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六》)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章矫诏杀人 ②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B.①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 ②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①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①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郭躬执法宽容或公正的一组是( )
①于法,彭得斩之 ②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
③躬对“章应罚金” ④决狱断刑,多依矜恕
⑤事皆施行,著于今 ⑥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躬执法公正,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在秦彭一案中,他力排众议,坚持认为虽然从法律的角度看,秦彭该被处死,但理有可恕。
B.郭躬依法断案,是非分明,量刑准确。中常侍孙章宣布判决罪犯的诏书时,出现失误,被判腰斩,郭躬却认为孙章犯法不是出于故意,宜处以罚款。
C.郭躬出身仕宦之家,世代掌法,他秉承家风,执法务求宽容公正。他曾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的法律条文做了修改,后都得到施行。
D.肃宗大赦天下,一些囚犯因此获免死罪,而逃犯却未获减罪。郭躬主张对这两类犯人应一视同仁,赦免死罪,令其戍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
②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
③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A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C。第一个“所以”表原因,第二个“所以”表凭借;A项均为“假借、假托”之意;B项均为“致力于”;D项均为“然而”表转折。
小题:C(②为叙案情,⑤为上奏的结果,皆与“执法宽容或公正”无涉)
小题:A(“认为虽然从法律的角度看,秦彭该被处死”错。原文“于法,彭得斩之”意为“秦彭是依法杀人”,而非“秦彭该被处死”。)
小题:见译文
译文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其家族世代为官。父亲郭弘,研习《小杜律》。太守寇恂让郭弘做决曹椽,断案达三十年,执法公平。那些被郭弘判罪的人,回去后没有怨恨之情。郭弘活到95岁去世。
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讲授法律,学生常达数百人。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永平年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做他的副将。秦彭带兵驻扎在另外的地方,有时不经请示就依法杀人,窦固上奏皇帝说秦彭专权,擅自杀人,请求诛杀秦彭。显宗于是请公卿朝臣评判秦彭的罪行。郭躬因为通晓法律,也被召见参与审理。大家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惟独郭躬说:“从法律角度看,秦彭该杀那些人。”皇帝说:“军队出征,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秦彭既然没有斧钺,怎么能专权杀人呢?”郭躬回答说:“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那是说校尉与主将驻扎在一起,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军情瞬息万变,有时不容许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况且按汉朝制度,戟就是斧钺,这样,判秦彭死罪不符合法律。”皇上听从了郭躬的意见。又有一案,兄弟两人一起杀了人,但罪责还没有分清。皇帝认为做兄长的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所以判了哥哥的重刑而免除了弟弟的死罪。中常侍孙章宣读诏书时,误说两人判的都是重刑,尚书上奏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罪当腰斩。皇帝又召见郭躬询问他的看法,郭躬回答:“孙章应处罚款”。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杀人,怎么处以罚款呢?”郭躬说:“法律上有故意犯罪和失误犯罪的区别,孙章传达诏书出现错误,事属失误,对失误者法律量刑要轻。”皇帝说:“好。”后来三次升迁,元和三年,被任命为廷尉。郭躬一家世代掌管法律,务求宽容公平,等到做了法官,审案判刑,大多喜欢同情宽恕,于是写了条陈,上奏皇帝,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进行了修改,都得到施行,并写到了法律文件中。章和元年,大赦天下,对四月丙子日以前的在押犯减轻死罪,不加鞭笞,发配金城(守边),但大赦令没涉及那些没抓到的逃犯。郭躬上奏皇帝说:“皇上施恩给死囚犯减刑使其戍边,原因是重视人的生命。现在犯了死罪的逃犯总数不下万人,自从大赦天下以来,抓捕的逃犯很多,但赦罪的诏书没有涉及这些人,都判了重罪。我私下想皇上福恩应该浩荡宽宏,但现今死罪已下的人都获得新生,惟独被捕的逃犯却未能享受皇上的恩泽。我认为大赦令之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令之后被抓捕的罪犯,都应不加鞭笞,发配金城,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于边防。”肃宗认为很对,就下诏赦免了那些抓回来的逃犯的死罪。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 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③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②慊:满意,满足。③姚安公:作者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预世间事——预:预测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最终,终于
