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19 04:23: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证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渐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
1.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重赀??????损:花费????????????
B.主人其故花????惭:惭愧。
C.客过而之????尤:责怪????????????
D.宜庭者????????庭:种在庭院。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4.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语句。
(1)花开,薄如蝉翼。
?? 译文:????????????????????????????????????????????????????????????????????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 译文:????????????????????????????????????????????????????????????????????


参考答案:1、B
2、C
3、D
4、(1)不久,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随属:连续。②醨(lí):淡酒。③温蠖(hù):昏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 举贤以自佐
B、举贤以自佐 /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何故怀瑾握瑜
D、是以见放 / 而自令见放为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屈原)博 闻 强 识 明 于 治 乱 娴 于 辞 令 入 则 与 王 图 议 国 事 以 出 号 令 出 则 接 遇 宾 客 应 对 诸 侯 王 甚 任 之 上 官 大 夫 与 之 同 列 争 宠 而 心 害 其 能 怀 王 使 屈 原 造 为 宪 令 屈 平 属 草 未 定 上 官 大 夫 见 而 欲 夺 之 屈 平 不 与 因 谗 之 曰 王 使 屈 平 为 令 众 莫 不 知 每 一 令 出 平 伐 其 功 以 为 非 我 莫 能 为 也 王 怒 而 疏 屈 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参考答案:DCAA


本题解析:
1、D(D项中两个“见”都表示被动。A项中前一个“贤”是形容词,译为“贤明”,后一个“贤”是名词,译为“贤明的人”;B项中前一个“举”是动词,译为“任用”,后一个“举”是副词,译为“全、都”;C项中前一个“故”是连词,译为“所以”,后一个“故”是名词,译为“原因”。)
2、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式。)
3、A(A项中的“客死”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都是指“死在他乡”。B项中的“至于”在文中的意义是“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连词;C项中的“颜色”在文中的意义是“脸色”,此外,“颜色”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指“女子的美貌”,在现代汉语中是“色彩”、“厉害”;D项中的“形容”在文中是名词,译为“身形容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动词,解释为“用言语去描述”。)
4、A(A项错在对屈原性格理解偏差,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5、(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6、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国家安定混乱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言谈辞令非常熟悉。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他就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非常生气(因此)疏远屈原。
参考译文:
国君无论愚笨、聪明、贤明、无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任用贤士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国家灭亡家庭破败(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王治理下的国家(已经)好几代人看不见了,这就是所说的忠臣不忠,贤者不贤(造成的)。楚怀王因为不知道区分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致于)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占,失去了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识人的祸患啊。
屈原到达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畔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身形相貌瘦弱。渔父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啊?”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所有的人都沉醉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流放。”渔父说:“圣明的人,不被外物阻碍,而能够与世事(一同)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您)为什么不也随波逐流呢?所有的人都沉醉,(您)为什么不也吃些残羹冷炙呢?为什么要保守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完澡的人一定振落衣服上的尘土。世人中又有谁能用身体的清白,去接受外物的污浊呢?(我)宁可投进不停流淌的江中葬身鱼腹。又怎么能让高洁的品行,蒙受外物昏聩的污染呢?”于是屈原作了《怀沙》赋。(写完后)屈原于是抱着石头,自己投入汩罗江中死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则躬樵汲????????????????????樵:砍柴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催促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俾:有益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学士词人无所取求??????????????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①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9.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D.①②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3分)
(2)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3分)


