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上问给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变,衡上疏曰:“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臣愚以为宜旷然大变其俗。夫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也。《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今长安,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仿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晻,水旱之灾随类而至。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宜省靡丽,考制度,近忠正,远巧佞,以崇至仁,匡失俗,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
荀悦论曰:夫赦者,权时之宜,非常典也。汉兴,承秦兵革之后,大愚之世,比屋可刑,故设三章之法,大赦之令,荡涤秽流,与民更始,时势然也。后世承业,袭而不革,失时宜矣。若惠、文之世,无所赦之。若孝景之时,七国皆乱,异心并起,奸诈非一;及武帝末年,赋役繁兴,群盗并起,加以太子之事,巫蛊之祸,天下纷然,百姓无聊,人不自安;及光武之际,拨乱之后:如此之比,宜为赦矣。(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闵愚吏民触法抵禁闵:怜悯
B.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导:疏导
C.宜省靡丽,考制度,考:考查
D.权时之宜,非常典也典:典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问给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变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C.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而赦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认为皇帝大赦天下是怜悯百姓,但是这样不能中止作奸犯科的行为。
B.匡衡很愚昧,认为要想避免使用刑法,就要于大刀阔斧,改变社会风气。
C.匡衡认为如果在上位的人专权弄事,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D.大赦的政策要适时变革,只知道承袭旧制,就失去了时代的意义。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考:建立)
小题2:D。A项中两个“以”均是介词,一为“拿”,一为“带着”。B项中两个“则”都是连词,一为“那么”,一为“如果”。C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译为“到”;后一个“乎”是句中助词,不翻译。
小题3:B,“愚昧”是匡衡自谦之词。
译文:
皇上问给事中匡衡,询问地震日食等天地变化的缘故,匡衡上书说:“陛下亲自身体力行,为国家开辟太平道路,怜悯愚昧的官吏人民,误触法网,连年都有大赦,使老百姓得到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国家之福!不过,据我的考察,每次大赦之后,作奸犯科的人并没有减少,今天作奸犯科的行为并没有停止。今天刚刚释放出狱,明日却又犯法,重新坐牢,这是由于疏导他们的工作没有抓住重点。现在的社会风气,贪图钱财,轻视道义,喜爱追逐声色犬马,把豪华奢侈当作目标,亲族的关系日渐淡薄,而婚姻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苟且结合,用身家来博取财富;万变不离这种倾向,即使每年都有赦免,让刑罚放置起来不用也是很难的,我愚昧,认为改正之道,在于大刀阔斧,改变社会风气。朝廷对于国家,就像筑墙时所用的模版。朝廷官员如果怒目相对,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争斗的祸患;在上位的人如果专权弄事,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在上位的人如果互相伤害,那么下面的人就会产生杀机;在上位的如果有贪图钱财的大臣,那么下面就会有偷盗抢窃的人民;这是因为墙版是墙的根本。治理国家的人,最应该谨慎的,是提倡什么。礼教的推行,用不着逐家拜访,也用不着见人就去劝说;只要贤能的人在位,能干的人尽忠职守,朝廷尊重礼仪,文武官员相敬互让,道德的行为,从内心发展到体外,从最近的人开始,然后人民才知道谁作为榜样,努力效法,不知不觉中,善行日益增加。《诗经》说:“商王朝首都的风俗礼仪高贵大方,是天下人的标准,谁都要模仿。”而今在汉王朝首都长安,天子亲自推行圣王朝的教化,可是社会风气跟远方并没有差异,各郡、各封国的人到了首都,不知道学习什么,有的却学会了奢侈荒淫。所以推行教化最根本的地方,也是培养社会风气最重要的地方,应该最先着手。我曾经听说,天上跟人间的分际,精气互相激荡,善恶互相推展,下面有所动时,在上面可以看出迹象,太阴变化,则静的东西会动(指地震),太阳变化则光明会被掩盖(指日食),水灾旱灾,类似的灾祸会接踵而至。陛下敬畏上天的警告,只有怜悯天下人民,节省庞大开支,建立国家制度,接近忠良,疏远奸佞,提倡大仁大义,矫正败坏的风俗习惯,使高尚的道德,首先在京城发扬光大,美好的声誉,传播到国境之外,然后广大的教化才可以完成,礼仪谦让的美德,可以复兴。”刘奭欣赏匡衡的意见,升匡衡当光禄大夫。
荀悦评论说:对于囚犯的赦免,只是一种权宜的措施,不是正常的司法典范。汉朝的兴盛,恰在秦王朝战乱之后,几乎每个人都身负重罪,如果一定要依法办理,挨家逐户,都应诛杀。所以刘邦约法三章,颁发大赦命令,洗刷社会上的罪恶污秽,使人民从头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当时局势,不得不如此。可是到了后世,大家承袭了这个制度,不知道改革,已经失去时代意义。在惠帝、文帝时,根本没有大赦。在孝景帝之时,发生七国之乱,人心浮动,奸诈百出,到了武帝末年,赋税沉重,差役频繁,盗匪四起,加上皇太子刘据事件,巫蛊大祸,天下惊惶,人民生活困难,无依无靠。等到刘秀上台,平息灾难,用来跟前世相比,由他赦免罪犯,才是最恰当。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第二》)