2.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的做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是很难了解到实情的。
D.太守听了老僧的意见后,停止了这次暗访行动,并于第二天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以表谢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之为郡,不减龚、黄,然微不慊于众心者,曰好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1)徒弟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中,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①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讙②日:“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又与元帅战扬子桥,日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前,所向辟易。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竞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秸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③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日:“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阿术驰兵来援,乃得免去。
庭芝以在围久,召才计事,屏左右,语久之。第闻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
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日:“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日:“若见我宁不愧死邪?”(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注】①大军:元军。②讙:喧哗。③瀛国公:即宋恭帝赵显,5岁时降元,封“瀛国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貌短悍貌:身材
B.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属:托付
C.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逆:迎战
D.泣涕誓将士出夺之誓: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姜才“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旌旗联亘,鼓行而下???②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
③发弩射却之???④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
⑤与战达旦,弼几殆???⑥以兵护庭芝第
A.①②③??? 8.④⑤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才年少时被掳往河北,后来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他骁勇善战,熟悉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军纪严明,但由于是从敌占区回来的,所以只做到了副都统。
B.姜才在丁家洲奋力迎战元军,两军已交锋,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元军见了欢呼说:“宋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只得退守扬卅o
c.姜才被困扬州期间,宋朝亡国,元军派遣使者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射退来使,后又出兵在召伯堡袭击元使,虽然没有成功,但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忠义壮举。
D.姜才被围在泰州时由于肋上生疮不能作战,部将趁机开城投降;姜才被俘后,元军以任用他为诱饵,劝其投降,姜才宁死不屈,怒骂不止,最后从容就义。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属:隶属,归属。)??????
小题2:A(①句说的是元军阵势;③句说的是姜才射退前来劝降的使者,不属于作战;⑥句“以兵护庭芝第”是为了防备庭之降元:以上3句都不能表明姜才善战。②句“战有功”;④句?“夜犹不退”;⑤句“弼几殆”都能表明姜才英勇善战。故选D项。)
小题3:C(原文说“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灌曰:‘步帅遁矣。”’由“步帅”二字可知是“宋军喧哗说:‘步军统领逃跑了’。”)
附译文:
姜才,濠州(安徽凤阳)人,身材矮小强悍,年少之时曾被掳往河北,年龄稍大就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以作战勇敢闻名。但因从北方敌占区回来的人不得做高级的官吏,所以姜才只做到了通州副都统(守备副司令)。当时的淮南有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但骁勇善战没有一个能超过姜才的。姜才深谙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但临阵时军威严整,军纪严明。有一次,他的儿子该去参加战斗,回来报告事情,姜才见了误以为兵败而归,就拔出佩剑差一点把他杀了。
剑差一点把他杀了。
(宋朝宰相)贾似道出兵,姜才为将领孙虎臣部的先锋,与元军在丁家洲相持。元军在
江边架设大炮争弓弩,江中数千艘战船,旌旗遮天蔽可,击鼓顺流而下。姜才率军奋力迎
战。宋、元两军已交锋,宋军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宋军见了喧哗说:“步军
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也收兵退守扬州。元军乘胜攻打扬州,姜才
用“三叠阵”战法在三里沟迎战,取得胜利。后又在扬子桥再战元军,(由于)天黑军中混
乱,姜才肩部被流矢射穿,他拔出箭挥刀刀向前,所到之处敌人纷纷逃避。不久元军在扬州
城外筑起长长的围墙,自扬子桥至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决心长期围困,
