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1-19 13:01: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炮兽》节选文字并联系全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4分)
①它的底下有甲板在摇动它。它被船摇动,船被海摇动,海被风摇动。这个破坏者只是一只玩具。船,波浪,风,这一切在戏弄它;这就是它的不祥的生命的来源。对这一连串互相牵连着的东西怎么办呢?怎样阻止这一连串可怕的导向沉船的动作呢?怎样阻挡这些来来,去去,转变,停顿,撞击呢?它向船壁的每一下撞击,都可能把船撞破。这些可怕的左冲右突,又怎能预料得到呢?我们对付的是一个会改变主意的放射物,它仿佛有许多主意,每分钟都要转向一个方向。怎样来阻止这件必须避免的事变发生呢?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做苍蝇似的压死。情势的可怕是因甲板也动摇起来了。怎样和一块任性的甲板格斗呢?可以说这只船的肚子里关闭着闪电,现在闪电设法逃了出来;有点像在地震的时候,又加上打雷。
②一转眼间全体船员都来了。错误是在炮队队长身上,由于疏忽,他没有把铁链的螺母帽旋紧,大炮下的四只滑轮也没有堵塞好;这样就使脚板和炮架有了活动的机会,一切关键都没有合拢,所以那系炮的铁链,终于被挣断了。铁链既然断了,大炮就不再固定在炮架上。那时候防止炮身反座的固定止退索还没有人使用。一个大浪头打击了一下炮门,没有系好的大炮向后退,挣断了铁链,开始在中甲板里面向四面八方疯狂地滚动。对于这种古怪的滚动要想得到一个概念的话,只要想象一滴水在一块玻璃上面滑走就得了。
③铁链折断的时候,炮手们都在炮舱里。有聚集在一起的,也有分散的,都在忙着做未来的可能发生的战斗的准备工作。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刚才听见的悲惨的喊声就是在这时候发出来的。所有的炮手都急急忙忙地向楼梯奔去。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④这门巨炮孤零零地留在那里。它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它成为自己的主人,也是这条船的主人。它爱怎么办就怎么办。所有这些惯于在打仗时欢笑的水手都哆嗦起来了。要描写这种恐怖的气氛是不可能的。
⑤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⑥这人就是他们的乘客,那个乡下人,他们在一分钟以前谈论的那个人。
小题1:最后一段中的“乘客”“乡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直呼其名?(3分)
小题2:开头一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第三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理解它的作用?(4分)
小题4:炮队队长虽然是肇事者,可是也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挺身而出的勇士,将军虽奖励了他,但紧接着又枪毙了他,你怎么看待将军的做法?(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超导与超流动性
绝对零度就是零下273.16摄氏度。以绝对零度作为零度标准的温度叫做开氏度。开氏度是没有零下的。温度是原子活动活跃程度的一个表现。原子活动越激烈,温度就越高,在绝对零度下,原子已经停止了活动,因此不可能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在进行低温研究时,科学家最常用的介质是液氦。氦的沸点是零下269摄氏度,而且在常压下不会结冰。因此,科学家通常用液氦来冷冻其他的物体,正如在常温下我们用水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一样。
液化氦气是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在1908年完成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成就。昂尼斯同时发现,在低温下,各种物体将会呈现出许多令人惊异的特性。例如科学家在此之前已经知道,水银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是在零下269摄氏度以下时才表现出超导性。目前被称为高温超导材料的是陶瓷材料。在零下150摄氏度时就能成为超导体。是否有常温下的超导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不过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寻找。
超导体还有另一个特性:当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超导温度时,超导体内部的全部磁场会遭排斥。除了超导体表面之外,材料内部没有任何磁场。这就是所谓的迈斯纳效应,是由德国科学家迈斯纳和奥克森费尔德在1933年发现的。
低温给科学家带来的惊喜还不止这些。1938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察以及加拿大科学家约翰?阿伦和奥斯汀?米塞纳发现,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有着极好的导热性,是铜的200倍。而且,液氦还具有超流动性。
任何液体都有黏度。例如蜂蜜和香波这样的液体就非常黏,流动很困难。另一些液体(例如水)的黏度就小得多。而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的黏性几乎完全消失了,成为一种超流体。如果将液氦放在一个杯子里,那么我们能够看到液氦沿着杯子壁向上爬升,然后再从杯子口流出来。液氦的这一特性在检验管道的密封性能时特别有用,即使漏洞的直径只有两万分之一毫米,液氦也能从里面静静地流出来。
