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雨落大海
鲍尔吉·原野
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水有水的愿景,最自由的领地莫过于海。雨落进海里,才伸手,就有海的千万只手抓住它,一起荡漾。谁说荡漾不是自由?自由正在随波逐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可以绿,可以蓝,可以灰,夜晚变成半透明的琉璃黑。雨落进海里,就开始周游世界的旅程,从不担心干涸。
我在泰国南部的皮皮岛潜泳,才知道海底有比陆上更美的景物。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绚丽的热带鱼游来游去,一鱼眼神天真,一鱼唇如梦露。它们幼稚地、梦幻地游动,并不问自己往哪里游,就像鸟儿也不知自己往哪儿飞。
人到了海底却成了怪物,胳膊腿儿太长,没有美丽的鳞,只有裤衩,脑袋戴着泳镜和长鼻子呼吸器。可怜的鱼和贝类以为人就长这德行,这真是误会。我巴不得卸下呼吸器给它们展示嘴脸,但不行,还没修炼到那个份儿上,还没掌握用鳃呼吸水中氧气的要领。海底美啊,比九寨沟和西湖都美。假如我有机会当上一个军阀,就把军阀府邸修在海底,找我办事的人要穿潜水服游过来。海里的细沙雪白柔软,海葵像花儿一样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
上天造海底时分外用心,运用了美术家全部的匠心。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像鹦鹉满天飞。上天造人为什么留一手,没让人像鸟和鱼那么漂亮?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除了眼睛和须发,其余的皮肤都是单色,要靠衣服显示自己不单调。海里一片斑斓,上天造海底世界的时候,手边的色彩一定很富裕。
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雨水最怕落在黄土高坡,“啪”,一半蒸发,一半被土吸走,雨就是这么死的,就义。雨在海里见到城墙般的巨浪,它不知道水还可以造出城墙,转瞬垮塌,变成浪的碉堡、浪的山峰。雨点从浪尖往下看,谷底深不可测,雨冲下去依然是水。浪用怀抱兜着所有的水,摔不死也砸不扁。雨在浪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
雨在云里遨游时,往下看海如万顷碧玉,它不知那是海,但知道那不是树,也不是土。雨接近了海,先感受到透明的风的拨弄。风把雨混合编队,像撒黄豆一样撒进海里。海的脸溅出一层麻子,又被风抚平。海鸥在浪尖叼着鱼飞。浪涛冲到最高处,卷起纷乱的白边。俯瞰海,看不清它的图案,大海没有耐心把一张画画完,画一半就抹去另画,象形的图案转为抽象的图案。雨钻进海里,舒服啊!海水清凉,雨抱着鲸鱼的身体潜入海水最深处,鱼群的腹侧如闪闪的刀光,海草头发飞旋似女巫。往上看,太阳融化了,像蛋黄摊在海的外层,晃晃悠悠。海里不需要视力,不需要躲藏。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不怕蒸发,雨水进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想念陆地。
(摘自2013年2月1日《广州日报》)
小题1:“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分析雨落大海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综观全文,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深刻含义”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中国人,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汉书》应该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现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国学”是个好东西,但也有局限性。“国学”的不少内涵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有的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而成为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这在其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进步的,但进入近代后,却严重滞后于新型的民主要求了,而它本身是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变“令民与上同意”为“令上与民同意”的。
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如《孙子兵法》中的“视卒如婴儿”,会觉得它很爱兵,但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若驱群羊”,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还美其名曰“慈不掌兵”。
在“国学”身上,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交织在一起,我们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一概抹煞它,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科学理性、一分为二永远是对待“国学”应有的立场与态度。
今天弘扬国学,尤其要做到两个“超越”: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如果今天的国学仅仅局限于汉族这一块,显然会是残缺不全的,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统一。
第二,要超越经史子集的传统,回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原生态。实际上,经史子集是次生态,原生形态应该是六艺之学,就是从西周的六艺之学,一直延续到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有精神思想的指导:“礼”“乐”,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书”“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射”“御”。但孔子之后的“六艺”却变成了纯粹的书本知识。再看《汉书·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但经史子集里却淡化了操作、实践性的东西。“学习”中的“学”,是被动的、灌输性的学,“习”,是在实践中练习、升华。现在我们只有“学”,没有“习”的成分了。
(摘编自黄朴民《“国学”断想》)
小题1: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具体说,就是指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汉书》等内容的学习。
B.“国学”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从小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或多或少会受到国学影响,致使在处世方式上与西方会有所不同。
