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9 12:48: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 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参考答案:
1. D。情景交融是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诗篇立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风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长,习读自然与人事两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971年夏天,邓稼先的老朋友、享誉世界的关籍华人杨振宁先生,自1945年离开祖国20多年后首次回国。在杨振宁先生开出的会见人名单中,第一个要见的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人的父亲都曾经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而两人先后考进崇德中学,成为了好朋友。杨振宁早两年进校,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邓稼先也很聪明,但性格较为沉稳,待人忠实厚道,真诚可靠。这两个朋友在一起,互相珍视对方身上的优点,并看做自己性格的补充。
  卢沟桥事变后,杨振宁随家南下迁往昆明,邓稼先于1940年随大姐邓仲先也到了昆明。杨振宁于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本科学习结束后又进修了两年硕士研究生课程。邓稼先于1941年也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校学习4年。他俩共有3年在同校同系学习。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振宁报考公费留学生被录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邓稼先在西南联大毕业后北上,在北京大学任物理助教。后来,邓稼先也考取了留关研究生。
  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后,邓稼先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他冲破重重阻挠,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于8月29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从那时起,邓稼先就与杨振宁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回到祖国后,邓稼先参与了正在进行的创建中国近代物理所的工作。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理论物理科学研究的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58年,邓稼先被选为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从此隐姓埋名。
  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当杨振宁听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激动不已。他从不同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感到他思念的老朋友邓稼先参与了中国的核试验工作。他看到有关国的报刊报道说,中国人的原孚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1971年他回到国内时很想问邓稼先,但是一直没有说出来。
  那天,杨振宁离开北京去上海,返回美国,邓稼先去机场送行,当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机坪时,杨振宁回转身,看着邓稼先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问:“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他叫寒春,这是真的吗?”听到杨振宁这样的问话,邓稼先吃惊地张了张嘴,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先上飞机吧。”
  送走了杨振宁先生,邓稼先马上向上级报告并请示了他遇到的提问。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激动万分的邓稼先就在自己家里多次做过“粗估”计算的“一头沉”写字台上给杨振宁写了封信,并立即交专人乘民航班机赶往上海。杨振宁是在上海市“革委会”为他饯行的宴会上接到这份信件的。当他拆开信封,一眼看到熟悉的邓稼先的笔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顿时泪水夺眶而出,他泪流满面地起身到洗手间去了。
  从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之后,他就多次到中国讲学和访问,每次来华,只要条件允许,他就要会见邓稼先,畅叙友情。杨振宁逐渐了解到邓稼先的功绩,对他更加敬重和爱护。
  1983年杨振宁来北京时,有一次,他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振宁忽然问:“稼先,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人用了7年,苏联人用了3年多,英国人用了4年,法国人用了8年,为什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邓稼先没有说话,他沉默着。他知道这是杨振宁很想知道的一个答案。但是,邓稼先又确实无法回答,因为这是秘密。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远在美国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发来唁电:“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许鹿希在给杨振宁的信中写道:“如果人生能有轮回,稼先还会选择这条路的。”
  杨振宁先生在1986年9月23日的信中说:“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两位著名科学家的友情不仅在科学界,在民间也被传为佳话。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理想、骨气、学识、为人等优秀知识分子的品德无不令人动容。(选自《英雄大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相交,虽然有家庭世交的影响,但更多是由于青少年时期轨迹相近的求学经历以及两人在科学领域上相似的追求。
B.新中国建立后,邓稼先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踏上了归国的路程,而杨振宁留在美国。文章写两个人的分离意在表现这两人的不同选择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两种不同人生的缩影。
C.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58,邓稼先被选为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从此隐姓埋名。作者在此处一抑一扬,更突出邓稼先的可贵品质。
D.文中引用许鹿希给杨振宁的信“如果人生能有轮回,稼先还会选择这条路的”。是以邓稼先生活上的伴侣和事业上坚定的支持者的话语表现邓稼先矢志不渝的精神。
