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春夕旅怀?? [唐]崔涂1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2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2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小题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联上句即言水流花谢,春去无情,顿生愁绪;下句思乡,不怨春风不带他回故乡,却言他送春风过楚城。颌联上句写梦境,身化蝴蝶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聊慰思乡情怀,于虚幻世界得到一丝快乐;下句写梦醒时分,仍在他乡为异客,现实世界残酷,三更月色格外愁人,树上杜鹃啼叫“子归”更显凄凉。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后两联抒情。颈联写家书久绝,暗示社会动荡;自己华发满头乃忧国思乡所致。尾联自嘲,家乡烟景美好,如果想回家还是可以回去的,却是自己彷徨下不了决心回乡。流露了前途迷茫,欲罢难休,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小题1: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3: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先答出所用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小题3:
试题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旅途的孤寂情怀和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游 月 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小题1:这首诗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答:
小题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第二句“林下泉声静自来”,可见是以动衬静。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小题2:试题分析:诗歌的意境包含着“意”和“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本题而言,诗人主要选取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宁静幽雅的氛围;第二首要求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回答:这首诗,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是直抒胸臆。因此,诗的最后一联,是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抓手。
点评: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我们鉴赏诗词,首先要注意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然后透过意象和意境揣摩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当然,意象也不是解读诗歌的唯一介质,有些诗歌的解读还要非意象词语。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宋)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统一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① 李 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注释:①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小题1】“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
【小题2】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理解“沾衣”的含义,是指泪水找湿了衣服,以此来表明“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这两联主要表达两人的友情之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