C.“国学”是指它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层面的思想,是国学最根本的东西。
D.“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主要表现内容,其思想价值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一些内容由进步而转为落后。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观,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国学三个层面中核心的层面。
B.《孙子兵法》中“令民与上同意”与“令上与民同意”的观点,虽然都属于民本思想,但二者的境界有着很大差别。
C.由于经史子集学术次生态的特质,使得它们远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特点。
D.西周时期的“六艺”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相符合,而这以后对“六艺”的阐述却偏离了这种精神。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虽然在军事谋略上值得借鉴,但是它有知行割裂的毛病,因而从传统文化理念上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
B.国学的内容融合在五十六个民族之中,虽然汉族成分居多,但是为了保持国学完整和民族团结,必须超越汉族畛域。
C.从六艺之学到《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都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与淡化操作、实践性的经史子集有较大不同。
D.我们不能以狭隘的汉族文化角度研究国学,不能局限在单纯的经史子集范围里研究国学,面对国学,既要“学”,还要“习”。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节选自(《访兰》)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象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人类首次“登陆” 火星人类终于“踏上”了火星。名为“火星500”的首个火星登陆模拟计划目前正在成为世人的关注焦点。目前,已分批送出了两批宇航员“去火星”,其中包括中国志愿者王跃。这个模拟项目庞大而细腻,模拟了人类登陆火星后的各种活动和迹象,主要关注宇航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上周,这些“远征勇士”终于“抵达”了火星,并进行了模拟火星活动。 模拟30年后的工作 莫斯科时间14日下午1时,第一批两名宇航员成功“登陆”火星。这算是今后人类真正在火星上留下脚印之前,尝试迈出的“一小步”。
经过8个月“与世隔离”的“航行”,俄罗斯和意大利的两名宇航员终于穿上了沉重的白色宇航服和笨拙的宇航靴,离开太空舱,小心翼翼地踩上火星红色的土地。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位处莫斯科的研究中心肉。
与此同时,在相隔不远的太空控制中心,俄罗斯和欧洲最项尖的太空专家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发来的同期视频,他们眼见着两位宇航员走起了太空步,耳边传来类似走在火星表面上时才发出的“咔嚓”声。
“我们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达维多夫(?Vitaly?Davydov)说,“宇航员们感觉良好。”不过,他也说,他们身着重达32千克的太空服,还得背着硕大的氧气管,摇摇晃晃地走在坑坑洼洼的沙地中并不容易。
两人试验性地走了几步,然后将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旗,以及欧洲航天局(ESA)的旗帜插在了“火星”地面上,随后又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目前,人类的计划是,在2040年之前,能够在真正的火星上做这些事情。
此次“火星登陆”原计划要行走93分钟,但是最后缩减为8分钟。目前,没有人对这一变动作出解释。 宇航员面临多重压力 “火星500”计划总共将持续520天,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着陆火星到返回地球的过程。
2月1日,模拟飞行器“到达”火星。2月14日,试验登陆舱与主舱“分离”,第一小组“登陆”火星,其他人则留在“轨道”上。2月18日,小组人员进行更换。
这是一个多国合作项目,实验实体是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擎院的生物医学问题研究中心进行的,实验则由欧盟航天局设计组织。参加“火星500”项目的六名志愿者宇航员分别来自俄罗斯、中国、法国和意大利。中国志愿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王跃作为第二批“登陆”人员在当地时间18日替换已登陆的意大利志愿者。
这是人类第一次模拟登陆火星,实验主要集中模拟长途太空旅行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在历时500天的模拟飞行中,这六名20到30岁的宇航员们都身处模拟太空舱内,与外部的联系都十分有限。实验甚至特意设计了一段长达20分钟的登陆延误。因此,宇航员们必须体验长时间的隔离、长途跋涉及机械故障等多重压力。
成功“登陆”火星之后,除了提取样品之外,小组还将测量模拟火星的磁极,以及用当年俄罗斯人登陆月球时所设计的测量工具来做一些地面实验。
目前,俄罗斯已经表示将可能和美国宇航局合作,在20到30年内向火星发射真正的飞行器,不过经过这次模拟登陆测试,一些宇航官员认为,这个时间可能会缩短一些。“20年将会是准备这一太空旅行的合适的时间。”达维多夫说,“我觉得这很可能实现。”(摘自2011年2月20日《新京报》,记者:金煜)
1.这篇新闻的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
2.在“模拟30年后的工作”一部分中,作者先说这是“一小步”,后来又引用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达维多夫的话,说“我们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人类登陆火星所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 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小题1:请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与“变”的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内容不是写雪,为什么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请梳理文章写作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历,评价作者观点。(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