E.本文主要以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式,描写了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事业呕心沥血的动人事迹,表达了对老一代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2)从全文看,邓稼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杨振宁关注中国原子弹的研究,他先问中国原子弹研究是否由美国人帮助,而当他拆开信封,一眼看到熟悉的邓稼先的笔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顿时泪水夺眶而出,80年代又问“为什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这些都表现了杨振宁的什么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位大学校长说,杨振宁得诺贝尔奖给我们争了气,我们中国人都感谢他;邓稼先回国为了中国制造出原子弹、氢弹,中国人也都感激他。这篇文章结尾也说:“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理想、骨气、学识、为人等优秀知识分子的品德无不令人动容。”请你就对“学识与为人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的理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①热爱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②艰苦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果汁业面临苹果短缺 ??????? 现在是中国北方观里镇收获的季节,成熟的苹果在道路两边堆积如山,挡住了从各地开来的拖拉机、卡车和农用车。
????????中国是世界头号苹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近一半。它也是世界最大的苹果汁生产国,约占世界苹果汁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越来越多的中国苹果汁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甚至澳大利亚。尽管观里镇有大量的苹果,但仍无法满足果汁企业的需求,这些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超出了果园的种植速度。寒冷潮湿的天气造成苹果产量降低,又加剧了这种短缺。
????????中国农业大省山东省烟台市观里镇农民周玉良说:“农民们在所有地方都种了苹果树,这里以前种的可都是粮食。”11月初,他指着种满苹果树的田地对记者说:“还是供应不上,果汁企业的需求量太大了。”同该地区许多人一样,周玉良在过去几年从种庄稼转为种苹果,以增加收入。他简陋的家里现在有了洗衣机和电冰箱,11岁的儿子在附近的城里上学。
????????作为橙汁的替代品,苹果汁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自2004年以来,中国苹果汁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以上。由于巴西放弃种橙子而改种生物燃料作物,以及美国仍受到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后续影响,国际橙汁价格一路飙升。
????????行业管理者说,中国现在的浓缩苹果汁年生产能力约为170万吨,接近世界每年约180万至200万吨的消费量。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和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各自的生产能力都超出了波兰2006—2007年度的苹果汁出口总量。波兰是世界第二大苹果汁生产国。但中国人自己却很少喝苹果汁。生产能力的扩大引发了对苹果的抢购。大连一家有机食品出口公司的总经理吴竺说:“果汁企业向全国各个地方派出卡车和业务员,抢购苹果。”中国陕西省一家果汁企业的管理人员说:“你在周边买不到足够的苹果。你必须跑200公里去找苹果。”
????????行业管理者说,尽管缺乏可靠的数据,但由于春季的霜冻,中国一些地区2007—2008年度的苹果产量下降幅度高达50%至60%。他们认为今年全国产量在2000万至2500万吨之间。美国农业部驻北京的机构说,在截至明年6月份的这一年度,中国的苹果产量将比上一年度的2600万吨下降12%。美国农业部说,去年全球苹果产量为4600万吨。一家果汁企业的管理者说:“今年的苹果汁产量可能达到80万吨。”伴随着运输成本的增加,苹果短缺已经推动中国浓缩苹果汁价格从1月份的每吨1000美元上涨到约2000美元。几年前,浓缩苹果汁价格仅为每吨500美元,被看作是橙汁的低价替代品和甜味剂。
????????由于中国目前主导着全球苹果汁的供应,买家别无选择,尤其是当霜冻造成波兰产量下降以后。除了作为新鲜果汁饮用外,苹果汁还广泛用作饮料、蜜饯和酸奶中的甜味剂。今年,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的强烈质疑。但管理者们发现果汁行业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因为该行业由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大型企业主导。他们说,生产苹果汁主要采用巴氏消毒法。农民们也用纸袋将树上的每一个苹果保护起来,这样就不会受到化学品的污染。
????????一些管理者说,苹果短缺可能还要持续几年,因为新的苹果树结果需要3到5年时间。 ????海升公司的一名管理者9月份说:“自2005年以来,已经种植了更多苹果树。苹果的供求关系大概会在3年内最终实现新的平衡”。
1.根据文章,以下选项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苹果汁生产消费国,约占世界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
B.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和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各自生产的果汁都超出了波兰2006—2007年度的苹果汁出口总量。
C.农民们也用纸袋将树上的每一个苹果保护起来,使其不受到化学品的污染。
D.中国的苹果汁产量将比上一年度的2600万吨下降12%。
E.中国是世界头号苹果生产国,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2.造成中国果汁业苹果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苹果短缺,果汁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文中发现哪些值得忧虑的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超出了果园的种植速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茏”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租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摘自鲁枢元教授在台湾淡江大学的讲演,原文有删节)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C.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1.C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