这是德家庭成员事。
德祜二年正月,(72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仅5岁的宋恭帝投降元军)宋朝亡国。
二月,元军派遣五奉使和一位阁门宣赞舍人拿着谢太皇太后的诏谕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
射退来使,后又率兵在召伯堡袭击五奉使,大战一阵之后退走。不久,(元军押着谢太后
和)恭帝(去大都)途经瓜州,姜才与李庭芝痛哭流涕地动员将士,要誓死夺回太皇太后和
皇帝,将士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都流下眼泪。于是,分发所有的佥银玉帛来稿赏军队,率
四万人乘夜直捣瓜州,奋战三个多时辰,元军(见势不妙慌忙)挟持恭帝(和太后)逃走。姜
才在后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浦子市,天黑了也不退兵。元军将领阿术派人招降他,姜才说:
“我宁可死,哪肯做投降的将军呢!”四月,姜才带兵攻打湾头栅。五月,再次攻打湾头栅,
骑兵陷入泥泞不能前进,于是舍弃战马步战,到四鼓时,全师而退。扬州粮食很快用尽,姜
才时常带兵出城到真州、高邮运米来补充军饷。六月,护饷经过马家渡,元军万户史弼带
兵夺饷,姜才和他战斗到天亮,史弼几乎陷入困境,阿术驰兵来援,史弼才得以脱身。
扬州主帅李庭芝因被围困已久,找来姜才议事,屏退身边的人,谈了很长时间。只听
姜才厉声说道:“(扬州失守后)相公不过就是忍一时的疼痛罢了。”身边的人听了都吓得大
汗直流。从此姜才率兵保护着李庭芝的府第,期望和他共同赴死。
这年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的官职,召姜才。姜才与
李庭芝向东来到泰州,将要入海。元军将领阿术率兵追上,并将泰州围困。阿术派使者去
招降姜才,姜才不答应。阿术驱赶扬州士兵的家眷到泰州城下,正赶上姜才肋部生了一个
疮不能作战,众将于是打开城门向元军投降。都统曹安国进入姜才的卧室,抓住他献给了
元军。阿术喜欢他忠义勇敢,想招降并重用他,姜才放肆地说些无礼的话;阿术责备李庭
芝为什么不投降,姜才说:“不投降的是我姜才。”继而怒骂不止。阿术大怒,于是在扬州用
剐刑处死了姜才。临刑前,叛将夏贵出现在姜才身边,姜才咬牙切齿地斥责:“你见了我还
不羞愧而死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题3分)
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也。少为诸生,举孝廉。汉安元年,以乔守光禄大夫,使徇察兖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赃罪千万以上。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无功并封,乔上书谏曰:“臣闻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世暗主,诛赏各缘其私。今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夫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书奏不省。
益州刺史种嵩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遗梁冀,事发觉,以蛇输司农。冀从乔借观之,乔不肯与,冀始为恨。累迁大鸿胪。时冀小女死,令公卿会丧,乔独不往,冀又衔之。建和元年,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不听。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乔以宫赃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日忤于冀。先是李固见废,内外丧气,群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由是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数月,以地震免。宦者唐衡、左悺等因共谮于帝曰:“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言上不堪奉汉宗祀。”帝亦怨之。及清河王蒜事起,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而梁太后素知乔忠,但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胁乔曰:“早从宜,妻子可得全。”乔不肯。明日冀遣骑至其门,不闻哭者,遂白执系之,死狱中。妻、子归故郡。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论曰: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节选自《后汉书·李杜列传》)
小题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帝将纳梁冀妹纳:娶
B.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属 :嘱托
C.冀又衔之衔:恨
D.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安:安定
小题2:
以下四句话,省略的成分补充不正确的是 (??? )
A.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梁让)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
B.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桓帝)不听。
C.(你)早从宜,妻子可得全。
D.(杜乔)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乔做光禄大夫巡察兖州,处事公正,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且不惧陈留太守梁让与大将军梁冀有亲属关系,而勇于揭发其收受贿赂的行为。
B.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没有功绩而被封官,杜乔上书顺帝要赏罚分明,并揭发梁氏一门的罪行,得到上级的支持。
C.宦官唐衡等人共同诬陷杜乔,请求逮捕并治他的罪,但梁太后一向知道杜乔忠诚,没有治他的罪,这使梁冀非常愤怒。
D.作者以史家的眼光评价杜乔能够舍身取义,启示后人要将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小题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4分)
???????????????????????????????????????????????????????????????