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小题2:结合上面的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孔子认为 “孝”不仅要做到
本题解析:
小题1:“孝”不仅要做到无违,还要从内心敬重。
小题1:通过子游的问,我们得知,孝要发自内心的敬。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选项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 B.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制止、约束 D.王无罪岁 罪:违犯法律的行为
2.下列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蟹六跪而二螯 C.①王道之始也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下列句中划线词活用情况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赢粮而景从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衣帛食肉
D.填然鼓之
4.下列对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①中孟子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他认为合理的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才是实行仁政的开端。
B.文段②中孟子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他认为不仅要使民生有保障,还要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才能使民心归顺。
C.文段③中孟子运用对比手法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用类比手法反驳了统治者推卸责任的行为,从而巧妙的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D.在这三段文字中孟子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他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称王天下。
参考答案:1.D
2.C
3.A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平。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艺深衔之。后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有艺独出战,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十住等颇忌艺。艺阴知之,将为乱,乃宣言于众曰:“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也?”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既而旋师,郡丞出城候艺。艺因执之陈兵,而十住等惧皆来听命。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召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太宗之击刘黑闼也,艺领本兵数万破黑闼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明年,黑闼引突厥俱入寇,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洺州,因请入朝高祖,遇之甚厚。俄,拜左翊卫大将军。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镇泾州。
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率众军至于豳州。治中赵慈皓不知艺反,驰出谒之。艺遂入据豳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
(节选自《旧唐书·罗艺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深衔之衔:怀恨
B.乃宣言于众曰宣言:宣布
C.开仓以赈穷乏穷乏:贫困的百姓
D.预宗正属籍预:预留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罗艺“桀黠”的一组是(3分)
①然任气纵暴 ?????????????????②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
③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 ?????④因执之陈兵
⑤艺无故殴击之 ???????????????⑥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艺勇于攻战,军功卓著。大业年间,官至虎贲郎将;后赶上天下大乱,保卫涿郡有功,深得民心;再后征伐刘黑闼有功,得到唐高祖礼遇,拜左翊卫大将军。
B.罗艺自恃功高位重,目中无人。他无缘无故责罚了太宗的亲信,虽惹怒了高祖,但多次为大唐解决了突厥侵扰边境的问题,最终还是得到了高祖的原谅。
C.罗艺熟悉兵法,治军严明。涿郡被侵扰时,他破贼不可胜计;讨伐刘黑闼时,先于徐河打败其弟刘什善,斩杀俘获共八千人,第二年与太子李建成会师洺州。
D.罗艺遇事机警,且疑心重。针对赵十住等人的疑忌,他利用民心占得先机;后太宗即位,他因前事恐其责罚,最终选择拥兵反叛,以致惨死于乌氏驿站。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镇泾州。(3分)
