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9 05:02: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口供[注]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注]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口供》是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死水》初版本分四个部分;这首诗独立于四部分之外,显然,带有序诗的性质。
(1)闻一多说过:“黄昏与秋是传统诗人的时间与季候。”这首诗同样显示出他的这一追求。请联系诗歌具体语句谈谈诗歌是怎样体现诗人的这一“追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请体味一下“驮”字和“织”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一句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这是黄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1.为什么有些事情“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根据你的理解,这些事情会是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小人物,为什么能辖制全城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结尾部分一连用了六个“不敢”,但作者似乎还兴犹未尽,在文段的末尾又用了省略号。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别里科夫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的教师,他还是沙皇的鹰犬,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阅读越剧《红楼梦》之“宝黛初会”一场戏,完成19-2l题。
(众声)宝二爷回来了,宝二爷回来了。
宝玉:老祖宗安。太太安。
贾母:宝玉,家里来了客人,快过来见过你林妹妹。
宝玉:林妹妹——
(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玉: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挟柳。
黛玉: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宝玉: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白)唉,这个妹妹好像是看见过的。
贾母:啊呀呀!又要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啊。
宝玉:虽没见过,看起来面熟,心里好像相识的一般。
贾母:哦,好啊,这样嘛,以后在一起,就和睦了。啊哈哈!(对黛玉)坐下坐下。
宝玉:妹妹,你读过书吗?
(黛玉点头)
宝玉:尊名?
黛玉:名唤黛玉。
宝玉:表字呢?
黛玉:无字。
宝玉:无字?!未若我送你一个表字,曰“颦颦”如何?
(黛玉看见宝玉佩戴的玉)
宝玉:妹妹,你有玉没有啊?
黛玉:我没有玉,你那件玉想必也是一件稀罕之物,岂能人人都有的!
宝玉:(摘玉扔玉)什么稀罕的东西,人之高下不分,还说灵不灵,找可不要送东西!
贾母:孽障。你生气啊,要打骂人容易,何苦去摔你那命根子!
宝玉: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今天来了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她也没有,哼,可见不是好东西!
贾母:宝玉,把它戴上!
熙凤:宝兄弟!
王夫人:哎呀,宝玉,你快戴上!
贾母:宝玉!
王夫人:宝玉!
贾母:宝玉!
王夫人:宝玉,当心你爹知道,快戴上吧!
(熙凤给宝玉把玉戴上)
熙凤:宝兄弟,老太太不是常常说的吗,这富贵家私,就指望着这个命根子呢。
小题1:阅读上面的越剧选段并结合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概述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在林黛玉眼中的发展变化。(6分)
小题2:(1)小说与戏剧同属叙述文体,通过对情节的编织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对生活的审视和思考;由于二者不同的艺术特性,其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试就上面越剧片段(节选)和小说原著进行比较,分析两段文字人物出场时在人物描写方面的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探究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4分)
小题3:对“摔玉”一节,小说《红楼梦》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
(宝玉摔玉后)贾母忙哄他(宝玉)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
在改编成越剧时,编剧把它改为“熙凤给宝玉戴上”。这样的改动在一些名著的改编时并不鲜见,这一改动效果如何?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林黛玉从母亲口中得知表兄贾宝玉衔玉而诞,顽劣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论韩愈的“文以明道”(节选)
郑国民
①韩愈一生中的最大成就是文学,而不是儒学,这是世人公认的。但是他终生从事和努力探索的却是儒学,而不是文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和韩愈自身。在唐代,或者说在所有的封建社会,有专门的教育职业,却不存在专业的文学家。人们学文,只是手段,目的是以此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赏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入仕途的通行证。因此,逐渐积淀下了这样的社会心理:文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治世能力的水平,虽不能完全划等号,但至少当时选拔人才是以此为标准的。韩愈也不例外,尽管他为文修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道,发表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他的治世之道,吸引众人注目,让人们接受并得到赏识,他必然要在文章上花一番功夫。这是韩愈作好文章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
②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韩愈,在文章方面理所当然不会放过具有各种弊病的时文,同时这也和他想作好文章以此知名于时是一致的。那种纤巧华丽雍容典雅的时文,和充满革新的社会意识的内容格格不入,不能够承担起经世致用、淳风厚俗、有益教化的社会作用。这样的文章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表达和感情的尽情抒发,因此,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文章。韩愈提出文体的改革正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而古文正好没有时文这些弊病,它一产生,就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又因它是圣贤之道的载体,而这些道也正是韩愈想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据。这种内容和形式都优越于时文的古文,就自然而然成为韩愈的最佳选择。但是,韩愈在具体进行文体改革时,并没有完全复归古文之中,原地踏步,而是以他富有天才的创造力和勇敢的开拓精神,全面地突破了古文原有的模式,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散文体制。以“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为例,韩愈完全突破了“述哀之文,究以用韵为宜”的定法,全部采用散体文的形式,按着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流动而娓娓道来,“字字是血,字字是泪”。韩愈此处彻底抛弃了用韵文写那些呆板生硬庄重典雅却又华而不实的谄谈之套话,而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把痛苦内疚和无限哀痛之情表达出来,创造出了“使酷吏读之,亦不觉骇然流涕者”的艺术效果。
③韩愈的创作实践证明,他倡导文体复古,并没有退回到古代原有的体制上去、停滞不前,而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韩愈顺应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打碎了六朝骈文强加于各种文体的条条框框,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古文的表现手法,从而实现了文体的大解放、大发展,这正是“惟善用古者能变古”,韩愈可以用各种文体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尽管他极力反对骈文,但是他自觉地吸取了这种文章的辞采之工的优点,并把它融入到先秦盛汉辩理论事之文的朴素无华之中,酝酿而成了他那种富有艺术美感和表现力的新文体。
(选自2000年第4期《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下列对造成韩愈“最大成就是文学而非儒学”,但致力的“却是儒学而不是文学”的原因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当时社会有专门的教育职业,却不存在专业的文学家。
B.唐人学文只是入仕手段,目的仍在于用儒学思想治世。
C.所写文章质量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人治世能力的水平。
D.韩愈作好文章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治世之道。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在进行文体改革时,没有完全复归古文之中,表现了他富有天才的创造力和勇敢的开拓精神。
B.韩愈倡导文体复古,但并没有退回到古代原有的体制上去,他为文描写细致入微,彻底弃用韵文。
C.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韩愈放弃使用与充满革新的社会意识格格不入的纤巧华丽雍容典雅的时文。
D.《祭十二郎文》完全突破了以往的定法,创出了“使酷吏读之,亦不觉骇然流涕者”的艺术效果。
3.从文本看,韩愈的文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参考答案:
1.C
2.B
3.①突破了古文原有的模


本题解析:1.故意夸张。对应的原文是“文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治世能力的水平”。
2.“彻底弃用韵文”说得不对。对应的原文是“韩愈此处彻底抛弃……”“他自觉地吸取了这种文章的辞采之工的优点”。
3.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加工整合能力。作答区域在第三自然段,从文体的体制、表现手法、文采三方面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但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__________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用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1.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2.下列成语中的六个,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在横线上填上类别及相关的成语的序号
①名正言顺②开天辟地③图穷匕见
④钩心斗角⑤画蛇添足⑥精卫填海
⑦黔驴技穷⑧卧薪尝胆⑨落花流水
出自_____________的成语:⑤⑦
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结构清楚,从成语的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较为详尽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结构灵活多变 音律和谐 便于记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理解、分析文言..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