参考答案:
17.D?
18.C
19.C


本题解析:
17.俾:使?
18.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
19.①遁世隐居以前的事;②写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张怡;⑥写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的道义节操
20.C
21.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各句中“之”字作结构助词“的”的是 [???? ] A.知来者之可追
B.羡万物之得时
C.悦亲戚之情话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 盖 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两掾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夜恭职;久之,吏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夏,寇乱尽平。诸幽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节)
【注释】①擐:huàn,穿。②擿:tī,挑出,揭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孝廉,公府辟:征召
B.诸山越不宾     宾:成为宾客
C.初皆怖威,夜恭职 夙:早
D.自春夏,冠乱尽平讫:通“迄”,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两掾署,事入诺出若属皆且为
B.久之,吏盖不视文书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盖领太守
C.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加偏将军,病卒官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小题3:以下四组句子,全都直接表现黄盖“作战有谋略”的一项是?(??)
①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②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③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 ④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⑤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⑥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A.③④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4:第Ⅰ卷《黄盖传》文段表现了黄盖哪些性格特征?(6分)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2)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多为一词多义,如果此题仅按一词多义理解则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还要联系上下文看看是否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B.宾:服从,归顺;A. 辟:征召,古代取士的一种方法。C. 夙:早,与“夜”相对,今有“夙兴夜寐”一词;D. 讫:通“迄”,到,通假字。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在词义上大多是多个义项的,而意义不同是由于用法(即语法功能)不同造成的。此题考查的均是常用虚词。C.因:连词,于是,就。A.助词,与“署”构成“所”字结构/助词,表被动。B.介词,因为/动词,任命。D.介词,在/介词,比。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句子表达人物形象的理解。这种题型宜用排除法,排除不属于题干要求的句子即可得到答案。不属于直接表现黄盖“作战有谋略”的句子:①不是谋略、是职责②不是作战、是管理民事⑥不是作战是管理民事。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全文的角度考查学生概括传主整体形象的的能力。这要求对全文所述传主事迹进行归纳,看看作者叙述了传主哪些不同的形象特征,并对此加以归纳概括。(1)作石城县令时,约法两掾吏,掌握了他们不奉公守法的几件事杀掉他们,震慑县中,表现黄盖对官吏要求严格,先礼后兵,言出必行,处罚有据;(2)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表现黄盖外表虽严肃刚毅,但他善于关心照顾士兵;(3)黄盖做武陵太守,平定蛮夷反乱,表现黄盖有勇有谋。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文言翻译要抓住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以及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不同第一句为课文翻译。本题重点知识点:(1)无……无……,无论……无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2)令长,我,黄盖自称;徒,仅仅;以,凭借,介词;称,著称。
【译文】(仅供参考)
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人。起初做郡里的小官,后被举荐为孝廉,被公府征召。孙坚组织义军,黄盖跟随他。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孙坚去世后,黄盖追随孙策、孙权,披甲与敌交战,冒死攻城掠地。
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 有贼寇作乱的郡县, 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督察驾驭,黄盖便任命了两个掾吏(副官),分别主管各部门。他教导说:“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如今贼寇还未平定,而我常有行军打仗的任务,把公文处理的事务全部托付给你们两位,你们应当监督管理好各个部门,纠正揭发他们的错误。你们在本职范围内,处理公务,签署公文。如果有奸诈欺骗的行为,我最终不只会加以鞭抽杖击的处罚,你们应各自尽心尽力,不要成为众人中先犯错之人。”刚开始那两个掾吏都畏惧黄盖的威严,早晚谨守其职。久而久之,掾吏们因为黄盖不看文书,渐渐纵容了一些事情。黄盖也不满他们的松懈懒散,不时有所觉察,掌握了两个掾吏不奉公守法的几件事。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两个掾史无话可说,都叩头认罪。黄盖说:“以前已经告诫过你们,最终不只会用鞭抽杖击来惩罚你们,这不是骗你们的。”于是就把两个掾吏杀了。全县官吏大为震惊,恐惧不安。后来黄盖转任春谷县、寻阳县县令。凡是他所任职过的九个县,都平安稳定。后来又升任丹杨都尉,黄盖抑制豪强,扶助贫弱,山越都诚心归附。
黄盖外表刚毅严肃,善于关心照顾下属,每次出兵作战,士兵都奋勇争先。建安年间,黄盖跟随周瑜在赤壁抵御曹操,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相关文字记载在《周瑜传》中。黄盖被任命为武锋中郎将。武陵郡的蛮夷^造**叛乱,攻打城邑,(孙权)于是任命黄盖兼任武陵太守。当时武陵郡的兵员仅五百人,自以为抵不住敌人的强攻,于是打开城门,让叛军人马进入一半后,才突然袭击他们,斩杀敌人几百个,其余的都逃走了,全部回到各自的村落。黄盖诛杀了叛军的首领,跟随的人都予以赦免。从春天到夏天,叛乱全部平定,各个僻远的地方如巴、醴、由、诞的邑侯君长,都改变节操,捧着礼物前来请求接见,于是武陵郡境内便清平安定了。后来长沙郡益阳县遭到山寇攻打,黄盖又去平定讨伐。被加封为偏将军,最后病死在官任上。
黄盖任职处理事情果断,做事从不拖延,吴国人都怀念他。等到孙权登基,追认评定黄盖的功绩,赐给他的儿子黄柄关内侯的爵位。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