1995年,美国科学家还验证了由爱因斯坦和印度科学家玻色在80年前提出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科学家们将2000个原子冷却在开氏十亿分之一度的状态下达10秒钟,发现这些原子丧失了自己的特性,完全无法分辨,成为一种“超原子”。原子的这种性状完全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的理论。
1.?下列对“迈斯纳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一定温度时,超导材料的部分磁场被排斥。
B.?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绝对零度时,超导材料的全部磁场被排斥。
C.?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一定温度时,超导材料内部磁场被全部排斥。
D.?超导体在磁场中被冷却到绝对零度时,其表面及超导材料内部磁场被排斥。
2.?下列不属于“低温给科学家带来的惊喜”的一项是
A.?水银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某些材料在磁场中被冷却到超导温度时磁场会遭排斥。
C.?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有着超乎寻常的导热性。
D.?在零下271摄氏度时,液氦会成为一种超流体。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零下269摄氏度以下时,水银成为超导体。
B.?陶瓷材料在高温下才能表现出超导性。
C.?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常温下的超导体。
D.?原子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有可能出现凝聚状态,成为一种超原子。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有可能创造比零下273.16摄氏度更低的温度。
B.?温度与原子活动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表明原子活动就越激烈。
C.?因为氦在常压下不会结冰,所以人们通常用液氦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
D.?由于液氦具有超流动性特点,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它来检验管道的密封性能。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友
聂鑫森
无论是见面交谈,还是打电话问候,他们都称对方为“书友”。 两人都喜欢读书、藏书,还著书立说。
叫舒予的五十有一,是潭城社科院古典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中等个子,稍胖,面白无须,走路不急不慢,性子好得出奇。
叫殳役的和他同年,是湘江大学中文系的“博导”,教的是古典文献的校勘。也是中等个,精干单瘦,下巴蓄着短须,却粗喉咙大嗓子,很容易激动。
同居一城,又有相同的喜好,所以数年来交谊弥重。就藏书而言,他们都有相当的规模,当然是新版书多。但也各有不少镇库之宝——古版线装书,都轻易不肯示人。
他们原本和善的关系,忽然紧张起来。中秋节之夜,市里发请柬,请一些学术界的大腕,在雨湖公园的湖心岛小酌赏月。舒予和殳役特意互邀,坐在同一张桌子边。桌上摆着月饼及几个佐酒的冷盘,白酒是茅台,红酒是山东青岛的葡萄干红。
皓月当空,湖光耀金,秋风送爽,水气氲氤。他们喝着酒,谈着书的话题,酒力渐渐在全身流转开来。
殳役问:“书友,你此生访书可有憾事?”
舒予说:“有啊。家传《经进周昙咏史诗》,为唐代周昙所著,是进奉给皇上的,共有七言绝句二百零三首,每首题下注出大意,诗下引史事,而间杂已意加以论评,谓之‘讲话’,此为当时一种体式。有宋刻三卷本传世,我家只一卷和二卷,缺第三卷。我父亲生前搜寻未果,我又找了多年,仍然无法补齐。”
殳役酒兴正酣,说:“我家却有第三卷,纸张精美,是福建刻印的,应为宋之佳本……”说了一半,他忙刹住话,猛猛地喝了一口酒。
舒予的嘴惊得半晌也合不拢,然后低声问:“书友,可否割爱?价由你定。”
“不!绝不!先父为购置它,跌伤过一只手。”殳役回答得斩钉截铁。
子夜时分,赏月会结束。他们默默地挥挥手,各自乘安排好的小车回家去。这一夜,他们在各自的书房里,一直坐到天亮。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互相再不打电话,也避免任何可以碰面的机会。殳役为自己的酒后失言而忏悔不已,若不说出家有此书的第三卷,就不会导致舒予的急于购置,一切便会怡然如昔。可他有难言的苦衷。1948年冬,父亲闻长沙一个书商手上有此书的第三卷,便乘火车去购买。下火车时,因站台结冰不慎跌倒,左手骨折,硬是忍痛把书购回。到殳役长大后,父亲专门说到此事,嘱他若能找到一卷和二卷,则为殳家之幸,也是此书之幸。殳役如将其散出,便是有违父命,则为不孝。若是别的书,殳役绝不会这样。他听城中一家经营古旧书店的老板偶尔谈到,舒予曾打听过可有宋刻汤汉注陶渊明诗的古本,便推断舒予家应有宋刻《陶渊明集》,而缺少与之称为双璧的汤汉注陶诗宋刻本。此书他家却有,但舒予并没有向他提起过,当然他就不能慨然出让了。
舒予也很后悔那晚贸然开口索购,这不是要夺人所爱吗?他在没事时,总会从书柜中搬出一个楠木书匣,戴上白而薄的手套,从里面拿出两卷《经进周昙咏史诗》,小心地翻看。楠木匣是父亲得到这两卷本后,特意请人做的,里面的空间可放下三卷本。一套书未齐备,如一家人之离散各处,不能团圆是一大憾事。舒予想:我们二人爱书、藏书,是为了读书、研书,而不是以占有为乐。若都不肯忍痛割爱,则此书永远不得团圆。他决定连匣带书,慷慨赠予殳役!