②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3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天 下 不 诉 而 无 冤 不 谒 而 得 其 所 欲 此 尧 舜 之 盛 也 其 次 不 能 无 诉 诉 而 必 见 察 不 能 无 谒 谒 而 必 见 省。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预:通“与”,参加,加入。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B即为古今异义,答案C即为词类活用,答案D即为通假字。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D原文“召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翻译为“(皇帝)下召封他为燕王,赐姓李氏,预留太宗宗正属籍”显然不通顺。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首先要知道“桀黠”是“凶暴、狡黠”的意思②讲的是罗艺为凌侮别人而付出的代价;③表现罗艺的“勇于攻战”都和“桀黠”无关,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B对应的原文“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高祖在这件事上释怀的原因,文中没有交代,强加因果,事件有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
①素——一向,“为所”——被动句,惮——害怕;②枭——悬首示众,复——恢复(介宾短语后置句)。
小题5:
试题分析:天 下 不 诉 而 无 冤 不 谒 而 得 其 所 欲 此 尧 舜 之 盛 也 其 次 不 能 无 诉 诉 而 必 见 察 不 能 无 谒 谒 而 必 见 省。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也”后面断开,“不谒”“此”陈述对象变化,前面断开,两个“诉”“谒”中间断开。
【参考译文】
罗艺字子延,本是襄阳人。寄居在京兆的云阳。父亲名叫罗荣,曾做过隋朝的监门将军。罗艺生性凶暴狡黠,倔强固执,不讲仁义,在攻伐争战方面勇猛,擅长射箭。大业年间,(罗艺)屡次凭借战功,官做到了虎贲郎将。隋炀帝下令授予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使北平督军一职。罗艺少年时谙习兵事,统帅部队纪律严明,可是放任意气。(罗艺)每每凌侮李景,(可是)频频被李景凌侮,罗艺对他怀有很深的怨恨。
后来遇到天下大乱,涿郡物阜民丰,加上有值得夸耀的历史悠久的兵器,粮仓充盈,多据财宝,屯兵数万,众多贼子竟然前来侵扰掠夺。留守的官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人都不能抵抗,只有罗艺独自出战,杀敌不可胜数,威望越来越大。赵十住等人非常忌恨罗艺。罗艺私下得知他们将要作乱的消息,于是向众人宣布说:“我们这些人讨伐贼子非常有功效,城中的仓库里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君命(处理东西的权利)在留守官员的手里,但他们无心救济贫困百姓。这难道是慰问体恤之心吗?”用这些话激怒城中的百姓,百姓都怨恨。不久,罗艺率兵回城,郡丞出城迎候罗艺。罗艺趁机拿下郡丞,摆开阵势,赵十住等人害怕都前来听命。于是罗艺分发府库财物,来赐给将士,打开粮仓赈济穷困之人,境内军民都十分高兴。
武德三年,(罗艺)奉表回到京都,(皇帝)下召封他为燕王,赐姓李氏,加入太宗宗正属籍。太宗攻打刘黑闼,罗艺带兵数万,在徐河攻破刘黑闼弟刘什善的军队,俘获和斩首的共有八千人。第二年,刘黑闼协同突厥军队前来侵犯,罗艺再一次带兵与太子(谥号“隐”)建成在洺州会师,于是请求入朝拜见高祖,(高祖)厚待他。不久,拜为左翊卫大将军。太宗的亲信曾到他的营中,罗艺无缘无故地殴打了太宗的亲信。高祖因他是属吏大怒,很长时间才释怀,待他像以前一样。当时突厥屡次成为侵扰的祸患,因罗艺一向有威名,北夷害怕他,(高祖)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
太宗即位,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可是罗艺因害怕内心不安,于是到泾州欺骗说检阅队伍,矫诏奉密旨带兵入朝,(于是)率众军士到了豳州。治中赵慈皓不知道罗艺谋反,骑马出城迎拜罗艺。罗艺于是入主豳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率兵讨伐罗艺。王师未到,赵慈皓与统军杨岌私下谋划攻击罗艺,事情泄露。罗艺拿下赵慈皓关进监狱,杨岌当时在城外发觉有变化,匆忙带兵攻打罗艺。罗艺大败,丢弃妻子、孩子和数百随从,投奔到突厥,到了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的人逐渐离开,罗艺的随从斩杀了他,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罗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更适长山朱氏 适:出嫁
B、仲淹对益切 对:反对
C、所引用,皆朋党也 引:引荐
D、仲淹以一言忤宰相 忤:触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范仲淹对待吕夷简“刚”的一面是 [???? ] ①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②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③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④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⑤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A、①④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仲淹从小志向远大,在艰苦的境遇中,发愤苦读,学成为官后,把母亲从朱家接回,名字也由朱说改为范仲淹。
B、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这一天亲政,范仲淹极力反对,并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从而受到贬官的处分。
C、范仲淹回朝为官后,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与宰相吕夷简展开了激烈的冲突,被吕夷简诬为拉帮结派,因而再次被贬。
D、范仲淹遭贬谪后,侍御史韩渎与秘书丞余靖继续对他展开攻击,韩渎认为要追查范仲淹拉帮结派的问题,余靖也认为对范仲淹的处置过轻。
参考答案:1、B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