息问题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有不少人很享受把自己的生活公之于众的乐趣,还有很多人为了获得某方面的收益而自愿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都反映了当前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还相当薄弱。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
小题1:下列关于“信息”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总量急剧膨胀,对它的利用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B.质量参差不齐,与公众话语权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有关。
C.可以快速和方便获取并用以指导认识和行动的知识。
D.它的发布和传播有时会牵涉到个人隐私和道德、法律。
小题2:文章画线句“公众利用信息的成本显著上升”中的“成本显著上升”包括哪些方面?(3分)
小题3:面对信息时代的大量信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应对?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①造成决策失误而带来的直接
本题解析:
小题1:信息不等于知识
小题1:“且不说由虚假信息造成决策失误而带来的直接损失,即便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与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语。”以上内空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小题1:信息时代条件下,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反映了当前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还相当薄弱。整理以上信息,我们发现,人们要学会有效利用信息。培养信息道德和规范。鉴于现在信息意识薄弱,要加强保护意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