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19 03:55: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杨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举进士,授富阳主簿。为绍兴府司理,犴狱必亲临,端默以听,使自吐露。越陪都,台府鼎立,简中平无颇,惟理之从。一府吏触怒帅,令鞫之,简白无罪,命鞫平日。简曰:“吏过讵能免,今日实无罪,必植往事置之法,某不敢奉命。”帅大怒,简取告身纳之,争愈力。常平使者朱熹荐之。先是,丞相史浩亦以简荐,差浙西抚干,自尹张钧!宜因凶岁戒不虞。乃令简督三将兵,接以恩信,出诸葛亮正兵法肄习之,军政大修,众大和悦。改知嵊县。丁外艰,服除,知乐平县,兴学训士,诸生闻其言有泣下者。杨、石二少年为民害,简置狱中,谕以祸福,成感悟,愿自赎。由是邑人以讼为耻,夜无盗警,路不拾遗。绍熙五年,召为国子博士。二少年大帅县民随出境外,呼曰“杨父”。转对,极言经国之要,弭灾厉、消祸变之道,北境传诵,为之涕泣。诏以旱蝗求直言,简上封事,言旱蝗根本,近在人心。寓官置民田负其直,简追其隶之而偿所负。势家第宅障官河,即日撤之,城中欢踊,名杨公河。简在郡廉俭自将,奉养菲薄,常曰:“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闯巷雍睦无忿争声,民爱之如父母,咸画象事之。金人大饥,来归者日以数千、万计。边吏临淮水射之。筒戚然曰:“得土地易,得人心难。薄海内外,皆吾赤子,中土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顾靳斗升粟而迎杀之,蕲脱死乃速得死,岂相上帝绥四方之道哉?”即日上奏,哀痛言之,不报。卒,赠正奉大夫。
(选自《宋史·杨简传》)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史浩亦以简荐,差浙西抚干属差:被派遣
B.宜因凶岁戒不虞凶:饥荒
C.寓官置民田负其直负:亏欠
D.薄海内外薄:通“渤”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端默以听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乃令简督三将兵
乃下令
C.北境传诵,为之涕泣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宜因凶岁戒不虞
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杨简做法“得人心”的一组是??? (??)
①白尹张钧,宜因凶岁戒不虞
②简取告身纳之,争愈力
③兴学训士,诸生闻其言有泣下者
④简置狱中,谕以祸福,成感悟,愿自赎
⑤势家第宅障官河,即日撤之,城中欢踊,名杨公河
⑥中土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小题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简任绍兴府司理时,亲临监狱,审讯犯人。即使犯人不开口,杨简也能断定他们的罪行。
B.杨简做乐平县县令时兴办学校,教化百姓,乐平县被治理得路不拾遗,杨简因此深受百姓喜爱。
C.杨简在百官轮次奏对时,讲述的治国的关键、消灾的方法,连金国的人都被感动得流泪。
D.杨简认为应该从安抚人心的角度出发,对来投靠的金人不应该阻止,更不应该杀害。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A


本题解析:
小题:
“薄海内外”中的“薄”解释成“近”。)
小题:
A项“以”分别解释为“连词,来”和“介词,用”。? B项“乃”解释为“于是”。C项“为”解释为“因为”。? D项“因”解释为“趁着”。)
小题:
①句表明杨简有远见。②句表明杨简刚正。⑥句是杨简叙述人们的生活情况。)
小题:
A项中的“即使犯人不开口,杨简也能断定他们的罪行”不合原文的意思。原文的意思是“杨简让罪犯自己陈述”。)
【参考译文】
杨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被任命为宣阳主簿。杨简任绍兴府司事,他亲临乡间牢狱,静静地听犯人自己的陈述。越州是陪都,台府鼎立,杨简保持中立,只跟从有理的一方。一个府史触怒统帅,统帅下令审讯他,杨简汇报说府吏无罪,统帅又下令审查他的平时表现,杨简说:“小吏有罪哪能免,现在他确实无罪,一定要挑他过去的错依法处理,我不敢从命。”统帅大怒,杨简请假上交这件事,更是据理力争。常平使者朱熹推荐他。先前,丞相史浩亦推荐杨简,被差遣为浙西抚干,他对长官张构说,应该趁荒年防备不测。张构就命令杨简统领三将兵,杨简对他们施以恩信,拿出诸葛亮的正兵法练兵,军政治理得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异:看重
B.除亢父令除:废除
C.殆有他虑殆:恐怕,大概
D.会征孙权会:正赶上,恰逢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2分)(??)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
②董卓之乱,除亢父令,遂弃官归。
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
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4分)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除”字古代汉语官职的任免中的意思为“授予任命”,在传记文中这一类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比较多,常见的有,
除:即拜受官职。
拜:授予官职;任命。
陟(zhi,音治):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擢:由选拔而提升。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臣子官职官衔或爵位。
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谪:降职,往往指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
放:即放逐。
黜:贬斥,废除,降官的意思。
出:即“出任”可以由家居而出任官员,也可以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员。
徙、转:一般调职。
征、辟:征召贤士为官。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此题要求筛选出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所谓的“王佐之才”即一个人治国安邦、辅佐君王的经天纬地之才。②写在董卓之乱时改任他做亢父县令,他放弃不做之事,表明他的气节。④是叙述董昭向他请教让太祖进爵之事。⑥写太祖对他的打击报复,与他的“王佐之才”无关。排除此三句,只剩C项。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到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仔细甄别选项与原文异同,尤其是一些关键词的意思。
D项在文本的倒数第二段,原文“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选项D与此刚好相反。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实词: 明达,明白豁达;宜,适宜。
虚词:唯……所……,只要……就。
② 实词:机鉴,机敏地察出、预先看出;先识,事先识破;充,动词,充分地发挥;各1分,句子畅通1分。
【参考译文】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举荐为孝廉,任命做守宫县令。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令,竟然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征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 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定义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下面各项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用生物的化石来断定地质年代的观点,称为生物学地球观。
B.应用科学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又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
C.把胰岛素的遗传信息切下来,接到容易繁殖的大肠杆菌上面去,叫做遗传工程。
D.物理和数学是两门最严密的基础学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6分)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小题1: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过错,子夏的看法独特,他认为“小人之过”在于文才丰富。他的看法与孔子、子贡对待错误的看法不一致。

