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小题1:这首诗营造出来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画线的句子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这首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小题2:
试题分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寄黄几复①
(北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黄几复,诗人的故交,十年前与诗人在京城有聚。写此诗时,黄几复任职广东,诗人任职山东。②蕲:古同“祈”,祈求。三折肱:多次跌断胳膊,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
①下面对诗歌理解和赏读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即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居两地,因此请求鸿雁传书,鸿雁深为感动,答应帮忙。
B.颈联写友人身为官吏,却生活清贫,诗人希望他不要再受“三折肱”那样的磨难。
C.尾联想象友人虽身处恶劣的环境,却仍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不免有点感伤。
D.全诗意象丰富,多处用典,以故为新,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富有苍劲古朴的特点。
②北宋诗人张耒说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奇句”、你认为“奇”在什么地方?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A
②解释诗句。十年前,我们在京城沐浴春风,观赏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书边事
张乔①
调角②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③,白日落梁州④。
大漠无兵阻,穷边⑤有客游。
蕃情⑥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张乔,唐朝诗人。②调角,即吹角。③青冢,昭君墓。④梁州,当指“凉州”。 ⑤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⑥指吐蕃族人民的心愿。
1.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诗人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做柳州刺史,作此诗写给与他有同样遭遇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1)诗人在第二句说“愁思正茫茫”,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为什么这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在抒发感情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联系诗句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说“愁思正茫茫”是因为他被贬到百越这样荒凉边远的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青玉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日。②停针线:古代习俗,春社日妇女停止做针线活。
小题1:下阕首句“春衫著破谁针线”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春衫已经穿破,谁来为我缝补呢?(1分)表达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试题把考查要点浓缩在一个重要的句子中,意在引导考生通过理解关键句而疏通全诗,把握主旨。这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有较强的训练针对性。下阕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春衫穿破了谁给我补缀针线?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考生答题时,要把上下阕的首句联系起来分析,搞清两个“针线”的含义,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用针线缝补。这样即可正确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由物及人,揭示其感情,并略加分析,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到实处。
小题2: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本题考查的立意指向。反衬虚写手法的运用在词上阕中比较明显,用春日的美景反衬离别的哀愁,使离愁更显沉痛。上阕的“双飞燕”,虚写游子想象中的情景:在祭祀土神的春社日,按照习俗,和其他妇女一样,妻子停止做针线活,有了观赏春日美景的闲心,却“不忍见”双飞之燕,此景虽美,却勾起了她思念丈夫的愁思,燕子比翼双飞,夫妻天各一方,巨大的反差使分离的凄苦更加强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