星期天的上午,舒予携书去了殳家。
当舒予说明来意,殳役先是发愣,继而是又惊又喜,最后泪流满面。他寻出第三卷,小心地放进书匣里,再把书匣摆在父亲的遗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哽咽着说:“爹啊,书友助我完成了您的心愿,您可以再无牵挂了。”又转过身向舒予鞠躬致谢,然后说:“古人云,有来无往非礼也。书友家中可藏有宋刻本《陶渊明诗》?”
“是。”
“一直想寻访宋刻汤汉注陶诗的古本?”
“想了多少年了。”
“这就好,我家有!且赠书友以藏。”
舒予蓦地站起来,说:“我先去净手,我们再一起去把它‘请’出来。”
半年后,他们仿佛心有灵犀,虽未相约,做法却惊人的相似。舒予将家藏的古本书,全数捐赠给殳役供职的湘江大学图书馆。殳役也把家藏的古本书,全部捐赠给舒予供职的潭城社科院图书馆。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文中两位“书友”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两位书友将家藏的古本书全都捐赠给图书馆,请结合文本对二人做出这一行为的原因加以探究。(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在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父家长制的家族为本位,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庭来实行的,家族的安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又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族。家齐才能国治。因此,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伦理目标和宗旨。而孝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对于维系家庭的延续和团结起了很大作用。从纵的方面,孝可以使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志述事、光耀父母与家族。从横的方面,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复杂的人伦关系,也需要一定的伦理规范加以调节,而孝以其敬顺与服从的伦理精神维护了家族内部的和睦团结,这对于维护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的安定和等级秩序是十分重要的,故重孝。可以说孝是宗法制的家族本位的产物和家族伦理的核心。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这里的初民由于受生存环境的限制(希腊半岛多山,夏季气候干旱,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人们聚集在一些城邦中生活,经常流动和迁移。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原因,使得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度,思想上也没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西方的家族组织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族,子女婚后便离开父母另立,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财产,因此,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家庭对个人没有多大的约束力。由于这些原因,西方人一般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这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就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角度,更有强调事物组成部分的“原子论”思想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在中世纪,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扼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的传统。在近代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这种自由平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全面体现,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而西方人亲子之间以友爱的伦理相待,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精神的体现。(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
1.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伦关系比较复杂,而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为简单。
 B.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
 C.中国人敬顺的伦理精神体现在尊老上,而西方人亲子之间的友爱的伦理精神体现在爱幼方面。
 D.孝产生于家族本位,自由平等产生于个人本位。
2.下列不属于判断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伦理与文化观念形成的依据的一项是( )
 A.西方家庭松散,家庭对个人缺少很大的约束力。
 B.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强调以上帝为中心的思想。
 C.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那里的初民经常迁移。
 D.近代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是个人本位思想。
3.关于文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一般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因此,西方人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
 B.因为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所以家族安定就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C.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因为孝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又是家族伦理的核心。
 D.个人本位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原则,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立起来的。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的家族构成相对稳定,所以家庭成员不一定拥有各自的财产,而是从父母那里得以继承。
 B.家庭对家族成员的约束力大小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C.中国孝道强调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整合,而西方文化更追求人的自由平等,更注重独立精神。
 D.孝的基本精神广泛地渗透于传统中国的经济、宗教、民俗等社会生活领域。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下面的题。 美好的声誉
[美]比尔·盖瑟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一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会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宝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土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选自《青年文摘》)
1.文中第一段写道:“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读完全文后,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1)“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爷爷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这些声誉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极力渲染退休银行家不肯卖土地,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谈谈“美好的声誉”的作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