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9 03:55: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
错误
文/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①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注释】跫音①:脚步的声音
小题1:对本诗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意思是光阴易逝,青春易老。
B.本诗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骑马的过客。
C.诗中的“我”和“你”是情侣关系。
D.“我”在一个暮春三月的黄昏,路过一座江南小城。
小题2:对本诗表达技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与“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构成了一种比喻关系,是借自然现象比喻人情事理。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两句与孟郊的“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这两句诗所用的手法、立意相同。
“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呼应重复,既加强了抒情性,又加强了节奏感。
用“美丽”来形容“错误”,看似矛盾费解,实际上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气氛,增添了一种戏谑的情调。



2、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2分)
答:????????????????????????????????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3分)
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 兼爱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之与家之相——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偷窃
C.何以之——易:改变
D.息然后带——胁:收敛
2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相爱生也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昔者晋文公好士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君幸于赵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 ② ⑥
B.① ④ ⑤
C.② ③ ⑤
D.③ ④ 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谤誉
柳宗元
凡人之获谤誉人者,亦各有。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各有道:道理,原因
B.则道必于君合:适合,合乎
C.于利害夺:强行改变。
D.吾必其所自征:考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人之获谤誉人者故燕王欲结
B.人犹誉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群而邮之耻师焉,惑矣
D.时贵显者也与山间明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针对“谤誉”的不同性质作了具体的辨析,不过对于“不善人”的恶意中伤,应当毫不怀疑地予以有力的回击,绝不能退缩让步。
B.文章从谤誉的一般规律入手,继而以犀利之笔,深入剖析谤、誉产生的根由,在于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各自谤、誉的尺度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
C.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谤、誉的失信和错位,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个人因素,并由此对谤、誉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质疑,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胆力和卓识。
D.文章虽短,却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对比、转折、因果、假设等多种关系复句的交互运用,更加强了行文的曲折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3分)
(2)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4分)



5、阅读题  
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