B.孔子认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C.子贡认为,君子也会有过错,只不过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可见,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


参考答案:
小题:
A


本题解析:
“文”是掩饰之意,不是指“文才丰富”
译文:孔子说;知道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啊子贡曰:君子的过错犹如日月的圆缺。有了过错,人人都能发现;更改后,人人都仰慕他。
子夏说:小人对于自己所犯下的各种过错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求一些辩护的理由以掩盖他所犯下的各种过错的真相。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华佗论???
刘禹锡
称华旧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①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④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楠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氐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③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辜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呻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④何如?”而孔融⑤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幸。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⑥他人哉?
注:①荀文若:敢于向曹操直谏的谋臣荀彧。?②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③壬人:指奸佞小人。④虞翻:吴国叫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杀他。?⑤孔融:字文举。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杀他,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⑥矧:shěn,况且。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议能以宥宥:辅助、帮助。
B.然犹不能返其恚返:使……平息。
C.原夫史氏#书于册也原:探究、推究。
D.独病夫史书之义病:担心,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曹公所怒//犹以可惩为故事
B.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昭昭然不可言也
C.是使后之小宽能者之刑//执死生之柄者
D.而惩暴者之轻杀//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操之明略见几
凭着曹操的深明韬略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
B.后之惑者,复用是为L1实
后来一些记忆不牢靠的人,更是以讹传讹
C.方痛生之不可再也
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
D.又乌用书佗之事为
又何须记隶华佗的事呢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肆借所叙述的曹操杀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杀材能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提供铺垫。
B.文章第二肄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C.文章第三辟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杀材能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
D.文章中“茸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做戒。


参考答案:
小题1:A(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宥:宽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史书上说华佗因自恃才能而厌恶服侍权贵,为曹操所恼恨。荀彧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关系到人命,应该考虑他医术高明而宽恕他。” 曹操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这样的鼠辈呢!”最终因为拷打而使华佗死在狱中。直到他的爱子曹冲生病将死、他发现救治也挽救不了儿子性命的时候,才有后悔杀死华佗的叹息。唉,凭着曹操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深明韬略,然而还是如此轻易地杀掉人材。荀彧有这样高的智谋、门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来责问他,然而还是不能使他的怒气平息。掌权者发怒,真害怕这样的事情啊,对这样的事情也是执柄者要谨慎的啊!
推究那些史学家在史册上记载这件事的原因,这是为了使后人放宽对有才能的人的刑罚,采纳贤德的人的劝告,而惩戒残暴者的轻率杀戮。因此从华佗恃能到曹操后悔,全都详细地记载在史书上了。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真可悲啊!贤能的人不会没有过失,假如按法理处置,有的人一定会提出宽恕他的请求。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人材呢!”竟不知道到了后悔之时,才会痛惜人材的不可多得。有人一定会发出惋惜人材的叹息。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譬如他死了,又会怎么样?”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时候,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这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吗?
拿华佗不该杀来说,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说的。我只是担心那史书上的意义阐发不足,于是把这层意思推论而发挥罢了。我看自曹魏以来,那些掌握死生权柄的人,因一怒就杀掉人材的情况是很多的。我又何须写华佗的事呢?唉!不忘记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劝善又惩恶的效果!但那些残暴者又拿这件事作借口来随心所欲地杀人。孙权就说过:“曹操杀死孔融了,我对于虞翻比他强多了,怎么能比呢?”而孔融也用应劭杀孝廉来与自己做比较。孙权是近于称霸的一流人物,孔融有高尚的美名,还都以应该惩杀为先例,更何况其他人呢?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