(2) 在位数月,以地震免。(2分)
????????????????????????????????????????????????????????????????
(3) 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A
本题解析:
小题:
使……心安(理得)
小题:
杜乔
小题:
对“书奏不省”理解有误,应是顺帝没有明察采纳)
小题:
附文言文翻译:
杜乔字叔荣,河内郡林虑县人。年轻时还是一介儒生,就被郡里推荐为孝廉。顺帝汉安元年,起用杜乔为光禄大夫,让他巡察兖州。他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等人贪污千万以上银两。梁让是大将军梁冀的小叔父。杜乔回京后,任太子太傅,又调任大司农。当时,梁冀的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人没有建功,却被一同封官。杜乔上书劝谏顺帝说:“我听说古代的明君,奖罚一定要凭功过;末世的昏君,诛赏各自依照自己的私心。现在梁氏一门,是地位低下的官宦之后,没有任何功勋,却一齐带上立功的绶带,同时分得功臣的土地,他们的行为放纵无度,怎么能够说得尽!有功者得不到奖赏,做善事的失掉了自己美好的期望;奸诈者得不到应有的责诘,做坏事的便放纵自己的恶行。”奏章送上去后,顺帝没有察看。
益州刺史种嵩检举弹劾永昌大守刘世君将金蛇送给梁冀,事情败露后,把金蛇送到了大司农杜乔的手中。梁冀想从杜乔手里借来看看,杜乔不肯,梁冀开始怀恨起杜乔来。这时梁冀的小女儿死了,命令公卿齐去探望,唯独杜乔没去,梁冀更加怨恨杜乔。桓帝建和元年,杜乔取代胡广任太尉。桓帝将要纳梁冀的妹妹为妃,梁冀想要让桓帝用厚礼迎娶,杜乔拿出旧典据理力争,桓帝不听。同时,梁冀嘱咐杜乔推举汜宫为尚书,杜乔以汜宫贪赃罪明显,于是不肯起用,从此一天天抵触了梁冀。开始是李固无故被废,朝廷内外十分丧气,各位大臣侧身而立,不敢正视梁冀,只有杜乔面不改色地直视,没有一点屈服。从此国内一片叹息,朝野上下徘徊观望。(杜乔)在官位(当太尉)没有几个月,因为地震被免职。宦官唐衡、左悺(guàn)(等趁机一齐在桓帝面前说坏话诬陷别人说:“陛下先前即位时,杜乔与李固违抗,散布言论说皇上不能继承汉室。”桓帝便也怨恨杜乔。等到清河王刘蒜与国舅之间发生矛盾,梁冀于是暗示有关官员弹劾杜乔、李固与刘鲔(wěi)等人勾结,请求逮捕并查究他们的罪过。但梁大后一向了解杜乔的忠诚,只下了道文书免去了杜乔的官职罢了。梁冀更加恼怒,派人威胁杜乔说:“听我梁冀的(自杀而死)比较合适,妻子儿女得到保全。”杜乔不肯屈服,第二天梁冀派人到杜乔家,听不到有哭泣者,就用白布缚住杜乔,使杜乔死在大狱中。杜乔的妻子儿女都回了老家。不久,杜乔和李固的尸体一起在城北示众,家属和老朋友没有谁敢看一眼。
评论说:“那些称为仁人的,他们的思想主张宏大。立下诺言就要履行,哪里只是炫耀名声使自己心安理得就罢了呢!如果义比生命重要,他们便可以舍弃生命;如果生命比义重要,他们就可以保全生命。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余 居 长 安 岁 闻 给 事 中 校 考 则 曰 某 人 为 某 县 得 上 下 考 由 考 得 某 官 问 其 政 则 曰 某 人 能 督 赋 先 期 而 毕 某 人 能 督 役 省 度 交 费 某 人 当 道 能?得 往 来 达 官 为 好 言 某 人 能 擒 若 干 盗 县 令 得 上 下 考 者 如 此
参考答案: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